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2 更新时间:2023-11-08

“阎(闫)”氏家族文化溯源

◎闫传宝

        大约五千多年前,也就是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前的时候,中华大地的原始部落已十分兴盛。当时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两个强大的部落。一是在姜水流域的神农氏炎帝;一是在姬水流域的轩辕氏黄帝。炎、黄两个部落在中原地区互相融合、共同劳动和繁衍生息,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我们都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历代帝王年表》记载:“黄帝轩辕氏,长于姬水,姬姓,有熊氏”,故黄帝为姬姓始祖,因其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后在有熊建都,也称有熊氏。因其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黄帝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二子,长曰玄嚣,次曰昌意。黄帝去世后,昌意之子高阳继帝位曰颛顼(zhuanxu)。颛顼去世后,玄嚣之孙、蟜极之子高辛继帝位曰喾(ku)。喾又传位给长子挚。挚去世后其四弟放勋继位,就是尧帝。其三弟契是商汤之祖,商汤是契第十四世孙。挚之二弟曰后稷,后稷名弃,其母曰姜嫄,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承皇帝姬姓,即周始祖。
        周始祖后稷第十二世孙、即轩辕黄帝第十七世孙曰古公亶(dan)父,即周太王,姬亶父周太王有三子,长泰伯(又称太伯),次仲雍,三季历(又称王季)。
        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生时天降圣瑞,周太王欣然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姬泰伯、仲雍见状,明白其父欲传位于季历,后再传姬昌。按纣周时俗,君位需有长子继承,季历排行三,无缘。姬泰伯、仲雍决定让贤。姬泰伯借为父采药之名独自离家远行。之后,姬仲雍亦寻一借口离家,追随长兄而去。兄弟二人由岐山南下行至荆蛮荒地(今江苏无锡一带),当地民众景仰其德,有一千余户争相自愿归附,推举姬泰伯为君长,其后建立虞国,即吴国。(虞吴通假,又称勾吴)。姬泰伯被尊为“至德先圣”,其至吴未娶,后传位二弟仲雍。仲雍有子季简,季简有子叔达。叔达子二,长曰周章,次曰仲奕。
        姬季历继位后又传姬昌,姬昌有四子,长姬伯邑考,次姬发,三管叔,四周公旦。姬发即周武王。周武王继位,追封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周武王伐纣灭殷商,于原都丰京二十五里外的沣水东岸建新都镐(gao)京,建立西周王朝,尊其曾祖古公亶父为太王,祖父季历为王季。后,周文王之孙、周武王长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从周武王开始施行了大规模地分封和建立诸侯国的做法,至周成王时总共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历史上称之为“封建”。
        周成王同母之弟曰姬虞,便被封于唐国(山西翼城一带),史称唐叔虞。山西太原有其祠,曰晋祠,始建于北魏以前。唐叔虞是晋国始祖,三晋文化创始人。
        周成王在位时,寻找姬泰伯、姬仲雍后裔,当找到姬周章时,周章早已是吴国首领。于是,周成王正式封姬周章为吴国国君。除把仲奕之后封于吴外,又封姬仲奕于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建立了虞国,史称虞侯。为与吴地虞国区分,称北虞国。北虞国都城在阎(闫)乡(今山西运城一带)。
        北虞国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军借道伐虢(guo)回师途中所灭,这就是“唇寒齿亡”、“假途灭虢”成语典故的来源。北虞国灭亡之后,姬仲奕的后裔子孙以故国之都名称为姓氏,称阎(闫)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阎(闫)氏正宗,是为山西阎(闫)氏。阎(闫)氏族人多奉姬仲奕为得姓始祖。
