乡村扫描:曲堤街道卜家村
齐建水
村庄概貌
春天,阳光充照,熙风拂面。树木绽出新芽,油菜花吐出金黄,绿油油的麦苗争先恐后地往上生长。行走在卜家村的大街胡同,我们的心被触动了。那沧桑老屋,那宽房新院,那年代久远的碑石,那质朴的乡音,醇厚的民风,都让人倍感亲切。
卜家村隶属济阳区曲堤街道,位于曲堤街道的西北方,东经117.2°、北纬37.1°,相距街道驻地4公里。东面2公里是何家村,南面1.5公里是金李村,西面0.5公里是胡家村,北面1公里是路家村。村后由三商路贯通东西,村西由李美生路畅通南北,交通便利。卜家村北距徒骇河2公里,村北临三商路有一条又深又宽的大沟,轻风吹过,水波泛起,波光鳞鳞,是垂钓爱好者时常光顾的地方。
村内有两条东西向主路,南面的一条年代更长久一些,有些弯曲;北面一条规划得晚一些,工整平直。南北路有多条,多为巷路,并不很宽。这些路大都是近年来才铺建的水泥路,非常平坦。路的两旁,除两座二层楼房外,多为不同年代修建的“四合院”、“三合院”,以北房为上房,东西两厢房,大门取东南或西南,也有的面朝大街,大门内建有影壁墙,这样的布局具有防卫严密、内向、稳定、秩序井然的特点,与受儒家思想影响不无关系,长幼有序,主次分明,等级昭显,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通情达理、顾全大局、循规本分的性格。
院子之间也有一些空地闲园子,有的种着树木蔬菜,有的围成圈,养着猪羊。
村委会设在村北面的进村路路西,大门朝东,门前是文体休闲广场,安装有篮球板和各种健身器材。
村史溯源
卜姓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夏启属下巫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华夏大地,孔孟颜曾四姓同用一个“通天家谱”,四家的祖先可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四家所用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孔子还有一个著名的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亦称“卜子夏”、“卜子”或“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名列“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他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赞许为“文学”科的高才生。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唐玄宗时,追封他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为体现尊崇先师孔子和儒家思想,卜姓后代也以孔姓字辈为序取名。
曲堤街道卜家村的卜姓始祖叫卜树,是卜子夏的第五十八代孙。据《卜氏族谱》记载,明朝成化三年(即1467年),卜树带着家眷由蒲邑(今属河南省长垣县)移民至济阳县城东北40华里处,以姓立庄,取名卜家庄,后改称卜家村。后来卜氏家族续谱时,为始祖加上了辈份用字,称卜彦树。经过550多年的繁衍生息,现村里卜氏有近140户,人口达500余人。
后来村里又迁来了曹、王、刘等姓氏人家,渐渐形成了一个多姓村。现全村共800人,其中,男370人,女430人。现在村里最年长者叫白占英(女),96岁。受儒家文化影响,全村人通情达理,团结互助,和睦相处,有着勤劳善良、淳朴厚道的村风。
据《济阳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卜家村归济阳县曲堤区、石门区。1947年3月15日,村民卜庆常由吴元华、曹盖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有15名村民入党,建立了卜家村成立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卜庆常任党支部书记。