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13 更新时间:2023-01-08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3年1月7日在济南市济阳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济南市济阳区人民政府区长 黄晓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等超预期突发因素的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12345”发展思路,攻坚克难、踔厉奋发、拼搏实干,较好完成了区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一届政府实现良好开局。初步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同比(下同)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6亿元,税收占比77.1%。
        一年聚力突破,动能转换成效显著。坚决扛起稳定经济增长重大政治责任,落实落细助企纾困各项政策举措,全年为市场主体减税退税降费17.43亿元,增强了实体经济发展韧性。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推动骨干企业增产扩能,金麒麟、顶津食品、汉方制药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5%。建立“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实行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新开工鑫方盛、泉麦啤酒等工业项目35个,工业投资预计增长35.95%、技改投资预计增长47.6%,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特医食品城建设加快推进,达沃、少海汇等7个专业园区签约入园企业39家,食品饮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产业产值预计分别增长4.9%、2.6%、17.4%,获评山东省食品饮料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县(区)。加强创新主体培育,研发经费投入预计增长25.53%,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3家、“瞪羚”企业1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6家,祥辰科技获评全区首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力抓好稳产增收,完成葛店灌区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余亩、高效节水灌溉2万余亩,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我区获评省级“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实施绿港现代农业示范园、富硒蔬菜数字产业园等一批农业示范项目,曲堤黄瓜、垛石番茄等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1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粮食产后服务工作被人民日报点赞。加快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三区两轴一线”基本成型,曲堤黄瓜馆、产业发展中心建成启用。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应急转贷基金组建成立,“金融辅导”扩面提质,新增结对辅导企业129家,新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企业17家,完成金融业增加值12.5亿元。繁荣活跃消费市场,新引进商业品牌首店3家,众彩教育体育综合体开工建设,荷畔春风商业小镇、众海新天地综合体竣工验收,大型商超、家电销售商家线上线下融合促销活动成效初显。加快电商经济发展,龙泰、达沃等电商产业园集聚成势,飞鸿跨境电商总部建成运营。加速物流项目建设,怡亚通(一期)基本建成,规上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增长7.5%。
        一年守正创新,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坚持解放思想,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开放要红利,高质量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协同发展步伐加快。把起步区作为牵引济阳未来发展的最大势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六大工作专班,《起步区——紧密协作区协同发展规划》形成初步成果,主动拥抱、服务、对接、融入起步区成为全区上下思想共识。突出交通先行,济滨高铁、济南绕城“大北环”、有轨电车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开工建设,黄河大道北延工程完成立项手续。推进产业融合,促成东风李尔、信通汽车等6个产业配套项目签约落户济阳。重点改革稳步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在全市率先建设“云勘验”系统,“在济阳·济时办”荣获全国政务服务优秀品牌。推进数字化改革,数字产业基金组建运营,我区入选“国家数据直达基层试点”。扎实开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建设工作,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全面铺开,托管面积新增6万余亩。深化亩均效益评价和“标准地”改革,累计清理闲置土地500余亩,实现低效用地再开发1400余亩。“人社服务暖1℃”改革创新试点、融媒体绩效改革等均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健全完善招商引资评估决策机制,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全年新签约项目62个,合同投资额330亿元,其中过10亿元项目6个、过亿元项目28个。扩大对外合作,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取得积极进展,合作区管委会挂牌运行,乾隆集团、秉信包装等7个重大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新设驻菲律宾、泰国2个海外联络处,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8.1%,实际使用外资1.18亿美元,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任务。实施人才引育工程,开展“才聚济阳521”系列引才活动,建立济阳区优秀海外人才资源库,在10所高校设立人才引进工作站,引进外国专家、海外工程师12人,新增泰山、齐鲁系列人才8人,国家级人才实现零的突破,科创人才申报认定总数创历年新高。