        周成王封姬仲奕于阎(闫)乡(山西运城),而仲奕在苏州吴县的子孙则封于苏州阎(闫)桥一带。姬泰伯作为西岐国君古公亶父之长子,曾三让王位,避居江南,开荒种地,使江南进入文明时期,在梅里建立吴国,被后世尊为“江南人文之祖”。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吴国都城初在无锡梅里,后迁苏州吴县。姬仲奕之后裔多居吴县。吴县有一河曰干将河,河上有一桥,仲奕后人阎(闫)氏多居住于此桥一带,故称阎(闫)桥。至清朝时,因桥西有言子庙,故改称言桥至今。言桥位于今苏州市五卅路北端。言子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中唯一的江南弟子。阎(闫)氏后人因怀念先祖三贤,即“泰伯、仲雍和季历”,门内立三人,以“閆”为姓,表示祠堂里有三位祖先神位。“三”在八卦中表“乾”,寓意“门里乾坤大,世代福泽长”。闫氏郡望即为吴地,因属王族大姓,繁衍甚快,至两汉时期,已扩散至黄淮流域。江淮“阎”姓者多用“闫”为姓,很少有人写“阎”字,是为江浙闫氏。以上两种说法都源自得姓始祖姬仲奕,此乃是阎(闫)氏源流之一。
        周成王姬诵有子姬钊,即周康王。周康王有子姬瑕,即周昭王。周昭王有子姬满,即周穆王。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昭王的小儿子出生时,手心上有掌纹极似“阎(闫)”字,于是周康王封其于阎(闫)城(今陕西北部、山西临猗一带),其后代子孙以封地为姓,是为陕西阎(闫)氏。此乃阎(闫)氏源流之二。
        周成王姬诵之弟唐叔虞去世后,唐叔虞之子姬燮(xie)继位,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至晋成公时,晋成公封其子懿于阎(闫)(今山西安邑西部)。晋灭亡之后,懿之子孙散落于河洛,汉末居荥阳,其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氏,是为河南之阎(闫)氏。此乃阎(闫)氏源流之三。
        阎(闫)氏源流之四出自羋(mi)姓。羋姓源于上古八大姓之一妘(yun),出自黄帝第八世孙季连之后。春秋时期,楚国一王族之首领熊伯玙,被封于阎(闫)邑(今湖北麻城一带),其后有大夫阎敖,楚国灭权国之后,阎敖被封于权。由此可见阎姓已落籍湖北。其后人以封邑“阎”为姓氏,该支阎氏即荆楚阎氏。
        阎(闫)氏源流之五源于少数民族,如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于明朝中叶冠汉姓为氏。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皆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由此可以推断汉民族阎(闫)姓的源流主要出于姬姓(上古八大姓之首),都是属于以封地为姓氏的,其得姓始祖是姬仲奕或唐叔虞,都是古公亶父之后。少数阎(闫)姓出自羋姓,属于以图腾崇拜为姓。但两者都是轩辕氏黄帝之后裔。
        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代表某人属于哪一个部落,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氏”是“姓”的分支,会随官职、封邑、图腾崇拜之改变而改变。直到秦汉时期“姓”、“氏”才合为一体。那么,“阎”和“闫”是同一个姓氏吗?
        1.先从两个字说起,查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2016.6),“阎”(閻)在1508页,释义有二,一指(书)里巷的门,二指姓(近年也有俗写作闫的)。“闫”(閆)在1505页,释义就一字:姓。由此可以看出,阎的繁体是閻,闫的繁体是閆,这是两个不同的字,也是两个不同的姓。晋语中两字的读音也略有差异。两姓在《姓谱》、《百家姓》中并存,如“柴瞿阎充”、“晋楚闫法”。然而,在之前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中,并没有这个“闫”字。如1992重排版《新华字典》535页的阎(閆),把“閆”作为“阎”的异体字。虽然“門”字建国后已简化为“门”,但没有“闫”字,更没有将其列为单独姓氏。《新华字典》(第11版2010.11)已将“闫”字单列于570页;“阎”字在571页,但其表姓的释义后没有加注上面“近年也有俗写作闫的”这句话。由此可见,国家正式认可“闫”作为姓氏之一是近十几年事情。而“阎魔王”的阎,是梵语“琰摩王”的音译,与阎氏宗族没有任何关系。
        2.“閆”字在《康熙字典》就赫然在列,并非建国后施行一简字时由“閻”简化而来。姜集《閆氏族谱》中有一序,写于光绪二十四年,用的就是“閆”字,而非“閻”字。可见“閆”字自古有之,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宋朝以前。“閻”字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两字均为形声字,作为姓氏在宋或宋以前就已分为两大姓氏,两字单独独立且长时间并存至今。