在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等运动中,卜家村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各项工作,打井抗旱、兴修水利、改良盐碱地,农业发展大见成效,群众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新中国成立后,卜家村先后隶属商桥区、曲堤公社、姜集公社、姜集乡、曲堤镇。1958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卜家村曾一分为二,成立东卜和西卜两个大队,建立两个党支部,东卜支部书记为卜庆常,西卜支部书记为卜祥升。到1977年,两个大队又合二为一。村里修建学校,办小型五金厂、地毯厂,兴修水利,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1993年建立了村民委员会。
物产民生
卜家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粮食种植。卜家村人自建村以来,主要把农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世世代代在田地上耕作,种植小麦、玉米等五谷杂粮,春种秋收,温饱自足。改革开放以来,村里有人经营商业,从事杂货批发零售。全村耕地面积1900余亩,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棚蔬菜种植业兴起,现在全村建有蔬菜大棚180个,主要种植黄瓜、生菜、橄榄菜等,远销全国,成为人们致富的重要途径,卜家村因此被评为曲堤镇“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近年来,村里有人试种中药材丹参,初获成功,计划扩大生产。村里也有养猪、养羊、养鸭的专业户,但养殖规模并不大。也有的青壮年到城里打工,从事各行各业。截止2020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
以前村里人吃水靠挖土井,用扁担挑,后来在院子里打小机井,用压水机人工压水,前几年村里上了自备井自来水,人们吃水更加方便。以前家家都盘有大锅头,一日三餐都拉风箱用柴草做饭,后来改为抽风灶,现在大多都换成了电磁炉、煤气灶,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日子。
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卜家村还有少数生活困难群众,近几年,他们在国家扶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通过一户一策帮扶,全部脱贫,温饱无虞。
民间文艺
1、鼓子秧歌。“鼓子秧歌”最早被称之为“打鼓子”或者是“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后来被冠以“鼓子秧歌”之名。卜家村的鼓子秧歌历史悠久,演出时有大鼓伴奏,铿锵有力,演员由“鼓”、“花”、“伞”组成,“鼓”多由青壮年担任,一手拿直径三十公分左右的手鼓,一手拿系着红绸带的鼓槌儿,边击鼓边做着各种复杂多变的动作,鼓点咚咚,步伐勇武奔放。“伞”为老者打扮,手持彩伞,步伐沉着稳健,动作飘忽洒脱。“花”多由眉目俊秀的姑娘小媳妇们扮成,或男扮女装,手持花扇或彩绸,上下舞动,宛如蝴蝶翻飞,优美好看。其中的“鼓”最见功力,称为“坐鼓子”,表演者时常蹲着,突然一挺身,像猛虎窜跳,极具爆发力。每年元宵节,村民们便跳起欢快的鼓子秧歌,庆新年,祈丰收,热闹非凡。前几年村里的秧歌队曾代表曲堤镇参加过全县民间文艺汇演。
2、迷戏。以前,徒骇河两岸民间风行迷戏,卜家村百姓也很喜欢,有自己的迷戏班子。迷戏又叫“四合腔”,唱词简单易懂,唱腔节奏感强,旋律优美,据说是山东吕剧的前身。卜家村曾演过的剧目有《借年》、《小姑贤》、《三世仇》、《丁僧扫雪》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还排演过卜宪君自编的话剧。近些年来已无人演出。
