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75 更新时间:2022-09-14

邱家庄纪事之邻里乡情与儿时游戏

◎邱玲

        “小堰”上西列住户,从南头数第三户,是我家的北邻居。因为男主人的名字里有“银”这个字,所以我叫他“银爷爷”,叫他的老伴“银奶奶”。“银爷爷”早年在济南上班,我在邱家庄的时候,他已退休回老家了。可能得过脑血栓,他走起路来,一条腿老是向一边悠,只要出门,手里总是握着一根拐棍儿。日常的生活,银奶奶照顾他,很周到。“银爷爷”什么也不用做,也不用操心,面貌十分的慈祥。因为身体的原因,他说话也受到影响,吐字有些含糊不清,只有“银奶奶”能迅速地明白他说话的意思。我见到他时,就扯大了嗓门喊他一声“银爷爷”,他咧咧嘴,微微一笑,作为回应。每次见面,我们都是以这种方式打招呼的;我们的招呼打得很默契,也很开心。
        北邻居家有五个孩子,四男一女。两个大的儿子都在外地上班,女儿早出嫁了,我叫她兰姑姑,她住的离邱家庄比较远。除了年节,兰姑姑很少走娘家,只记得她长得高高壮壮的,留着短头发,女婿和她的孩子就没有印象了,比她来邱家庄的次数更少。我听到有老人家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当年觉得还真是这个理呢。老四和老五是儿子,他俩都和父母在家里生活。后来,不知怎的,名叫傻瓜的老四去济南上班了;一、两年之后,名叫傻狗的老五验上兵,也参军去啦。
        俗话说“出门饺子,回家面”,老五去部队的前一天,祖母特意包了水饺,郑重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那天的一大早,祖母就开始忙活着备馅、和面,一直忙到接近中午。我也帮着抱柴火,拉风箱,端饺子,摆筷子……欢快地像只小燕子,跑过来跑过去的。房前屋后、来来回回的,我窜了好几趟才喊他来……终于,老五傻狗伯伯吃上了我家的饺子。记得当时的情景很有仪式感,祖母说了一段开场白,郑重又暖心,傻狗伯伯很礼貌地回着感谢的话儿,我毕恭毕敬地站立在桌前,眼瞅着碗里的大个儿饺子,笑意满满。
        这顿饭,我们都吃得开开心心。傻狗伯伯去部队了,我还是有点诧异:怎么一不留神,他就成了我崇拜的解放军呢?瞬间,傻狗伯伯长大了!保家卫国去了。
        说起银爷爷,我还记得他给儿子们起的名字,真是有趣,又太随意了,只要一想起来,就发自内心的想笑。银爷爷给两个小儿子起的乳名都带着一个“傻”字,可老四“傻瓜”和老五“傻狗”没一个傻的,为啥都添上个傻字呢?即使叫瓜儿和狗儿都好听些,当时的我真搞不懂,可人人都叫得挺欢的,他们哥俩也答应得理直气壮。每次见了面,我都是喊他们“傻瓜伯伯”、“傻狗伯伯”,他们也乐呵呵地应一声。如今,谁会起这样的名字,谁又会这样的喊长辈呢?
        最不可思议的是,银爷爷为他家大儿子起的乳名竟然叫“王八”。村子里的人提起他的这个儿子也都这样叫。幸运的是,我从来没有像喊“傻瓜伯伯”、“傻狗伯伯”那样喊“王八伯伯”。因为他总不回老家,我没能给他碰过面,所以也就没有喊他“王八伯伯”的机会了。为何如此起名字呢?我猜,“王八伯伯”是银爷爷的长子,大概是希望儿子长命百岁吧,民间都认为王八是可以活千年的。
        银爷爷为儿子们起的最好听的名字是“留城”,这是他二儿子的乳名。“留城”这个名字想来是最好听且有道理的,大概是银奶奶在济南城里生的孩子,所以叫留城啦。后来,留城伯伯真的就一直留在城里读书和上班,但银爷爷在老家给他找了媳妇。银爷爷这个二儿子的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大,他结婚成家后,生了一男二女;并且另立门户,房子位于我家的正北方,与他父母隔着三户人家,是小堰西列的第六户。我还记得他的小女儿叫群群,很乖巧,常到我家来玩;大女儿长得眉清目秀,男孩子的年龄最大,三人都跟着妈妈,在老家上学。我离开老家的第二年,留城伯伯一家人也都搬去济南了,工作或者读书,再也没有见过面。
        几年之后,下雨的时候,有一次,我忽然记起留城伯伯媳妇的雨鞋,那是他从城里买回来的,黑色的胶皮子,锃亮的。每次雨天穿过后,她都会仔细地用水冲洗干净,凉好了,放起来。雨鞋再次穿时,就像新的一样,很珍惜啊!当时,在七十年代的农村,人们的生活条件有限,这样的雨鞋也是稀罕的,下雨天,很少有人能穿上雨鞋。我们这些孩子们,下雨的时候,怕湿了鞋子,不是选择不出门,就是光着脚丫子跑。即使沾一脚的泥巴,回到家,用水冲冲洗洗还是最划算的。所以,夏季的雨后是孩子们最欢喜的,可以光着脚踩到泥巴里,尽情地玩泥啦。因为鞋子不会受到任何损耗,大人们就比较宽容,也不会呵斥我们,都由着我们闹去了。
        我们玩耍的把戏很多。冬天里,踢毽子是很喜欢的运动,踢的鸡毛毽是自制的。我们用窄窄的布条把几根鸡毛捆实捆紧,鸡毛的根部连同布条的两头穿过方孔制钱的眼儿,反手和鸡毛捋成一个方向,再用另一根更细的布条或者麻线齐根儿把它们拴紧,打成死结就成了。从毽子上钉的鸡毛看,就可以知道谁家的公鸡长得帅,谁家的公鸡尾巴长。你的脚每踢高一下,那毽子上的公鸡毛就抖一抖,很神气的。
        我们女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还有翻牛槽。所谓的翻牛槽就是用一根红头绳,最简单的也可以向大人讨来纳鞋底用的一段麻线,都是用对折的方法,在其两头挽个扣儿,套在手上,凭着手指的灵巧,两个孩子一组,互相配合,轮流着翻。其中的一人,先用两手翻成一个花样,撑开撜紧了;另一个人,再用手指伸进花样中,挽一下或几下,再绷起来,又形成一个新的花样。这样轮流交替翻,直到有人不能再翻下去为止。谁翻的花样多,谁就胜了,翻得少或者重复了就算输。一局完了,又是一局,凭着手指的灵巧,我们可以翻成各种形状。比较常翻的花样是面条、松紧带儿、老牛槽、渔网、鸡爪子、麻花、牛眼睛……那个时候,邱家庄的少年啊,心里没有忧愁,个个玩得很欢喜。
