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96 更新时间:2023-03-10

现代感十足!80后夫妻“玩”出农业新花样

        如今,越来越多的80后“新农人”耕耘在田间地头,成为特色种植、稳产增产的“生力军”。在新市镇,就有这么一对夫妻档“新农人”,一个负责研究技术种植,一个负责智能化管理,演绎了现代农业新“玩法”。
        王莎,80后,两年前她还是一名幼师,现在已经成为新市镇史家寺现代农业园区的种植大户。眼下,正值小番茄盛果期,连日来王莎忙的不亦乐乎,“摘下来就不愁卖,园区里帮着销。”3月7日上午,记者见到王莎时,她正在大棚里查看长势情况。王莎边忙着采摘边和记者说,他们家共有4个大棚,都种着小西红柿,每个棚每天能收上两千斤,今年收入四五十万元不成问题。
        为了种好小番茄,王莎经常和园区经验丰富的技术员一起交流心得,“小番茄采用保护地种植,非常注重土壤水肥管理以及授粉、控旺等过程,技术要求比较高。”虽然是第一年种植,但是王莎对生产过程把控十分严格——棚内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不受外界风雨影响,给小番茄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大棚外铺上保温层,白天打开通风,晚上封闭保温,确保昼夜温差在可控范围内。
        王莎在技术种植上见解独到,她的丈夫郭俊蒙则在“科技赋能”上感触颇深,夫妻二人也算是把农业玩出了“新花样”。郭俊蒙说:“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以前种地全靠人干,根本忙不过来,现在有了这些自动化机械,一台机器作业效率是以前人工的几十倍。”
        在明亮宽阔的大棚内,一个个圆润鲜亮的番茄挂满秧藤,秧藤根部“种”在一排排精心设计过的起垄上。记者观察到,每株番茄秧藤所在的栽培槽附近都有一条布满孔洞的细小水管,通过水肥精准管理和自动化控制,番茄植株所需的营养可通过滴漏的方式精准分配到植株根部附近。郭俊蒙说:“这个大棚三亩多地,用自动水肥机,四十分钟就能保证棚内五千多种苗的用水用肥需求。再加上弥雾系统,一排排悬空的高压管道喷出雾化肥药,整个施肥过程从原来的2人2小时缩短至1人2分钟。”
        新市镇史家寺现代农业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园区的订单主要发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消费者遍布全国各地,深受高端市场欢迎,尤其目前是盛果期,更是供不应求。下一步,园区将继续完善现代化园区配套,通过现代化园区的引领种植示范。同时,整合当地的产业优势资源,对区域内的优质产品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品牌影响力。
        王莎和郭俊蒙只是活跃在农村创业创新大舞台上的一个“缩影”。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济阳越来越多“新农人”展现着奋斗者风采,也实现了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富”,一幅幅益农兴农的美好图景正在济阳大地徐徐展开。            (刘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