3、马叉表演。卜家村人自古有尚武精神,马叉表演是传统表演项目。马叉是长柄兵器的一种,矛头两旁又岐出两刃,形似镗。表演时,伴随着锣鼓的节奏,一根马叉时而在表演者的胳膊、后背、脖颈等处来回旋转,时而被表演者抛向天空,上下翻飞,马叉上的铁环“哗铃铃”作响,虎虎生威。马叉表演也多在闹元宵时进行。据卜宪君介绍,卜家村曾有一个马叉高手,元宵节到邻村“送玩儿”,在一座高桥上表演,桥两边的叠道上站满了人,翘头观看。可这位马叉表演者中午喝了酒,舞着舞着竟脱了手,马叉叉头向下朝桥下落去,如果落下去必定会伤到观众。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表演者迅速伸出一脚接住马叉,叉头直插在他的脚面上,顿时鲜血涌出。但见他并不慌乱,沉稳地收回马叉,还做了一个收势动作,观众们都以为刚才这一幕是表演者故意抖惊险,露本领,立时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不过,马叉表演现在村里已几尽失传了。
4、转秋千。前些年,卜家村的转秋千也很有名。元宵节时,人们把一辆木轮大车的轮子连同车轴一块卸下来,立着固定在另一辆大车上,形成上下两个轮盘。下半部用红色的罗帷罩住,上面轮盘边上拴三个秋千。表演时,选四个小童,穿着鲜艳漂亮的衣服,一个站在轮盘的正中,手持彩绸不停舞动,另三个坐在秋千上。下面的罗帷中,藏着几个人,扳动下面的轮盘,带动上面的轮盘转动,坐在秋千上的三个小童便围着轮盘飞转,越转越快,很是精彩。这一民间艺术也多年没人表演了。
5、广场舞。近几年,村里兴起了广场舞,人们在劳动之余来到广场上,合着电子音响欢快的歌曲音乐,男女老少有节奏地跳起来,舞姿优美,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前几年,卜家村还组织过附近几个村的广场舞汇演,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古迹追忆
1、卜子夏庙。卜子夏庙俗称家庙,座落在卜家村中心。据《卜氏宗谱》记载,此庙为清乾隆年间,由翰林院五经博士所建。庙宇的规模设计非常豪华,全是青砖白灰垒砌,大门朝南,进门是影壁墙,院内有两条砖砌的甬路,直通大殿,路旁松柏肃立。三间大殿砖木结构,垂珠吊檐。大殿迎门就是卜子夏的高大塑像,台前有供桌,供人们来祭拜时摆放供品。北墙上是孔子率学生周游列国的连环图画,东西两山墙上画着“古代二十四孝图”。每逢春节,卜姓族人都在奉祀生的组织下到庙内团拜先祖,供品丰盛、鞭炮齐鸣,非常壮观。大门以东院墙上镶嵌着“卜子夏碑刻”,据说这块石碑是从孔府运来安置在这里的。老人们回忆,1953年,黄河发大水,河堤有决口的危险,政府征集砖石,村人把石碑运到黄河堵口子去了,有人把碑帽私藏起来,埋到地下。在后来的破除迷信运动中,家庙改作学校,卜氏某祖人把卜子夏塑像秘密迁移出去,敬放到一处闲房内。但由于多年没人管理,后来房屋倒塌,塑像也随之毁掉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庙宇的旧房被扒掉,重修了校舍,从此家庙不复存在了。去年人们挖土时,把当年卜子夏碑碑帽挖了出来,石质碑帽上刻有双龙戏珠,正面中间刻有“圣世崇封”四个字,背面中间刻有“永垂不朽”四个字,两侧刻有祥云图案,非常精美。
2、浆水庙。卜家村原来有一座村庙,村民们俗称浆水庙。每当村里有人去世,都要去那里送浆水。送浆水是一种丧礼仪式,在人过世后的2-3天内,每到吃饭的时辰,便有治丧服务人员,抬着盛有“浆水”(用生面粉搅拌的面汤)的水桶,端着放有香和烧纸的船盘,带领着孝家男女后人到庙上送“饭”。到了庙上,点燃烧纸,将面汤倒到点燃的火纸前,并呼唤逝去的人来吃饭。接着孝家人员开始哭着返回灵棚,跪拜结束。此庙原座落在卜家村最东端,庙门朝南,门外是广场,供停车及祭奠人群烧纸跪拜之用。庙的北边和西边有水塘,叫作庙湾。庙东有庙地几亩,由专人耕种,以此收入养护和管理此庙。
浆水庙建于何时,无法考证。据祖人所传,庙内有大殿三间,大殿内塑有真武老爷(即玄武大帝,中国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镇守北方天界之神)的雕像,形象非常威武,身边侍立着龟蛇二将及记录着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大殿东侧建有一座大钟楼,内挂一口大铁钟,一敲几里外都能听到响声。后来钟楼倒了,大钟躺在地上,里面能盛下两三个小孩玩耍。此庙也是在黄河发大水时拆掉的,砖石运去堵决口了,只剩下一堆碎砖乱瓦。至今村里有人去世,还是习惯到此地烧纸、送浆水。