        3.“閻”属于官方认可的正体字,在《辞海》、《康熙字典》及其他典籍中均有收入,閻氏名人众多,姓氏多写为“閻”,如閻姬、閻亨、閻立德、閻立本、閻次平、閻承翰、閻尔梅、閻应元、閻若璩、閻世绳、閻愉、閻敬明、閻书勤、閻锡山、閻俊烈、阎肃、阎维杰、阎维文等。而“閆”广泛流行于民间,应该是“閻”的异体字,或者说是俗写或简写,后独立成姓氏。《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阎”姓的注“近年也有俗写作闫的”说的事实,但也有不妥。把“閻”俗写为“閆”自古有之。这与封建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受教育程度低下有关,民间常常以易写易认笔画简单的“閆”取代“閻”字,千百年来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认可。閆氏后人有出类拔萃者,鲜见于史册,主因是“閆”字不是官方正字,需写为“閻”方能录之。
        4.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第二次施行汉字简化,以“闫”取代“阎”字(后废止)。期间许多“阎”姓人都写为“闫”字,包括户口本、结婚证等,一直沿用至今。国家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时,是手写字体,因字典、字库中未收入“闫”字,“闫”字作为二简字禁用,所以我村闫氏村民均写为“阎”字,初以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姓氏“闫”的繁体字。期间为与身份证姓名相符,我的毕业证、荣誉证等档案材料均写“阎”字。之后身份证增加防伪功能更新为打印字体,因其时字典、字库已收入“闫”字,所以我的身份证又改回“闫”字至今,填写档案时又写为“闫”字。但我的父亲和三弟的身份证上还是“阎”字。前几年晋级时,还专门到教体局开了证明,证明“阎传宝”与“闫传宝”系同一人。这种变化与二简字施行期间“萧”变“肖”、“傅”变“付”、“戴”变“代”等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5.据《閆氏族谱》记载,我姜集闫氏于明朝期间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迁居于此,以姓氏为村名。姜集闫家闫氏与姜集东张闫氏、曲堤南街闫氏、曲堤水平王闫氏、索庙闫王高闫氏、商河王尔玉闫氏、商河李保恒闫氏、商河王相村闫氏、商河白庙闫氏、回河闫家闫氏、高青县青城石家井闫氏等均同族同宗,辈分不紊。在世数上只与回河闫氏略有差异,但辈分不乱。《閆氏族谱》记载,因我闫氏族谱毁于战火,始祖之名讳已不可考。我村1955年修的家谱,商定十六个字为辈分字,即“俊庆秉传,思学文远,敬遵信爱,昭宪荣繁”。而回河闫氏修订的辈分字也是十六个,即“熙朝际聖,於萬斯年,维秉荣遵,仝樂大有”。“俊”字辈与“熙”字辈为同一辈,但“俊”字辈在我谱中为第九世,“熙”字辈在回河闫氏族谱中却是第十二世,谱中特别强调这是“因咱村家谱失传,始祖三世祖之名讳失传之故耳,后世别疑焉”。我闫氏子孙有因生活困难闯关东落户东北的,有因祖辈经商落户京东三河的,有跟随冯玉祥将军征战沙场落户天津的,有跟随刘邓大军南征北战落户西昌、徐州的,有因工作原因落户北京、济南、东营甚至云南的。
        6.综上所述,“阎”、“闫”二氏同宗同族,均是黄帝之后裔,多源自周代,奉姬仲奕或唐叔虞为得姓始祖。“闫”氏有一藏头联曰“门庭若市兴旺久,三星并临福泽长”。姓氏是氏族的一个文化符号,由繁到简是汉字的改革方向,“闫”相对于“阎”易写易认易记,历经数千年的朝代更迭,昔被广大社会百姓普遍接受和认可,今被国家承认作为单独的汉字和姓氏录入字典和字库。“尝闻水有源其流斯长也,木有本其枝乃茂也”,为了尊重历史,作为姓氏,老祖宗传下来的是哪个字,我们就使用哪个字,没有必要纠结。作为炎黄子孙,探索姓氏家族文化渊源,传承千年历史与文明,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正人,可以明得失;以史化风,可以清风气。只有明白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明确自己要到去哪里,才能行而远、昌而盛、繁而荣、兴而久矣。            
        因本人水平有限,文中谬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姜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