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06 更新时间:2017-12-04

扶贫“花开” 幸福“果来”

——看新市镇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

        近年来,新市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走出了一条“栽花”打基础、“插花”解难题、“绣花”保精准、“添花”求创新的扶贫新路。

在“栽花”上下功夫
筑牢扶贫攻坚基础

        栽下“党建之花”。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将“党建引领”嵌入到脱贫攻坚的每个环节,“党建引领”效应进一步凸显。栽下“孝善之花”。按照“子女尽孝、政府奖补、社会捐赠”的原则,弘扬孝善文化,帮助190名贫困老人享受到孝善扶贫政策。栽下“产业之花”。遵循生肌造血、授之以渔的思路,大力发展了瓜菜大棚和光伏发电两大产业,切实增强了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以短期的推动力产生了长期的“加速度”。栽下“医疗之花”。将医疗扶贫当作泽被百姓的民心工程来抓,为贫困户编织了一张安全、有效、温暖的医疗保障网。

在“插花”上下功夫
破解非贫困村脱贫难题

        脱贫路上不能掉下一人,难题需破解。在2016年初新市镇开展的“回头看、再识别”和数据清洗工作中,发现已有432个贫困户、1215人实现了脱贫,但非贫困村只有5户、10人,在尚未脱贫的631个贫困户、1101名贫困人口中,仅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就分别占到了63.4%和53.3%。在“插花”上做文章,建设扶贫产业园。坚持“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800万余元,建设了占地158亩、22个高温大棚、5个大拱棚的扶贫产业园,探索了一条“插花式”精准扶贫新路子。探索建立了“花篮式”帮扶资金分配机制。探索建立“花篮式”帮扶资金分配机制,把50万租金整合放在一个篮子里,专账管理,统筹使用。普惠式分红, 18万元用于600名非贫困村贫困群众,每人每年可得分红300元左右;特困分红, 5万元用于100名左右的特困群众,每人每年可得分红500元左右;务工激励式奖补,15万元按照每人每年2000-3000元的标准奖励给务工贫困群众;灾病救助基金,5万元作为灾病救助基金;培训及其他运转性支出,剩余7万元用于扶贫产业园培训及其他扶贫方面的支出。

在“绣花”上下功夫
确保扶贫工作精准落实

        绣好“档案之花”。认真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及数据清洗工作,明确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精准锁定扶贫靶向。绣好“项目之花”。将项目纳入农村三资管理,通过建章立制,推进农村集体三资及扶贫资金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了扶贫项目长期收益和收益的有效利用。绣好“责任落实之花”。坚持将责任细化,明确“第一书记”、管区及扶贫办的责任,使整个扶贫工作形成了一个责任相连的责任圈。

在“添花”上下功夫
创新举措确保扶贫“有声有色”

        添好“共享式抱团发展之花”。4名市派第一书记大胆创新、开拓思路,探索了一套“党建工作1+3,脱贫任务聚合力,产业发展抱团上”的共享式第一书记工作新模式,共同为农村发展建设“把脉诊断”,出点子、找路子,收获了1+3>4的帮扶效果。添好“文化扶贫之花”。积极组织文化演出队伍走进乡村,为基层奉献了精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填补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精神缺乏,加快了文化脱贫步伐。添好“飞地扶贫项目之花”。巧借“飞地脱贫”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有、共同发展,帮助贫困村实现了“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扶贫“四花”皆盛开
幸福“果实”自然来

        如今,新市镇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年底贫困村将全部摘帽。15个贫困村已经全部实现“五通十有”目标。扶贫产业园项目、瓜菜大棚项目、光伏发电项目运转高效,收益稳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收入逐年增加。干部队伍扶贫业务精、情况明,作风硬朗,面对“硬仗”勇于担当,务实有为,有信心、有思路、有能力,切实让群众看到了实绩、感受到了温暖与关怀,增进了干群关系,筑牢了党在最基层的执政基础。  (徐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