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增加值增幅全市第一 粮食总产量“十九连丰”
济阳这样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一产增加值39.6亿元、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九连丰”、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清洁村庄296个、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3772.5元……近年来,济阳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要求,严格落实济南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目标,兴产业、强基础、抓改革、补短板,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
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2022年,济阳区实现一产增加值39.6亿元,同比增长3.9%,增幅全市第1。五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2万亩、流转土地25万亩、社会化托管4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62.59万吨,实现“十九连丰”,获评省级耕地保护激励区县。曲堤黄瓜、垛石番茄、仁风西瓜等特色蔬果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5亿元、13亿元、5亿元,蔬菜种苗年育苗能力超5亿株,“好味知济”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5家,打造乡村研学精品路线10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齐鲁样板村20个,创建国家级生态镇4个、清洁村庄296个,从“一村美”加快迈向“全域美”。新改建“四好农村路”740余公里,实现“户户通”、清洁取暖全覆盖,完成465个村供水污水管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创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小园”模式,农村人居环境评估成绩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建立完善“345+N”监测帮扶机制,2022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3772.5元,同比增长18.02%,高于全省增幅近13个百分点,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1万人次,设置城乡公益性岗位6900余个,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53元,增幅列全市第4。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到175家,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村实现清零,50万元以上村达30%以上。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镇村全覆盖,创建171个省、市文明村镇,打造82个市级“出彩人家”示范村和市区两级“最美家庭”,移风易俗扎实开展,文明乡风充分弘扬。创新实施“闻韶夜话”“首席接访员”制度,延伸扩展3623个五级网格,试点推进5个数字乡村,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
打造最具标杆意义的乡村振兴集中展示区
以市场思维求突破,破解乡村振兴资金瓶颈。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借助市场力量,集中突破乡村振兴“钱从哪儿来”的问题。深化国资国企合作。发挥国资国企资本优势,加强与央企对接合作,力争总投资86亿元的农业现代电商冷链仓储物流园项目8月份开工;鼓励区属国有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加快产发集团仁风富硒蔬菜数字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努力蹚出国企参与乡村振兴新路径。深化民营企业参与。加快推进菊芋种植及精深加工项目,规划建设菊芋生态健康产业园,力争明年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打造全新农业特色产业。加快总投资1.5亿元的江苏绿港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带动周边建设2200亩标准化、高水平的精品蔬菜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500人。深化政策资金争取。用足用好上级政策资金,加快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大寺河流域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一体化EOD项目、总投资27亿元的全产业链现代设施农业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仁风乡村振兴等3个专项债项目,加快补齐乡村振兴短板。
以品牌思维强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效。强化品牌推广、品牌营销,推动农业向集约化、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积极争取整县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投资1.7亿元建设1处6万吨粮食储备库、7处粮食中转仓,配建日烘干500吨烘干设施,统筹抓好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大田保险等工作,确保完成62.67万吨粮食生产任务。提升特色农业品牌。聚焦曲堤黄瓜、垛石番茄、仁风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依托“好味知济”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按照“保住品牌—提升品牌—推销品牌—做大品牌”总体思路,扩规模、提质量、兴市场、增效益,全面叫响“济阳果蔬”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强与清大研院、泛华集团等专业团队合作,加快推进农业大数据中心、中荣供销、小伙夫趣味劳动课堂等项目,拓展延伸生态涵养、休闲观光、产业教育、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总部基地。
以系统思维抓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按照整体、联系、发展的原则,统筹谋划、一体推进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强化规划引领。坚持先规划、后建设,认真做好村庄规划修编,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应编尽编。深入实施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仁风镇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不断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强化设施完善。年内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公里、养护道路111公里;完成80个村供水一体化、67个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实现六类低收入人群危房动态清零,持续开展经营性自建房、交通、消防等风险隐患治理攻坚。强化环境优化。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年底前实现清洁村庄、省级卫生村全覆盖。协调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年内建设市级绿化示范村8个。扎实做好农村改厕、垃圾分类、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推动农村环境提档升级。
以共富思维促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把共同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回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实施农村党组织优化融合。按照相邻相近原则,年底前将每3-6个村庄党组织整合优化为1个,全区566个整体优化为110个,每个村组织辖2000-3000人,以村组织重塑先行带动村庄治理同抓、产业联动、服务共享、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强村富民增收。严格落实“四不摘”责任,做好动态监测帮扶,坚决防止出现返贫现象。新增城乡公益岗位3000余个,健全完善“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推进机制,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努力实现乡村文明善治。统筹抓好“五个一批”,即:打造一批平安村居、文明村居,搭建一批综治中心,实施一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创建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开展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移风易俗行动。持续完善“闻韶夜话”“首席接访员”制度,引导党员干部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促振兴,持续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