3、西卜小庙。在曹、王姓住处的中间位置,卜家村还曾有一座修建很精致的小神庙。庙前是一条向南的大道,逢年过节,家中有事许愿的人们,常去上供祭祀,传说香火还挺旺盛。破除迷信时小庙被拆掉了。后来又有人信仰庙神,一位曹姓先生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简易小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又被铲除掉了。
4、曹姓牌坊。在卜家村东西大街的西头,曾矗立着一座砖木结构的牌坊。南北横跨在大街两边,有人叫它大稍门。人们指认方位时,常说稍门里或稍门外。设立牌坊在古代被统治阶级用来彰显其“教化”之功,是一个地方表彰功勋、功名以及在“忠孝节义”等德行风范方面的纪念性建筑。曹姓牌坊到底因何而建、建于何时,无从查考。随着岁月风雨侵蚀,该牌坊早已无影无踪。
5、卜氏纪念堂 。2007年,在整平土地取土时,村民在地下挖出了一块石碑,墓碑高约1.80米,宽0.9米,厚0.3米,花岗岩石材,是卜氏始祖卜彦树的墓碑。该碑由清朝乾隆年间一代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宗子卜玉柱于1774年11月所立,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1952年,上级布置挖掘农村石料支援黄河防汛,村长卜繁真和农会主任卜繁明把该碑埋在地下,保护下来。2008年10月,卜姓村民捐资修建一座小型纪念堂,把石碑重新立了起来。
名人简记
1、卜世吉,字安康,晚清奉祀生(奉祀生也称香火秀才,清政府不经科举考试,为一些“贤圣”之后赐予秀才功名,以管理先祖祠庙祭祀等事宜),家境富裕、治家有方,儿子卜广成,字丹阳,被封为武生,管理村庄事务。卜广成又生四子,三子昭星,也是奉祀生,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为国捐躯。四子卜昭云,字岫远,武生骑士学位,在保卫村庄安全中做过贡献,受到全庄人的敬仰。
2、卜宪棠,字召卿,云骑尉学位,民国时期曾任济阳县石门区议事董事会的副议长并兼任卜家庄的庄长。
3、曹庆芝(1901年——1985年),字鹤年。清朝时期,其父母逃荒流落至河北省周安县,他在那里出生。曾就读当地县师范讲习所,后独闯北京,以摆摊卖画为生。通过刻苦练习,掌握了一手握三支毛笔、轮番涂色作业的渲染技巧,后辗转济南、北京、天津卖画,以一卷《梅花》名扬京津。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曲堤完小、姜集、魏家铺及卜家小学任教,教授国语和美术。他的画以工笔为主,尤擅花鸟、狮虎,多次参加省、市、县美展并获奖。
4、王方贵(1925——1948),革命烈士。父亲早逝,母子相依为命。1946年5月应征入伍参加八路军,被编入济阳县大队。1948年,在一次南渡黄河战斗中,渡船被敌人炸弹炸破,作为班长的王方贵急忙脱下军装堵漏,不想船板腐朽严重,漏洞越堵越大,进水很快。他把船桨等救命之品让给战友,自己浮水逃生。怎奈水流湍急,河面宽阔,王方贵最终精疲力尽沉入水下,献出了24岁的宝贵生命。
5、卜庆山,盲艺人。小时候得了麻疹,经过治疗虽保住了性命,但双目失明。后来学了阴阳八卦,靠算命混饭吃。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算卦算命的少了,他又去学说评书,有许愿的、祝寿的,就受邀去说书。他天资聪明,还学会了拉弦子,二胡、京胡和坠琴都拉得很好,渐渐成了曲堤一带有名气的艺人。有一年元宵节,他在舞台上伴奏时,由于过分投入,不小心从台上跌下来,幸亏下边看戏的人把他接住才没摔着。有人开玩笑说:“你没算到今天能从台上掉下来吗?”他随机应便,风趣地说:“咋能算不到?我早算好了,掉下来一定会有贵人相接,摔不着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6、卜昭同(1913——1993),模范民师。年少家贫,成年后心灵手巧,非常勤劳,先后学会了做豆腐、豆腐皮、粉皮和粉条,还会磨香油、做酱油和食醋。解放前,跟着共产党,积极参加“斗地主、分田地”的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他主持筹办了卜家村的第一所小学,并被任命为校长,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因此被评选为济阳县模范民师。后来他又在西魏村红专学校和卜家村戴帽初中做农技教师,兴办的试验田因粮食产量高而全县闻名,其事迹多次被《山东大众》(农村版)报道过。
