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7 更新时间:2023-08-30

我在济阳修古建

杜钦

        在济阳,有一个地方被誉为黄河北岸璀璨的建筑明珠,它就是济南地区黄河以北仅存的保存较好的大型民国建筑群卢氏旧居。卢氏旧居位于济阳区回河街道举人王村,是北洋上将卢永祥在家乡修建的集住宅、宗祠、学校于一体的建筑群,2013年10月,卢氏旧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济阳区对卢氏旧居进行了一系列保护性修缮,我因工作原因常去卢氏旧居施工现场,一来二去,也就认识了那些在济阳修复古建筑的匠人。
        老陈,土生土长的济阳人,六十来岁,木工出身。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涉足古建筑修复,从木工学徒干起到现在的古建行业能手,他用了近四十余年时间去钻研。凭着热爱与专注,老陈在古建筑修缮领域有着高超的工匠技艺和很深的古建筑造诣,尤为擅长古建筑修缮、设计、雕刻与建造,已成为当地的古建筑修复专家。
        在卢氏旧居的工作经历让老陈感到很荣幸,他出生的村庄离着举人王村大约十里地,从小就知道卢大人的院子,“卢氏大院给我们这片儿出过力的,它当过粮所,做过学校,历经百年沧桑、历史沉浮,仍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正是怀着这份敬畏心,老陈对卢氏旧居的修缮工作都是亲力亲为且非常苛刻!
        老陈认为作为文物的古建筑修复,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维修,不仅仅要消除安全隐患,更要尽可能保留文物原状,不损坏文物本体,做到“修旧如旧”,保留“原汁原味”。卢氏旧居屋脊灰雕元素非常突出,由于长期风吹雨蚀,灰雕已经残缺不全,为了表现建筑特有的灰雕艺术,老陈根据原来的痕迹细细研究,一边联系有着灰雕手艺的传承人来现场进行修复工作,一边在修复工序上自个儿创新研究新方法。修缮现场,旧居南侧的一面灰色的花砖上缺失了一角,老陈先将同色的砖磨成粉、过筛,再用少量水泥和修复胶混合,抹在缺角处,待凝固后用砂纸细细打磨,风一吹,打磨下来的灰尘常常糊得老陈满脸都是。
        在卢氏旧居从事修缮工作的还有一个瓦匠,老孙,济宁嘉祥人,约莫五十来岁,老孙早先盖楼房,后又经人介绍转行到古建筑领域学习瓦作。认识老孙,起初因为他戴的那副黑框大眼镜,很像个文化人,后来也知道了他有一手绝活,不管是扳子钳子剪板子,螺丝螺母铁架子,只要给他一个模型,他保准能给造出来。
        老孙的不足之处就是“认死理”,不管这理儿通不通,只要他认准了就是呛死也得摸爬滚打过去。前些日子工地上电线经常跳闸,电工师傅去他房间检查线路,认定是他房间违规接线引起的,为了证明问题不在他这,他把宿舍电线掐断了。炎热的夏天,老孙硬生生的三天没用电,终于又跳闸了,与他宿舍的电线无关。就是这股自证清白的“偏执劲儿”让老孙受过不少委屈,可坚持到最后的成功又让他高兴的像个孩子。
        老孙眼中的瓦作是“急不得”的,慢工才能出细活。犹记得去年的施工现场,恰逢三伏天,老孙等人在屋顶铺瓦,汗水混着瓦片上的热浪,两个小时下来,人像河里捞上来一样,鞋子里积的汗水是可以倒的。时常可以看到,烈日之下,老孙和工友们立于屋顶上,弯着腰,手持瓦片,像垒积木一样,一层叠着一层。这些技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与时间对抗的力量,夕阳西下,他们站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盖瓦砌砖,挥汗如雨,拉长的影子像极了屋脊上的“五脊六兽”,因为这些匠人的执着与努力,让濒危的古建筑重获生命力!
老孙是一个乐天派,记得我曾问过他,“你活了大把年纪,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老孙听后想也没想,连忙摇头道:“后悔?我没有后悔的事,我做的所有的事都是值得的。”老孙的回答简单干脆!难道他是一个自负的人?不像,老孙应该就是我们心中的“匠人”,虽然他年过半百了依旧做着别人看来非常辛苦的瓦工谋生。虽然老孙不屑的和他人提起这么大岁数了还干,值当的吗?但老孙一直就这么干着,偏爱一门手艺,守住一份气节,看似清高,活的也很高贵!他不考虑以后,也不怀念从前,算不得富裕也称不上贫穷。
        在卢氏旧居的施工现场,认识了很多像老陈、老孙这样独具匠心的工作者,我更愿意称呼他们为“匠者”,他们都看中身上这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并保持一颗细腻的心。他们仅凭两只勤劳的双手,日夜不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们面对的基本都是上百年时光流逝的记忆,繁杂的工序、艰苦的环境、身体的衰弱,都不曾磨灭他们对守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志向,时代发展的步伐亦不曾踏乱他们内心的精神享受。
        据统计,全国文物系统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保护修复师们更替传承,但责任与热忱从未减退。如今,在济阳卢氏旧居做古建筑修复的老陈、老孙们都已转战另一个战场,通过他们的努力,这所百年老宅旧貌换新颜,正式对公众开放,吸引八方来客参观欣赏,真正发挥古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济阳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