        一年强基补短,城乡品质不断提升。突出全域统筹、建管并重,集中精力补短板、树样板,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城乡功能日趋完善。启动黄河岸边水生态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三区三线”划定及国土空间规划获得国家批复,我区城镇开发边界规模扩至67.92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有轨电车济阳通道完成工程量的80%,银河路改造提升基本完成,乾元大街、育英路等市政道路建成通车,改造提升农村公路21公里,养护大中修111公里。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精致城市雨污分流项目开工建设,改造城区雨污管网12公里;改造农村清洁取暖1546户,新铺设农村供水管网1299公里、污水管网455公里;建成公园游园2.6万平方米。强力推进安置区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推动更衣亭社区、凤凰社区、丽景花园3个延期项目顺利启动;城区5835套安置房竣工验收,3104户居民回迁新居;新市周家、垛石白杨店社区交付入住,星河、仁风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城乡管理更加精细。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为引领,聚力实施“十大攻坚行动”,市容市貌、城市文明等有了显著改善。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提升垃圾分类亭116处,建成密闭分类房21处,完成垛石街道生活垃圾转运站改造。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整治残垣断壁4400余处,“四小园”建设成效显著;建成省级美丽乡村4个、齐鲁样板村10个、市级清洁村庄184个。城市管理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考评成绩均居全市前列。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成启用全市首个AI视频赋能平台,顺利通过省级四星级智慧城市试点中期验收,成功入选“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县级节点建设试点”。将16个城市社区优化调整为25个,“红色物业”不断深化,社区治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第二轮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2天,同比增加14天。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徒骇河防洪治理工程、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项目顺利推进,曲堤街道水质净化厂基本完工。持续开展“清废行动”,排查整改危废问题400余个,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我区荣获“省级耕地保护激励区”。
        一年倾心倾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全年民生支出31.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5%。疫情防控精准有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突出关口前移、以快制快,形成反应迅速、部门协同的应急响应与处置机制,核酸日检测能力提升三倍,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6.4%。积极稳妥落实“新十条”,全力防重症、防死亡、保健康,开放发热门诊6个、诊室56间、留观床383个;优化改造亚定点医院、准亚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分别设置医疗救治床位300张、1618张、3672张。主动服务抗疫大局,组织2700余人次医护人员驰援商河、历城等地,帮助周边地区隔离重点人员7700余人次,圆满完成15批次、1638人入境航班隔离保障任务,充分彰显了济阳抗疫的“硬核”担当。社会保障更加坚实。积极争取上级有关政策,“保交楼”工作稳妥有序推进;筹集公共租赁住房176套,发放租赁补贴501户次。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合作成立国有人力资源公司,新增城镇就业3096人,开发公益岗位3747个,发放稳岗返还及创业贷款4258万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达到22.7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发放各类救助金1.01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区养老服务中心建成使用,街镇敬老院全部达到国家二级养老机构标准。巩固提升脱贫成效,防返贫监测平台研发上线,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8.02%。社会治理持续加强。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17件,汇鑫社区获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成区应急避难场所停机坪、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广播平台,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顺利通过省级食品安全区复审验收,食品药品安全持续巩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打造优选型智慧安防社区19处,“两盗一骗”破案率居全市首位;创设“首席接访员”和信访周调度制度,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达到98%,一批信访难案积案得到积极化解。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第二实验中学迁建工程主体完工,永康街中学、滨河实验学校及西江樾、万科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增学位5010个。提升卫生服务水平,区集中医学观察楼基本完工,区人民医院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开展全面合作,我区被确定为全省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试点区。强化品质文化供给,成功举办“济阳@黄河”地域文化研究促进系列活动,成立济北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在全市创新建设“城市书房移动终端”7处,建成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和“济北手造”项目库。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三官庙汉墓群、邝冢遗址入选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全达标,12人获评省市“身边好人”,江昊杰同志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创建“出彩人家”市级示范村12个、示范户5310个。民族宗教、双拥共建、史志档案、地震气象、人民防空、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慈善、仲裁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一年务实重干,行政效能更加高效。积极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持续提高。依法行政走深走实。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我区荣获“山东省法治政府示范区”。完善政府规章体系,建立政府工作例会制度,修订区政府“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实施细则、党组会议制度和常务会议议事规则。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全年召开政府常务会议31次,研究安置区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事项83个。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39件、政协委员提案172件。政务服务提速提效。加强数字政府建设,21个部门的33个政务系统接入区政务大数据平台,政务数据加速融合共享;推动“山东通”办公平台应用全覆盖,搭建机关内部“一次办成”平台,跨部门协同办公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深化电子证照应用,梳理免提交事项600余项,建成全市首家“无证明之窗”。