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九曲黄河魅力 提升济阳城市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包容气质,更是一种凝聚在人们言行举止中的内在涵养。它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韧性力量。
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山东“强省会”战略加快实施,济南“北起”战略破题起势,开启了济阳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发展新征程。一大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密集建设,“三桥一隧”基本建成,有轨电车、济滨高铁加速布局,“三隧一桥”、绕城“大北环”纷纷破土动工。让撤县设区后的济阳以更加靓丽的姿态展现在黄河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在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加快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的今天,硬件设施已经恢弘布局,区域条件日趋成熟,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主题。黄河之水天上来,正是这一抹黄为济阳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这也是提升软实力的关键所在。
用黄河风貌装点城市
千百年来,济阳依河而建、伴河而生、因河而名,“险、悬、浊、弯”成就了济阳黄河的天然禀赋,“九曲黄河万顷绿”赋予了济阳浑穆大气又不失清新雅致的独特气质。凭借城区比邻黄河的地理条件,依赖滩堤自成一体的生态优势,一直以来济阳人养河、护河、凭河、用河,铺就了一曲黄河岸边一座城的高阔乐章。
2009年澄波湖水库建成,其名取自“济水澄波”,使其与黄河居于城西城东,相映成趣,恰如济水黄河兼容并包。澄波湖南北长1900米,东西宽1300米,总面积3650亩,其中水域面积2150亩,而扩建后的大明湖水域面积为831亩,澄波湖有大明湖的两倍之多。碧湖翠溪畔垂柳依依,远可读城之灵秀,近可观水之飘逸,澄波湖引黄河水建成,正是这汨清流,平地开源,波澜不扬,犹如黄河岸边的一颗明珠,承载和传承着母亲河五干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济南湖文化的有效延伸,澄波湖满足了广大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成为泉城乃至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又一首选地。
为积极开发利用好黄河文化资源,我们在做好黄河堤顶道路拓宽的基础上,正在黄河大堤规划建设健身休闲公园,打造西望内城、东眺黄河,彰显黄河文化、古城文化的景观带,填补老城区没有公园绿地的空白。黄河健身公园全长约2600米,堤顶宽约60米,建设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将建成森林健康绿道体系,绿道由步行道、自行车道、健身道、休憩道及旅游观光道等多种模式叠加,形成多功能综合性绿道系统,同时设置羽毛球、篮球、门球等运动场,儿童游乐场,驿站等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营造丰富的郊野绿道体验环境。
用黄河文化滋养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谓根,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黄河曾经“三顾”济阳,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历经多次决口改道,使济阳与河为邻。可以说黄河文化渗透进了济阳从古到今、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文明的方方面面。
公元前517年,至圣孔子游历济阳、研修韶乐,留下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历史典故。孔子闻韶的故事发生在四渎之一的济水时代,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与黄河文化息息相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任济南首府曾拜访闻韶台,清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也曾登临闻韶台,留下千古一脉的题词;清代经学大师张尔岐在闻韶台传道受业,悉心培养出了一代帝师名臣艾元徵。无论是曾巩还是黄庭坚,无论是张尔岐还是艾元徵,他们都是儒学大家,是黄河文化的优秀代表。可以说从公元517年开始,作为黄河文化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就与济阳紧密结合,渗透进了济阳的角角落落。正是在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在黄河文化的加持下,加上漫长岁月的浸润,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在济阳儿女身上愈加彰显。
到新中国成立,人民治黄初期,在党的领导下,沿黄广大军民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束水归槽,防治河患”的重任。期间,济阳治黄英雄戴令德巡堤查险,舍身堵漏,被誉为“黄河上的黄继光”,并获得“特等功臣奖章”,其临危不惧、只为河安的英勇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治黄人。
农业是文明之母,黄河流域农业起源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基础。可以说,济阳的农业文明农业文化是黄河文明黄河文化一直孕育哺乳出来的。济阳农业在黄河水、黄河土的滋养下,品牌效应不断放大,如今曲堤黄瓜、仁风西瓜、垛石番茄等拳头产品声名远播,成为济阳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
用黄河情怀塑造城市
一部黄河史,其实是一部济阳儿女不断探索发展的创业史。自1855年,济阳人民与河为邻后,也开始了与河抗争的历史。
如清光绪时期居民多修民捻以防河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一手拿枪,一手拿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蒋治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济阳对黄河堤防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加高培厚,使先前不足5米的残破堤防加高培厚至11米,加固堤防60余公里。目前,全县99%的堤段已达50至100米。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国家开始新一轮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济阳对堤防、险工、控导工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整治。在“与河抗争”中,济阳人民还积极变“害”为“利”,大力加强沿线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努力打破黄河“天堑”制约,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业之路。2008年11月,自主招商建成济阳黄河大桥。可以说,多年来每一次“与河抗争”的胜利,都是一次经济上的突破、文化上的发展、精神上的升华。
更重要的是这种与河抗争的精神,还渗透到了济阳儿女的骨子里、血液里、基因里,最终形成了济阳人隐忍包容、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性格特质。并充分体现在济阳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心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例如上世纪90年代,我们引进三株集团,孙耿镇一年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一个招商引资的奇迹,进入新世纪,我们开风气之先,设立山东首个省级台湾工业园,在全省、全市确立了对台招商的绝对优势。多年来,我们聚力发展特色产业,创出了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液压升降平台之乡的特色品牌。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济阳人重新进行自我奋斗的战略定位,区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通过聚力项目建设、功能配套、依水用水、城乡融合、民生福祉5个方面,全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区域性消费中心、黄河岸边水生态城市、乡村振兴集中展示区、共建共享和谐家园。我们相信秉承这种性格特质,我们一定能够建成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
作者:张超群 区委宣传部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