        抽尜尜,有的地方叫“玩陀螺”,但是我还是喜欢和习惯于老家的叫法,觉得更生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鞭子抽起来的声音和画面。抽尜尜的玩具也都是自制的,很简单。小木棍的一头用刀刻成一圈浅浅的凹槽,用根短绳的一头拴在凹槽里固定好,另一端就可以用来抽,即做成了抽尜尜的鞭子。尜尜是木头削成的,很小巧,也就是那能转的陀螺。孩子们玩起来的场景:尜尜滴溜溜地旋,小鞭子抽起来嘎嘎地响。看的人聚精会神,抽的人精神百倍。一伙儿小孩围成一撮儿;男孩子抽的有力量,尜尜转的快、转的久,女孩子抽的也还好,相对弱一点。大家聚在一起,图的是热闹,玩得是开心。
        滚铁环也是我们老家孩子们一种不错的玩法。那时,圆形的环和手持的棍儿都是铁质的,使用的料多是粗粗的铁丝。铁环就是一个圆圈,并不复杂;铁棍的头上弯成凹状,像个反向的钩子,便于向外用力推送铁环。我滚铁环的那套家伙什是老爸小时候玩过的,铁棍和铁环都很拄壮,黑黑的生铁铸成的,就是有些重,但很耐造。后来,回忆起来,我笑谈自己总算享受了一把——我家祖传的物件。比起没在老家生活过的弟弟妹妹来说,我是幸运的。玩耍中,一种幸运的继承。这种继承,不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我小时候那会儿,在农村成长的孩子,没有几个没玩过泥巴的。夏天是我们玩泥巴的最好季节,雨过天晴,“摔哇呜”就是最喜欢的一种玩泥方式。孩子们各自备一团和好的泥儿,将泥团捏成“泥碗儿”。然后,握住它,手扬起来,口朝下,垂直方向猛地使劲一摔。如果听到“啪”的一声,泥碗底儿就会崩出一个窟窿眼来;没有眼的,不会有响声,哑的。一团泥巴摔了捏,捏了摔,可以反复用。有时,一边摔还一边念叨“东北风、西北风,摔个响儿给你听”。谁摔出来的窟窿眼儿开得越大越响,就说明你越厉害,玩得技艺越高超,小伙伴们就越佩服你。一团泥巴让每个孩子玩的尽兴、玩的开心,这是天赐的福分。泥土的味道,于嬉戏田野的我们来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尘土不再是尘土,是一种无私无偿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地恩惠。简单的快乐,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那个年代,乡村的儿童没有什么玩具可买,集市上也好像没有卖的。自己或是大人帮忙制作的非常简陋的玩具,就令我们玩的不亦乐乎。村头的空地上是我们主要的游乐场。有时,男孩子捉个虫,女孩儿捻根草,也会在那儿玩上半天。北邻居的银爷爷坐在不远处的马扎上,也会饶有兴趣地看上半天。银爷爷经常坐在那里,虽一言不发,但他慈祥的面容陪伴了我们整个玩耍游戏的童年,陪伴了我在老家自由在在、快快乐乐的幸福时光。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沙子、泥土、花草、树木、河流等等,这些都承载着深刻的文化符号,从古至今,一直流转,代代沿袭。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作为天地之人,好多寻常可见可近可亲的东西,都是上天赐给大自然的宝贝,也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少儿时代的无价之宝,快乐的源泉。黄河更是上天赐给人间的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文明,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我有幸生长在黄河岸、大堰外的一个村庄,享受着与大自然相媲美的世世代代传承的人情和乡情。故乡家家户户的情义也是无价之宝,永远不可磨灭,那种温暖像传世的艺术精品一样经典,熏陶着我,感动着我,教化着我,塑造着我,此生不忘故乡的养育之恩。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我的故乡邱家庄在新版的地图上已经不见了。邱家庄距离山东省会济南主城区不过10公里,它属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先行区内。为了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山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规划的需要,早早合并更名为邱洼村的邱家庄整体拆迁了。再回旧址,由车内向外探头相望,想起郑燮的《新竹》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善,总是要推陈出新,不断的改变。抚今追昔,当前,还不能看到它建设完成之后的崭新全貌,但未来可期,故乡这一方水土,一方人,肯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
        我的故乡邱家庄,已经成为了历史,成为了历史的昨天。但是,它是我生命成长的原点。无论何时何地,也不管它变成了什么样子,邱家庄始终铭记在我的脑海深处,令我难忘。它还有很多值得我缅怀的地方,让思绪飞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留给以后的日子,举杯小酌,欢欣共叙桑麻。
        谢谢,谢谢我的故乡——邱家庄!   
             作者单位: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