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安全畅通消费
◎吴海泉
“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是2021年的消费维权年主题。面对多元的消费环境,多样的消费形式和繁杂的消费纠纷,谁才有能力来破解当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突出问题呢?当然是法令。因利益矛盾,卖家和买家自然分割为对立双方,为了调和矛盾、维护处于弱者的买家,使交易有序进行,国家法令应运而生。
关于维权的最早法令,资料可查的是秦朝的《效律》。在《效律》中,对于商人短斤少两的行为有明确的惩处方式:“斤不正,三朱以上”、“黄金衡嬴不正,半朱以上”、则“赀各一盾”。此外,掌管度量衡的部门每年9月必须到下一级机构去检查度量器具,度量器具准确盖公章后才能继续使用。斛斗秤刻不准杖七十,私自制作导致秤称刻度不准鞭打五十,做手脚让秤称按需增减者当作盗贼抓捕。
法令的颁布者是国家,相对于2000多年前秦朝对不良商家的惩罚,当今社会对此的处置则更加系统。既有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民事责任,也有限制营业、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还有管制、拘役等刑事责任。法律的严肃不容侵犯,国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毋庸置疑。除了法律法规的严惩,各执法部门还会通过广播、传单、宣讲等多种方式,进行合理消费、预防消费侵害等方面的宣传。多部门联动,旨在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如果把破解侵害权益交给法制,维护消费者权益放到责任部门,那么作为消费者,起码应该具备自我保护的技能。以近期非常“火”的女老师为例,来谈在线教育的广告行销。这个戴眼镜的女教师,时而是猿辅导“做了一辈子小学数学老师”,时而是高途课堂“教了40年英语的老师”,时而是清北网课“计算可以秒出答案”的专家,时而又在炒卖作业帮的直播课。面对这些滑稽镜头,我们第一感觉就是:老师作假,宣传造假。
其实,相对于个别辅导机构的虚假宣传,家长们交钱后遇到辅导机构倒闭关停、卷钱跑路的状况,才真的会欲哭无泪,束手无策!心塞并无策。
等到遭受损失时再处理,显然是被动的。不被动,那就要主动,从甄选报名机构时开始辨别筛选。
要查看培训机构是否具有教育部审批通过的办学许可证;弄清培训场所是否符合生均面积,像消防、环保、卫生、食品经营等是否符合管理规定要求;确认机构是否有公示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最重要的,要查看机构是否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先甄别,再优选,按照正规途径签合同做协议,不可盲目交钱。
如果交易形成后发现事实与合同不符,就得进入维权过程。先搜集证据,再协商。是连锁机构的找总部反应,私人机构的找机构负责人,不要试图和一般店员沟通。在与对方的沟通中,尽量做好谈话的录音或录像证据。维权态度要坚决,不要相信他们的课程结转或调整,坚持退费处理。如果协商无果,就去相关部门投诉。打315消费者维权电话,去工商局投诉,或者去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都是正常的维权途径。
将在线教育的套路事件从头捋下来,你会发现:消费的产生是整个消费的源头,最有效的避免是从源头切断。所以依靠法令和制度来惩罚不法经营者,远不如提高警惕避免上当。
当然,提高警惕合理消费不仅是维护自我权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社会贡献。举报不良商家,勇于自我维权,就是在用个人的力量守护消费安全、维护市场秩序,是在助力经济发展,为国家的畅通消费助力。消费你我他,畅通靠大家!作者单位:太平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