7、卜宪君(1941——),3岁丧母,由继母抚养成人。1969年开始躬耕教坛,34年兢兢业业,勤奋育人,多次荣获县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特别是在生物教学与文艺活动中屡创佳绩,多次受奖。生活中,行善怜贫,孝老爱亲,无微不致护理病妻。再婚后,真情对待双方子女,使一家人和和睦睦,相亲相爱,成为再婚家庭的典范。他充分发挥文艺专长,积极组织、参加老年大学、街道社区的文艺活动,自己编导节目,宣传济阳新变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政府赞扬和群众爱戴。2016年开始整理家庭档案,现已达100多盒,收集照片近5000张,撰写编辑史料文集16本,这些档案资料不仅是关于一个家庭历史的真实纪录,也是真实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珍贵民间记忆。他作为济阳整理家庭档案的典型代表,被多家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报道过。
轶事传说
1、“九龙草”的传说
很久以前,在卜家村的村南,有一片茅草地,草地中间有一块不大的地方长着红色的茅草。每年夏天,茅草长高了,人们常见一个骑着四白蹄小毛驴的白胡子老人,拿着镰刀前来收割。老人很古怪,不割多,也不割少,就割九墩,九个叶子捆成一把,然后悄然离去。这个白胡子老人就是“活神仙”的张稷若。张稷若,济阳人,明末清初经学大师,民间传说他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载,能呼风唤雨,剪纸成兵,又说他并没有死,而是脱壳成仙等等,被誉为“活神仙”,曾在曲堤闻韶书院教书十几年。人们问张先生割这红茅草做何用途,张先生说:“这可不是寻常的茅草,而是九龙仙草,孕妇喝下它,一准生贵子,二准当好官,三准保平安。”又有人问:“这一片茅草,为何只有中间这一小块是红的呢?”张先生说:“这是当年一条天龙生仔的时候染的呢。”说完讲起了九龙大摆迷魂阵救孙膑的故事。
说战国年代的一年秋天,孙膑因寡不敌众被庞涓的大军围堵在这里,当时这里是一片高梁地,孙膑的队伍无路可退,只好躲藏里面暂避一时。庞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眼看就要束手就擒,孙膑急得捶胸顿足,仰天长叹:“愿苍天开眼,助我一臂之力!”话音刚落,只见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天上乌云间,出现了九条巨龙,上下翻腾,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摇摆着尾巴拍打着地面,在高粱地里辟出了九条弯弯曲曲的通道。孙膑抬眼观看,心中大喜,原来是九条天龙来帮自己摆布迷魂阵呢!就在这时,有一条巨龙突然从天上落下来,在他眼前痛苦地扭曲着翻滚着。孙膑惊愕不已,正要上前看个究竟,就见其余八条巨龙也从天而降,头尾相接,盘成一个圈,把地上的那条龙围住。少时,圈中金光闪闪,一缕火光直冲云天,原来是一条幼龙出生了。随即,那九条巨龙带着幼龙腾空而起,迅速消失在茫茫云海中。孙膑不敢懈怠,即令将士按九条龙道摆下迷魂阵。那庞涓视孙膑为笼中之鸟,令旗一摆,大军踩着泥巴,蜂拥而入。可他们东走走,西看看,分不清东南西北,越走越迷糊,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而孙膑的兵将,按照九龙道的指引,东杀西拼,直杀得庞军溃不成军。庞涓见陷入了迷魂阵,急忙息鼓收兵,领着残兵败将狼狈逃窜了。
讲完这个故事,张稷若先生指指村子四周一条条弯弯曲曲的道路说:“这些就是当年九条天龙助孙膑摆下的迷魂阵。”众人听了张稷若的解释,恍然大悟:“怪不得外村人,走到这里经常迷路呢!”张稷若又指指眼前的红茅草地说:“这儿就是当年天龙生子的地方,这些红色的茅草正是吸收天龙精血长成的,是医治女人生育病患的灵丹妙药呢。”
2、武庠生卜昭训舍身护村民
