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四治”结合
回河街道探索走出乡村治理新路
如今走进小何村社区,处处都是新景象:小区门口的智能人脸识别门禁取代了值班人员,原本被居民乱占种菜的绿化带变成了党建文化“口袋公园”,曾经在小区内随处可见的农机具整齐的排列在“农机存放处”,居民们在“小何客厅”咨询、办事、阅读……小何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主动拓展党组织服务功能,探索自治、法治、德治、共治“四治”结合的治理思路,同时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外来人口、流动党员、周边农民工等群体,努力做到服务“无止境”,治理“无盲区”,打造“小而精”的社区样板。
强化党建引领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除每个月坚持开展“主题党日”学习外,小何村党支部还组织党员到史家寺第一党支部重温党史,到星河党性体检中心开展“党性体检”,到城市社区进行观摩学习。为了提高党员的思想境界和发展视野,党支部组织党员自学了《组织起来的力量》、《塘约道路》等优秀书籍,开阔了党支部领导小区治理的思路。
为了解决治理力量的难题,充分借鉴城市社区党员、党组织“双报到”的思路,发动本村党员开展居民“大走访”,梳理了外来居住的党员台账,并发动他们加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这些外来的党员也有了组织,还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繁星”党员服务队。通过这一模式,小何村社区的居民服务网进一步织密,实现“全覆盖”。
为了提升社区的自我服务水平,小何村党支部发动社区的妇女和青少年群体,成立了“巾帼服务队”和“童心服务队”。为了进一步形成社区全民学习的氛围,社区在新修整的党建文化“口袋公园”中安装了不同造型的小音箱,每天播放学习音频。在街道青工委的帮助下,小何村大学生张宇成立了“青听”工作站,吸引年轻党员、团员20余人加入,自发录制了系列有声党课,不仅用于社区内群众学习,还称为“灯塔有声课件”,形成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学习资源。
探索区域共治
画出最大“同心圆”
为了以点带面,解决辖区内稳定就业的问题,在街道领导的指导下,小何村探索成立了“红领经纪中心”。在小何村“红领经纪中心”,30余家“红领联盟”企业的logo挂满一整面墙,这些都是在街道协调下与该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的周边企业,定期提供用工需求。街道辖区内94个村党支部全部选派年轻党员担任“红领经纪人”,梳理汇总本村就业意向人群,通过微信平台接收用工信息后,“点对点”精准进行职业介绍,促进群众就近就业。这样一来,以“红领经纪”中心为圆心,企业入驻联盟、“红领经纪人”依托中心、群众就业找党支部的“同心圆”全面形成,部分村还成立劳务合作社,在中心指导下运行。“红领经纪中心”还设有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由街道人社、司法等相关干部担任调解员,群众遇到劳动争议时也有了家门口的“和事佬”。
群众有序参与自治
“商量”激发治理效能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改造提升中,小何村党支部创造性地将办事大厅设计成为开放式客厅,取名“小何客厅”,将传统的柜台式服务窗口变成沙发茶几,并将原本在图书室少有人问津的书籍搬进“客厅”,方便群众休闲阅读。改造后,大厅比以前热闹多了,不仅办事的群众过来,闲来没事的居民也来坐坐,喝茶聊天、读书看报……不知不觉中,一个新的“民情驿站”形成了,居民的意见诉求在这里得到及时收集。
为了进一步提升群众议事水平,回河街道对“主题党日+阳光议事”模式进行升级,通过“一学、二晒、三议、四讲”的“10项清单”模式,不仅扩充了议事内容,还优化了议事程序,更加便于操作。小何村积极利用“主题党日+阳光议事”平台,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充分讨论,形成了“在原绿化带建设党建文化公园”、“建设农机停放处”等决议,决议实施后有效改善了社区面貌,方便了居民生活。
在“主题党日+阳光议事”平台上,不仅村里的每一笔支出账目得到充分公开,居民的每一项建议被尊重、被重视,年初党支部提出的承诺实现也在这里由群众评价,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的自治闭环在这里形成。
德治与法治辉映
让乡村治理更有效
在小何村党建文化“口袋公园”中,有一处“家风墙”特别吸引居民的目光,上面讲述的是小何村社区自己的“善美故事”。公园的最东处是一方“民法典主题广场”,广场四周展示了《民法典》中50个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按照人生年龄阶段分为“四部曲”,以漫画案例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向居民普及民法典常识。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小学生,经过这里时总会驻足看看,无形中受到了普法教育。小何村社区虽然人口结构复杂,但居民守法意识强,近年来从未发生明显的矛盾冲突,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