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亮:变富硒产业为“富民产业”
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是关键。仁风镇孙家村党支部书记孙延亮自上任以来,通过创新实施党建带动、项目撬动、发展联动,短短3年间,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18万元增加到200万元,孙家村也由“创优”村提升为“示范”村。今天的《乡约领头雁》专栏,让我们走进仁风镇孙家村,一起了解孙延亮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
“看你这个玉米长势挺好,果实挺结实,挺丰满,棒槌也不小,是不是今年的收成也不错?”在仁风镇孙家村1300亩的玉米大田里,孙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延亮正在和种粮大户察看玉米长势,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里的玉米就将迎来丰收。孙家村种粮大户孙延峰告诉记者,今年通过密植种植,要比正常种植亩产高200到300斤。总体算下来这1000多亩地能多收入20多万斤,收入这么高,也多亏了孙书记对工作的支持。
2020年3月,在外经商多年的孙延亮回到孙家村,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家村是典型的平原村,村民以种植粮食为主,由于缺少产业,多年来村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孙延亮说,当时上任,村集体收入账面上不到18万块钱,在当地算是比较薄弱的。产业几乎是零产业,人均收入也就几千块钱。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孙家村人,看到村里这几十年没有什么变化,心里也比较着急。
如何改变村庄现状?又从何处开始着手呢?这让本就缺少农村管理经验的孙延亮犯了难。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孙延亮决定从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土地入手,通过土地流转盘活村集体经济。然而政策还没推出,就有村民找上了门。孙家村村民许龙花说,当时大家都是农民,种了大半辈子地,钱要是给的不及时了,两个孩子还上学,拿不出钱来,就没办法了。
孙延亮当时想,不管想什么办法,用什么措施,一定把这个土地流转搞好。如果搞不好,村“两委”就是村里的罪人,以后就很难开展工作。
为了取得村民的理解和信任,孙延亮专门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并现场承诺以高于市场价2倍的价格流转村民的土地。在党员和村干部的带动下,全村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基础上,孙家村又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吸引种粮大户、“土专家”参与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实现“小田变大田”。
孙延亮介绍,统一种,统一收,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的模式,种植玉米和优质小麦,实现了小田变大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70万元,通过机械化种植,每年节省成本10万余元。
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给孙家村注入了发展活力,村集体收入大幅攀升,但孙延亮并没有满足现状,2022年他又将目光瞄准了特色产业种植。
孙延亮告诉记者,仁风镇有富硒种植的传统,村里也想搞富硒产业,可以种蔬菜、瓜果之类的,想建现代化的数字产业园。但是建这样一个产业园,村里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没有启动资金,产业发展无从谈起。思来想去后,孙延亮决定向上级农业部门寻求政策和资金帮助。
仁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侯念波介绍,正值2022年,区乡村振兴局有446万元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要与济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在仁风建立仁风富硒蔬菜智慧产业园项目,正好孙家村有资源,就把产投公司与孙家村叫到一起,进行了洽谈。
在仁风镇农业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村企合作模式很快达成。孙家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功引进仁风富硒蔬菜智慧产业园项目,项目建有50个日光温室大棚,用于发展富硒蔬菜和水果种植。孙延亮告诉记者,孙家村以100亩土地入股作为股权,仅此一项就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为村里提供了30余人的就业岗位,为群众增收120余万元。
村民李能明就在仁风富硒蔬菜智慧产业园工作,他的工作是除草、盘秧、授粉,每月能收入3000元,离家比较近,很方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富裕起来的孙家村开始探索“产业抱团、联村共建、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在遵循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成功流转周边4个村庄400余亩土地,积极推动富硒产业多元化发展。
仁风镇三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俊英表示,通过联村共建,三里村可以借鉴孙家村的成功先进经验,在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方面,向孙家村学习,帮助三里村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孙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延亮表示,下半年准备投资150万元,建设20亩的高质高效富硒葡萄,还有一个绿色高质高效农业,村集体收入能达到200万元左右。通过努力,争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
(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