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01 更新时间:2017-11-21

公醵宴

◎柳天乐

        在旧式的婚礼仪式中,曲堤一带有一场特殊的酒宴,这场宴会设在婚期的头天晚上,只招待男方的街坊乡邻,而且特别隆重喜庆。张灯结彩,笙管悠扬,红烛高照,喜溢华堂,推杯换盏热闹非常。这场宴会还有个特殊的名字叫公醵宴,俗称待公醵。“醵”,读“ju”去声,聚集钱资的意思,也就是专为酬谢为新婚捐献钱财众乡亲设的宴席。
        曲堤,是孔子聆听韶乐的地方,孔子仁爱的思想深入人心,民风淳朴,乡邻和睦。一家有困难,百家齐帮助。娶媳妇需很大支项,一般人家单独办不起。于是大伙凑份子帮助这家办喜事。帮凑的形式多种多样,最普遍的是现金帮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户约一至五元人民币不等。还有的直接物资帮扶,有送被窝衣服的,有送米面的,也兴送馍馍,俗称“上大盒子”,把蒸好的大白馍馍盛在大食盒里给婚家送去。田邦利先生曾写过篇《上大盒子》的文章,详细地描述过这一风土人情,另外也有搞人力支援的,到婚家无偿的做工役,如修缮房屋烧火做饭做衣裳。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件件都是雪中送炭精准帮扶。公醵宴请的就是这些有功之人。
        公醵宴的程序大体分三个阶段。首先是请客,新郎官穿戴一新披红挂花,在喜庆欢快的吹奏乐中遂门遂户拜请,一个响头叩在地上,表达的是感恩戴德,长辈们急忙扶起,还要掏个磕头钱。长久在一个村里混日子,也难免勺子碰锅沿。一个响头磕下去,是是非非立马烟消云散,痛痛快快答应去赴宴。第二个程序是贺喜。婚家红烛高照,祖堂高悬,满斗烧香,躬身相迎。乡亲们分批依次进入,先跪拜祖先,再向主人恭贺新喜,祝福新人幸福美满,家庭兴旺昌盛。然后依长幼序入席落座。宴会开始。在经济拮据的条件下席面都很俭朴,一般是“四顶四”,也就是四个果盘,四个菜盘,四个大件。经济好转后发展到“六顶六”。都是家常菜肴,既不铺张浪费,也不相互攀比。都是庄乡爷们,好歹谁也不计较,就是凉水温成热,也很少有人嫌好道歹。也真有办不起的,就以茶代酒,谁也难免有背运的时候,大伙也体谅。人们看重的不是吃喝是礼数。在宴席中新郎手端酒壶酒杯,逐个给客人斟酒让酒,一片诚心都盛在杯中,必恭必敬地奉在客人面前。自己的奉献和劳动得到主人的认可,心灵受到莫大的抚慰,正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扬脖一饮而尽,不是神仙胜神仙。此时,掌声,喝彩声,划拳行令声,人声鼎沸,把宴会推向了高潮。待客人酒足饭饱后,主人们侍立门首,逐个与客人握手言别,又是一阵的相互祝福。总之在整个公醵宴的过程中演绎的是“礼”,表达的是“情”,追求的是“和”。在漫长的岁月中,公醵宴在促进乡民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当然,也有个别借题发挥聚敛财富搜刮民脂民膏的,也有大操大办挥霍浪费炫耀豪富的,但是那不过是少数的情况,瑕不掩玉。总体来说,公醵宴不失为一种好风俗好传统,应该继承发扬。但如此好的风俗在“文革”中也被视为“四旧”被强行禁止了。
        人们跷首盼望恢复昔日的热情和热闹,谁知是拔了谷苗旺莠草,回来的不是当年的公醵宴,而是大操大办的奢靡之风,相互斗富的攀比之风,借机敛财的不正之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挥霍浪费,伤风败俗。甚至以疯狂的折磨摧残新人为乐趣,把新郎五花大绑,臭鸡蛋、墨水酱油等往身上砸,弄得新郎痛苦不堪,过度闹新娘的风气更是后患无穷。移风易俗,喜事新办,文明结婚,勤俭办婚事才是人间大礼沧桑正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腐倡廉正风肃纪攻势凌利措施有利,风清气正的朗朗乾坤就在明天。  作者地址:清华园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