积极参加作风监督热线、作风监督面对面等活动,用心办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群众综合满意率保持在99.6%以上,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全市率先建成运行“电子督查督办系统”,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完善解读回应工作机制,政府工作更加透明。作风建设从严从紧。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落实“大督查、大排名”工作机制,实施重点工作“闭环管理”制度,政府系统干部作风持续改进。提升政府监管实效,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核减资金1.24亿元;强化审计监督,审减工程造价、项目建设资金1.45亿元;加强统计监督,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政府系统发文数量减少36%,“三公”经费等一般性行政支出持续下降。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支持配合纪委监委开展工作,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石以砥焉,化钝为利。过去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超出预期,经历的挑战前所未有。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咬紧牙关、克难而进,聚焦聚力应对了疫情冲击,全力以赴巩固了安全基础,千方百计保障了基本民生,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们深切感受到,奋斗蕴含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领航定向,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有力监督、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区上下的勠力同心、奋斗拼搏。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济阳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成绩是继续前进的基础,困难和问题是必须突破的障碍。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主导产业规模小、链条短,部分行业和企业仍存在不少困难,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政策性减收因素增多,“三保”等刚性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实、标准境界不高,服务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躬身自省,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
        二、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压力与机遇并存,但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从挑战看,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下行、新冠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我们自身发展短板亟需加快补齐,将面对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和诸多现实考验。从机遇看,我们正处在一个多重机遇叠加的重要阶段,要看到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更要看到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强省会”战略、济南“北起”战略正深入落实,“三隧一桥”、有轨电车、济滨高铁及济南绕城“大北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加快实施,济阳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尤其是省级层面已明确加大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支持力度,市里支持济阳破解难题加快发展政策正逐步落地。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用好条件、抓住机遇,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奋力推动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根据区委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完善“12345”发展思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城乡统筹、改革开放、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开创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建设新局面。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建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项目建设上聚力攻坚,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精准招引项目。突出招商引资生命线,坚持增量提质并重,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九大行动”,健全完善招商机制,力争全年新签约项目60个以上、签约额300亿元以上。探索制定央企及省属、市属国企对接合作工作机制,加强对接联系,策划包装好合作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投放到济阳。推动平台招商、资本招商、园区招商、展会招商协同发力,策划开展有影响力的招商推介活动。加快达沃智慧产业园等7个“区中园”建设,用好用足近30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存量资源,着力引进一批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坚持建链补链延链,聚焦优势产业,发挥产业招商专班作用,深挖上下游链条,着力引进“链主”型和配套型企业。
        加快推进项目。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力以赴谋项目、抓项目、促项目。围绕国家投向重点,加快谋划储备一批支撑性引领性项目和补短板强弱项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市计划盘子;瞄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上级财政性资金投向领域,全力争取支持,年内谋划储备高质量项目30个以上。持续深化“一套机制、一支队伍、一个平台”服务模式,做优做实项目审批“前延”服务,推动在建项目再提速、新开项目抢进度、拟建项目快开工。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完善工业和技改项目库,支持龙头企业再扩产,实施技改项目60个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左右。强化项目立项、土地预审和环境评价等各项手续的完善,提前做好拟征土地拆迁清障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加快落地建设。
