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记济北街道闫家村第一书记张广强
闫家村地处县城西北方向3公里处,耕地386亩,人口248人,属于市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21人,主要靠种田和务工维持生计,是济北街道典型的贫困村。
视百姓为亲人
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2016年3月,张广强第一天到村里,了解村里的大概情况后,就一头扎进村里了解民情。走访过程中,他以百姓心为心,心里暗想,只有帮贫困户度过难关,才能对得起“第一书记”这个称号。
白天村里仅剩下老人和孩子,他就白天走访体察民情,晚上召开党员会议。进村第一天晚上,他就组织召开了党员会。会上,张广强就村庄发展广泛征求党员意见,每名党员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村庄发展的期望和愿景,以及哪些问题急需解决。走访中,张广强了解到贫困户高吉尧还住着土坯屋,院墙也因年久失修很不安全,每到雨季最怕屋顶漏雨和院墙倒塌。他积极筹集扶贫资金,为高吉尧维修了屋顶和院墙。贫困 户韩德兴本来家境尚好,因两年前突患癌症,导致家庭一贫如洗,且欠下高额外债,紧靠儿子一人打工养家,生活十分困难。他积极联系一家爱心企业,为其慈善捐助2000元。此外,他还积极筹措2万元扶贫款,购买米、面和食用油,送到贫困户家中,并在去年冬天为每个贫苦户送去1000斤烤火煤。
时间一长,老百姓都愿意和他聊天、拉家常。他们说他平易近人、接地气,把谁家的事都放在心上,每次一到村里,老百姓隔着老远就和他打招呼。
把支部当家建
当好农村支部建设的明白人
张广强发现,村里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思想站位不够,政治理论是个短板。为抓好政治学习,他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建立学习长效机制,贯彻“三会一课”制度,带领党员一起学,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次上课每名党员都听得津津有味。党员干部考虑问题的思路和角度都有了变化。有人提议,可以在村里开展党员群众“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还有人说,脱贫致富要从村里的优势出发。听到这些,张广强的心里暗想,作为“第一书记”,必须当好农村基层战斗堡垒的指挥员,必须打造一支带不走、过得硬的党员队伍,使之成为村里一笔永恒的财富。
增强致富“造血”能力
当好脱贫路上引路人
闫家村要脱贫,必须要有自己的项目,具备自我“造血”功能。但具体要干什么,要上什么项目?县里的40万元扶贫资金怎么运营?搞养殖,还是搞种植?搞农业还是搞经商?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县发改委有一个50千瓦统筹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只要具备建设用地条件,就有希望引进。另外,他还争取到一个投资合作经营项目,把4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村集体资金投资到济北开发区企业,每半年周期可有2.5万元收益。
2016年6月,济北街道、闫家村和房地产公司签订了三方合同。12月,闫家村第一批收益资金2.5万元入账。2017年1月,闫家村召开首次贫困户分红会议,村里拿出1.7万元用于给贫困户分红,全村10户贫困户21人,每人分红715元,成为全县首个实现扶贫项目分红的贫困村。
张广强用亲身行动践行了一位第一书记的爱民情怀,体现了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