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2 更新时间:2023-07-12

刘鹗治黄安巨澜 功盖千秋泽济阳

 

 

        提起刘鹗(1857— 1909),我们会立刻联想到《老残游记》。其实,刘鹗还是一位有多年实践的水利专家,在山东参与过黄河治理,济阳黄河岸边留下他诸多足迹。
        《老残游记》的第一回“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就写到治河:“这年刚刚走到山东古千乘地方,有个大户,姓黄,名叫瑞和,害了一个奇病:浑身溃烂,每年总要溃几个窟窿。今年治好这个,明年别处又溃几个窟窿。经历多年,没有人能治得这病。每发都在夏天,一过秋分,就不要紧了。”“黄瑞和”借指黄河,“浑身溃烂”影射黄河决口。
        光绪十三年(1887),黄河在郑州决口,这是继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最大的一次决口。光绪十四年冬,决口合拢。朝廷令地方成立善后局,负责测绘河南、直隶(当时开州、东明等县属于直隶)、山东三省黄河河图。由易顺鼎总司其事,刘鹗、冯光远、董毓琦三人任提调,分段开展三省黄河全图测绘工作,这是中国第一次用新法开展黄河测绘工作。
        光绪十五年(1889),刘鹗带人进入山东,经平阴、长清,过齐河、济阳,沿黄河一路勘察,直到黄河入海口,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沿黄各州县县志以及河工资料,于次年(1890)形成《三省黄河全图》,共计5册 160 篇,内容涉及河道走向、接纳支流情况、两岸堤坝等水利工程情况。在此基础上,刘鹗还根据各地县志、黄河治理档案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完成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历数黄河河道变迁。以上两部著作在黄河水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889 年阴历九月,刘鹗给山东巡抚张曜呈送了一份禀牍,劝张曜采用王景治河的办法,以建“神禹之伟绩”,并把刚写好的《治河五说》一并附上。刘鹗为什么要呈送《治河五说》给张曜呢?他发现张曜在治黄过程中犯了一大错误:废济阳以下民埝(紧靠河道的堤坝,也叫缕堤),迁移遥堤内居民,放宽河身,这是西汉贾让“不与河争地”的治黄路子。刘鹗在《治河五说》中开门见山提出:“山东河患所以日甚一日者,实由河身愈垫愈高耳……今年割济阳以下数百庄以与河矣,而河患更烈。”用实践说明“废民埝、宽河身”的做法不可行,并提出了“修缕堤以攻积淤”“播支河以消盛涨”“改河门以就便捷”三项具体办法。
        张曜认同刘鹗所提主张,并谘调刘鹗来山东办理河务。
        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刘鹗来济南报到,张曜委任他为黄河下游提调官。张曜去世后福润继任山东巡抚,刘鹗结合在山东办理河务的实践,对原《治河五说》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治河续说》两篇,提出“修民埝束水攻沙”“筑斜堤澄淤填堤”“建滚坝播河涨泄”“补大堤同河启塞”四种措施,形成新版《治河五说》呈送给福润。
        刘鹗来山东办理河务初期,同僚中有不少人坚持“不与河争地”之说。刘鹗则力持《治河五说》。但是,当时废济阳以下民埝的大错已经铸成。光绪十八年(1892)夏天,黄河在鄄城、章丘、济阳、惠民等县决口十余处,其中,章丘决口灾情为重。刘鹗在《老残游记》第十三、十四回后自评中写道:“庄勤果公(指张曜)慈祥恺悌,齐人至今思之。惟治河一端,不免乖谬。而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之举尤属荒谬之至。惨不忍闻,况目见乎!”“山东村居屋皆平顶,水来民尽升屋而处。一日作者船泊小街子,见屋顶上人约八九十口,购馒头五十斤散之。值夜大风雨,耳中时闻坍屋声。天微明,风息雨未止。急开船窗视之,仅十余人矣!不禁痛哭。”
        1892年,刘鹗原配夫人和母亲先后去世,刘鹗回淮安守制。1895年,守制期满,刘鹗到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以知府任用。这年腊月,刘鹗从北京回到济南,在泉城过了一个春节,于1896年正月回北京,为在山东办理河务的日子画上了一个句号。
    (来源:区委党史研究中心《济水之阳·黄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