        全力保障项目。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引导和促进各类要素向高质量项目集聚。强化土地保障,推行“标准地”供地模式,消化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土地700亩以上。强化资金保障,支持国投、城建、农发、产发等区属国有企业整合资源、开拓市场,用好用活各类融资工具,扩大项目融资规模;加强政金企对接,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强化政策保障,严格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清单,探索建立惠企政策“一网覆盖、一图读懂、一站触达、一口申报、一窗受理”运行机制,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效益。强化机制保障,优化项目审批流程,落实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有效机制,以最快的审批速度助力项目建设、企业投资。
        (二)在产业培强上聚力攻坚,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
        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制造业。着力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纵深推进“链长制”,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食品饮料产业,着力培育骨干企业,推动旺旺、顶津、金晔等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建成投产,推动泉麦、欧邦、阿斯泰克等项目投产达效;做优特医食品产业,加强与台湾乾隆集团合作,积极推进营养与健康食品创新中心、功能食品关键原料生产基地等项目,构建“1+4+1”产业体系。做强智能制造产业,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力促东风李尔、博麒麟等项目达产增效,吸引集聚一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推动汉方中药制剂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发挥济北生命科技产业园链接效应,集聚更多优势企业。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推进数据湖产业园项目、国际联合智力创新园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器件封装、终端应用和大数据运营等企业进驻。
        发展更具影响力的服务业。多层次培育消费热点,加快打造黄河北区域性消费中心。繁荣城市核心商圈,加快新城时代广场建设,推动众海新天地、城市之星商业楼、绿城商业小镇开业运营。健全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改造提升曲堤蔬菜批发市场,积极打造市级15分钟社区便民商圈。探索打造金融集聚中心,鼓励和引导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推动金鑫融资担保、应急转贷等平台公司发挥更大作用,金融业增加值完成13亿元。着力发展电商物流,推动鑫方盛电商总部、怡亚通(一期)投产达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旅游资源整合重组和整体性开发,培育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全力打造红色游、研学游、乡村游品牌。以山东数据湖、怡亚通供应链等项目建设为依托,引进培育大数据、冷链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以济滨高铁、有轨电车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为依托,超前谋划道路沿线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轨道经济。
        汇聚更具驱动力的创新源。锻造高能级创新主体,坚持梯度扶持和靶向引育并举,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9家以上,新增“瞪羚”“专精特新”等高成长型中小企业20家以上。搭建高层次科创平台,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力争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载体4家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8%。推动高效率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嫁接,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个以上,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2亿元。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办好“北起战略·人才赋能”“引凤回巢”系列活动,修订完善人才政策,引育各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30人以上,建设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在功能完善上聚力攻坚,强化高质量发展保障
        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老城、高铁新城、滨河片区、回河片区开发,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拉开城市框架,构建“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格局。实施城市更新,竣工交付一批回迁安置房,加大更衣亭、丽景花园、凤凰社区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精致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既有多层楼房增设电梯,均衡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高品质“15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功能,改造提升经二路等部分市政道路,完成有轨电车济阳预留通道地下主体工程;新增供热面积96万平方米,推动生物质热源厂余热管网与昊阳热力管网贯通,实现城区供热一张网;加大城区易涝区域排水设施改造,疏浚排水管(渠)道8公里,提升防汛排涝和应急抢险能力;新建公园游园5处,新增绿化面积6万余平方米。
        大力加强城市管理。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提升文明社区创建水平,依法开展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等专项整治行动,提升主次干道保洁水平,整治城市出入口环境,让群众在细微处感受城市变化。探索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选优配强社区力量,积极推动荷畔“未来社区”创建示范引领样板。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规范业主委员会履职行为,推进“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共治,让物业服务更暖心。加快“数字济阳”建设,全力落实数字济南建设部署要求,以智慧化建设赋能城市管理,加快建设城市大脑,加速更多应用场景落地,完成6个省级智慧社区试点工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强化能耗“双控”,杜绝“两高”项目落地。开展扬尘源、工业源、移动源专项整治行动,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快黄河岸边水生态城市、现代水网等专项规划编制,深化“河湖长制”,推进北部城镇水质净化厂建设,完成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一期),拓宽中水利用途径,积极创建美丽河湖。抓好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建设,巩固“清四乱”成果,严格河道岸线保护,守护黄河安澜。做实“林长制”“田长制”,强化耕地保护利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成果。
