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1 更新时间:2024-07-26

暗夜惊昙

——告诉您一个不一样的大隋王朝

◎杜吉民

        诏令颁布后,执行中出现了一段插曲,就是北周时提拔、重用和所封的官品、爵位还算不算数?会不会降低?这在执行中确实遇到了问题。虞庆则把执行中遇到的这个问题向文帝做了汇报,文帝和高颎。李德林商量。
        高颎建议道:
        “官虽周授,爵位虽周所封,亦为国家,应予承认。”
        李德林说地更加直接:
        “不以小节废主流。不以枝节毁主干,请陛下承认周所封、所授官品、爵位,以显示您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北周所授官职人员众多,其中不乏才华出众之士,如一概不予承认则断绝了他们为朝廷效力的机会,不能达到揽天下之才、为我所用之效果,也不利于团结大多数人。况且,有一些官职是陛下您辅政时所授。依臣之见,除个别对朝廷不忠、顽冥不化、民愤极大之徒外,宜予以承认。”
        隋文帝觉得他俩说得非常透彻,为稳定民心,减少推动官制改革的阻力,决定采纳他们的意见。下诏,除宣帝封授的极其荒唐的官品、爵位外,北周所授封官制、爵位都予以承认,品级不降。此诏令一经颁布,朝野上下一片赞扬之声:隋文帝真有大海般宽广、仁慈的胸襟,真是一代明君啊。这极大地稳定了前朝遗老遗少的既得利益和官僚队伍的心,推动了官制改革的进行。
        完成了中央层次的改革只是完成了顶层设计。要想统治有效、稳固,还要打牢基础。殷鉴不远,隋文帝深深感到,北周能轻而易举地被推翻,实是由于没有分封宗族,造成“诸侯微弱,以致灭亡”,“五王之乱”不费吹灰之力被灭,就是五王没有什么实力形成对北周的拱卫。他登基后,立即分封诸子和宗室为王,并以其侄子杨雄掌禁军,以其弟杨爽镇京畿,以次子杨广为并州总管,四子杨秀为益州总管。其后,又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于洛阳,以秦王杨俊为尚书令。置益州道尚书省于益州,以蜀王杨秀尚书令。至后来陈朝被平,文帝把全国分为四个大区,设大总管监临之。“天下唯置大四总管,并、扬、益三州并亲王临统,唯荆州委于韦世康。”文帝设置行台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前期的行台,乃仿中央行政机构设置而有所简省,品秩视同中央尚书省官。这体现了文帝封诸子以为中央藩篱的想法,另一方面,行台官员由中央任命,地方军政事务也由中央直接领导,故行台权力受到很大的制约。它既代表中央监控地方,另一方面则作为区域性军政统辖乃至指挥机关,抵御外敌,为统一江南做准备。也为进一步彻底改革,包括改革地方官制做好了准备。


打牢基础


        中央制度改革初见成效,文帝立即转入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
        “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县僚以众,吏率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可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少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杨尚希的上表,明显地指出了地方政府机构最为混乱的状况。北齐建立时,“豪杰纠合乡部,因缘请托各立州郡,离大合小,公私烦费。”后来更是达到“百室之邑,遽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的地步,不得不加以裁汰。到平齐后,北齐仍有五十五个州,一百六十二个郡,三百八十三个县。原北周地盘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时有州一百五十六,郡三百四十六,县七百三十九。实际上,此时的州比以往的郡还小,而且,经常是几级政府挤在一起办公。真是叠梁架屋,臃肿不堪。
        维持这般庞大的地方机构,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百姓负担沉重,往往是几个人就要养活一个官吏。州、郡、县的主官由朝廷任命,而佐官则由主官辟召。主官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就辟召当地的豪门大户、地方乡绅担任佐官,因为这部分人在地方上有影响力。但时间一长,这些人就会架空主官,尾大不掉,或危害乡里,或作威作福,或操纵诉讼。这些人极力维护家族利益,符合他们利益的事就做,不符合的就欺上瞒下。有的甚至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成了培养地方豪强、恶霸的温床。随着他们的坐大,有的主官成了他们谋取利益的工具,造成了中央命令的严重梗阻,地方各自为政,政令不行,汉朝以来的事实就是明证。因此,到了和平年代,就必须对战争时期用封官许愿拉拢地方势力而造成的官制混乱局面痛加整顿,既为政府机构自身的合理化,也为了将地方势力吸收消化,消除内乱隐患,促进内在的、实质性的统一。
        接到杨尚希的表,隋文帝忽然有觅得知音的感觉,表文的建议于隋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当即做了批示,要对地方政府机构进行大刀阔斧地整饬。但具体怎么整顿、怎么改举棋不定,颇费周章。
        隋文帝对此非常慎重,这毕竟关系帝国的根本,刚刚统一起来的北方不能再乱。要立足治乱,着眼长远。隋文帝召集了几次御前会议,但思想不统一,有的主张直接采纳杨尚希的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有的主张暂不改革,帝国刚立,百废待兴,现只整顿纪律,等条件成熟后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有的主张撤掉郡这一级,减少裁减官吏数量,以减轻动荡程度;有的主张撤州,恢复秦汉官制……
        隋文帝怀着心事回到寝宫,与皇后独孤伽罗谈起此事。皇后独孤氏家世显赫,但很谦恭,虽是鲜卑人,却十分喜欢读书。她议论朝政很有见地,经常和文帝意见不谋而合,文帝对她是既爱又怕。宫中的人们称他们为“二圣”。文帝每日临朝,独孤皇后都乘坐轿子与他并排前往,一直陪送文帝至坐朝的大殿门口。她又派遣宦官伺察文帝的行为,如果发现朝政有错,就立即上书劝谏纠正。等文帝退朝后,她又与文帝一起返回寝宫。
        隋文帝将杨尚希上表的事和大臣们讨论的情况向皇后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然后问道:
        “皇后对此意下如何?”
        独孤皇后沉吟一会儿,慨然说道:
        “地方政权,国之基础。东汉后,华夏动乱,造成机构臃肿,官吏繁杂,良莠不齐,办事迟缓,国库空虚,这样下去,很有可能动摇朝廷的统治,王朝将传之不远。看来陛下已下决心整治厘清地方政权,困惑的是如何整治。按照杨尚希的办法存要去闲,并小为大,那么什么是要?什么是闲?要和闲的标准是什么?不好衡量;多大算大,多大算小?山东、陇西、关中的情况各不相同、土地、人口颇有差异,很难界定,魏、齐、梁、陈都实行过并小为大,效果不好。陛下,何不换个思路:索性恢复汉魏体制,地方政府实行两级制。州直接接受朝廷领导,数量也少,不宜裁撤。县一级是国家的基础,直通乡村,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县治则国治,县安则江山稳,也不宜裁撤。且州郡的职责有所重合,应撤掉郡这一级。现在,全国有五百个郡,撤掉郡一级将腾出很大的行政空间,朝廷的旨意就不再经过郡这一级了,可通过州直接到基层。只是裁撤的官吏成千上万,需想出一个万全之策,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能体面的生活,防止出现大的动荡。”       (待续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