早年间,农村来了一支“矛子军”,他们头扎红头巾,左臂系有标记,手持竹竿矛枪,生死不怕,是一群亡命之徒,常到农村掠抢财物,调戏妇女,无恶不作。稍遇抵抗,就用竹矛刺伤人们。武庠生卜昭训高大粗壮,武艺高超,性格刚强,这天回村正巧遇上“矛子军”来村抢劫,他义愤填膺,挥动一百多斤重的长柄大刀冲向矛子军,直把他们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屁滚尿流,抱头鼠窜。经过一场大战,他浑身是汗,放下大刀,脱下盔甲,想下湾洗个澡,就在这时,矛子军将领带一众人马回来报复,见卜昭训要下水洗澡,正好是偷袭的机会,围过来对他就是一阵乱刺。卜昭训奋起反抗,但手无寸铁,寡不敌众,受了重伤。乡亲们闻讯赶来,高举铁锨、镢头、三齿等工具把强盗赶跑,可卜昭训终因伤势太重,医治无效,几天后离开了人世。村民们为他举办了隆重葬礼。1958年生产队扒坟寻砖打井,社员们在一座坟里发现一件锈迹斑斑的大刀,这座坟正是传说的“武秀才”卜昭训的坟墓。大家扒出砖后又重新埋好,上供品、烧纸钱,跪拜祭奠这位护村英雄。
3、小孩子最怕擀饼轴子响
早年间,有卜家村人为了宣传本村的富足,编了一段故事。说那时黄河经常决口,卜家村正处在豆腐店子决口下游,黄河水冲淤的土壤很肥沃,黄水退去种上小麦,第二年一定大丰收,人们整天吃白面,小孩子们都吃腻了面条和烙饼,一看到大人拿擀饼轴子,知道又要做面条或烙饼吃了,便大哭着说:“光叫吃面条子和饼啊?不吃了!”以后这个“小孩子听到擀饼轴子响,吓得嚎嚎哭”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
4、孝女入祖茔
卜氏六十七世祖卜梦秋和卜梦春兄弟二人,年少家贫,结婚都很晚,人丁不旺,卜梦秋没有子女,卜梦春中年后才生育了一个女孩。等女孩成人,四位长辈已是老年,且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赡养老人,女孩终生未嫁。她不辞辛苦,精心照料,送走了四位老人后,她积劳成疾,不久也离开了人世。按当时的族规和习俗,未出嫁的姑娘是不能进祖茔的,但她的孝道感动了族人,破例决定把这位孝女埋进了祖茔地。这件事在周围村庄传为佳话。
5、醉酒骑坟
卜家村有位叫卜宪岭的老先生,爱好中医,对用中药处理外伤有独特经验,时常出诊给人看病。有一天晚上,他到贺家铺村出诊,患者家属感恩,留他喝酒。喝得高兴,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鸡打鸣的时候,他才醒悟过来,骑上小毛驴回家。到了卜家村南那片老坟地,下驴小便,小毛驴跑到一边啃青草去了。他解完手,回头爬上了大坟坟顶,以为是骑在了毛驴上,拿着小鞭子抽着身后,喊着:“哒!哒!”身子晃来晃去,一下从坟上滚了下来,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好家伙,还不老实,把我弄下来,我上去非狠揍你不可!”说着又骑上坟顶,用鞭子狠狠地抽着大坟,大声说:“叫你不听话!”边打边喊,晃着身子,一下又滚下来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折腾,实在累了,就躺在坟边睡着了。家里人不放心,大儿子早起去接他,走出庄子不远,看到小毛驴在坟地里啃草,父亲坟边呼呼大睡,坟上的草都掉光了,坟头爬明了,父亲浑身是土,一只鞋也掉在坟旁边。他急忙叫醒父亲,扶他骑上毛驴回家了。村里有迷信的人说他这是遇上了闹酒包的媂跶鬼了,其实是酒喝得太多,人变得神智不清了。
在历史的大合唱中,每一个村的历史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音符。走进了乡村,也就走进了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老井还在,已无人摇起辘轳,石磨还在,已无人用它推转生活的年轮。一些人事远去了,一些物件消失了,而一些事物正在新生,村子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迈向没有回复的远方。一切都在变化,但不变的是乡愁,不变的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本文采写过程中,卜宪君先生提供了大量资料,给予了大力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单位: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