        (四)在开放协作上聚力攻坚,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强省会”战略、济南“北起”战略,在更大范围参与区域分工和竞争合作。深化与起步区融合发展,全面对接起步区“1+4+16+N”规划体系,编制完成《起步区—紧密协作区协同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实施黄河大道北延,配合做好济滨高铁、济南绕城“大北环”、有轨电车等项目建设,走深走实“起步区建链、济阳区延链”的产业融合路径,力争再引进汽车配套企业10家以上。继续举全区之力加快济北经济开发区建设,推动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用足用好省市支持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政策优势,搭建高水平对接平台,巩固提升对台合作优势。持续优化外资结构,支持外企增资扩股和利润再投资,力争招引及增资外资项目5个以上。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提升跨境电商总部载体能级,支持7家外贸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2家以上,外贸进出口增长12%。发挥海外联络处作用,持续扩大海外“朋友圈”。
        更深层次推动改革。积极推进开发区、街镇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区以下财政分配关系,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启动实施新一轮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实行差异化综合评价体系,持续激发开发区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农村要素市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更多高频事项“跨域通办”,打造“济滨一体化”“济德一体化”政务服务示范区。大力开展教育改革,深化集团化办学,集中优势资源创名校、塑名师、育英才,全面激发教育活力,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实施环卫市场化改革,推进精细化深度保洁作业。
        更实举措优化环境。深化“经济发展服务生”理念,实施“同心济阳·民企服务专员”活动,优化“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模式,擦亮“在济阳·济时办”品牌。探索建立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加快便民服务分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大电子证照、电子印章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让企业、群众办事更便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深化领导干部帮包企业制度,发挥企业服务专员作用,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做精实业,营造尊重企业和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让企业家有荣誉、有地位、受尊重。
        (五)在乡村振兴上聚力攻坚,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全方位壮大现代农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保障粮食安全,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加快粮食烘干仓储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国家粮食储备库迁建,促进粮食减损增收。做精果蔬产业,新建改建一批温室大棚,规划建设济阳“稻花香黄河情”田园综合体,建成投产仁风富硒蔬菜数字产业园、回河绿港现代农业示范园,基本形成“一街镇一园区”格局,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先导区。做强种苗产业,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引导安信种苗、亿亩阳光等企业提档升级,积极打造“中国蔬菜种苗之都”。做优畜牧业,开工建设齐鲁财金集团健康生猪产业园,推进特地省级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带动畜牧业高质高效发展。提升农业品牌,推动鲜农都智慧运营中心项目尽快落地,加大“好味知济”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农产品效益。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好煮夫、神州食品等预制菜企业,全力打造具有济阳特色的预制菜产业园;推进全产业链现代设施农业项目,争创省级农业强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高标准推进镇村建设。增强城镇集聚功能,抓好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垛石街道全面乡村振兴、仁风镇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提升城镇品质形象。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编制乡镇空间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稳妥有序、依法依规推进村庄规模优化调整,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向户延伸。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残垣断壁“清零行动”,整治农村弱电线路“蜘蛛网”,提升全域绿化美化水平,实现清洁村庄创建全覆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集聚优势资源,支持新建一批美丽乡村,完成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打造全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深化移风易俗和文明村镇创建,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多渠道激发农村活力。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动“一村一业、一村一策”落地落实,扶持100个村集体推进项目,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创新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多方式盘活宅基地、承包地等各类闲置资源,千方百计增加集体收益。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家庭农场3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强化人才支撑,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创业发展,开展“点餐式”培训,培养更多致富带头人。探索乡村流通业态新模式,推进供销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打造“码上供销”流通服务平台,畅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