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4 更新时间:2024-08-07

游船般的村庄(中)

——济北街道杨家村印记

◎武庆富

古迹追忆


        村内有关帝庙1座,位置位于中东部(王洪光家南侧),建成年代已不可考,据推测至少有300年的历史。庙门朝南,大堂内供奉有关羽、赵云、周仓、黑白无常等石像,是全村人祭祀和祈求风调雨顺的主要场所,也是本村和周边囤家、王奎楼两村有人去世以后送浆水的地方。庙内曾建有钟楼一座,悬挂一座大钟,重约一吨。1955年,黄河发大水,村民响应上级号召,把关帝庙拆除,木料、石头全部运往黄河大堤。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大钟被毁。
        村东部南侧长湾南岸为杨氏家族祖坟,占地20余亩,杨氏家族先人去世后都掩埋于此地,曾生长有十分粗壮的松树,坟堆较高。杨家坟周围有王姓、武姓等其他姓氏的祖坟。文革时期,为响应上级要求,对所有坟头进行了整平,曾挖出铜镜、茶具等物件,部分棺木用于制作村集体大型器具。
        位于村西北角,现济阳区国家粮食储备库位置,一块东西约60米,南北约200米的长方形土地,解放前为王奎楼村村民李耀先所有,解放后成为杨家村集体土地,名称一直沿用。
        村大队办公室位于村中东部,东西三间,坐北朝南,前有四合院一个,东屋为磨坊,南屋为诊所,西屋为仓库和代销处,最北侧为碾房。大队办公室曾存放有民兵训练用枪支弹药,后均上交。村内开会和集体活动大多在该院内进行。村诊所最初由高启兰、武秀生负责,较为出名,周围各村前来就诊人员较多。代销处由毕德正经营,销售烟酒糖茶等日常用品,也是村民茶余饭后聚集聊天的好去处。碾房内有石碾一套,用于村内群众套牲口或人力碾压粮食。大队办公室后来几经辗转,最后迁到村民毕玉勇院内,直至拆迁。


民间文艺


        解放前,杨家村的高跷在当地享有盛名。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扮演的人物有西游记师徒四人、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还有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更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角色。高跷表演中,最为出名的要数“老王皮”表演。“老王皮”的主要角色是老王及十八个老婆,老婆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俊的、丑的等十八种类型,十八个老婆轮流和他对唱。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属于传统的舞蹈式样。
        杨家村的戏曲发展基础较好,建国后曾组织唱《打渔杀家》《白蛇传》《三打祝家庄》等老戏大戏。文革后开始唱样板戏,演员和乐器演奏都由村内文艺骨干组成,较为出名的演员有王振宝、孙玉湖、王洪亮、许文奎等,乐器演奏以杨好全、杨曰洪为代表,先后排练过《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夺印》等曲目。剧场照明一开始用较大棉油灯,后来改为燃油汽灯。
        2007年,村内修建文体广场后,在村委会的组织下,成立秧歌队和广场舞队,设有队员30余人,乐器伴奏有鼓、锣、钹、镲等,一个流程下来大约有5分钟左右,主要在春节团拜会和元宵节表演。广场舞主要是日常晚饭后在村文体广场进行,春节时参加村团拜会表演,每年还参加济北街道统一组织的广场舞比赛,还曾到济南市和济阳区比赛,2019年获济北街道“日照银行杯”广场舞大赛二等奖。
        村内老艺人有王振宝、王洪亮、杨好全等,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自年轻就以红白喜事鼓乐班为生。随着新时代移风易俗改革的兴起和老艺人的去世,杨家村鼓乐技艺失传。
        20世纪中后期村内儿童游戏男孩子主要玩藏捂眼瞎(捉迷藏)、打元宝、弹溜溜蛋(玻璃球)、摔哇呜、捏泥人、打尜、抽尜、滚铁环、跳羊、抵拐等游戏,女孩子主要玩跳房、跳皮筋、踢毽子、拾石子、丢沙包等游戏,虽然当时物质条件较为匮乏,但大家都在这些游戏中度过了自己快乐的金色童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物质上的丰富,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村内儿童玩的游戏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奥特曼、变形金刚、积木、游戏机和各种益智类儿童书籍成为孩子们课余时间玩耍的主流。


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买衣服、买鞭炮、买新家具、买鸡鸭鱼肉等。年三十贴春联,贴福字、挂轴子(家堂)、摆供品、请老人(去世的先人),请老人回来以后,家中孩童不能骂人,不得上堂屋桌椅,只有家中老人才有权力就座。年三十晚上有在大门外大街上点着柴火照厅和放烟花、鞭炮的习俗,回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畅谈一年来收获和来年计划,有了电视以后以看春节联欢晚会为主,也有洗脚的风俗,直到半夜十二点放完新年第一挂鞭炮后休息。初一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烧香、烧纸、摆供、下饺子,把放鞭炮叫“发钱粮”。天刚亮后,人们就到各家各户给长辈拜年,有的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从初二开始,大家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一直持续到初十左右亲戚全部走完。
        正月十五前一两天,村民组织秧歌队和广场舞队,在村内文体广场表演,有的年份还到村内各家各户门前表演,户主燃放鞭炮表示欢迎,并拿烟、酒、糖等表示答谢。    
        正月二十五早上起床后,各家各户用灶底草木灰在院子里和家门口撒成众多囤形圆圈,圈内中央放一瓦块,瓦块下放上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囤外画上三到五级台阶,寄意五谷丰登。
        在每年三月三左右,寒食为清明的前一天,村民要为先祖的坟头增添新土,俗称“油坟”,并上坟烧纸祭拜缅怀祖先。
        八月十五前购买月饼、鸡、鱼或水果等送给家族中的长辈或关系亲近的紧邻,表达节日祝福。过节当日中午,全家围坐一起吃团圆饭,吃月饼,晚上赏月,表示团团圆圆,幸福永远。
        腊月二十三晚上祭灶神,把灶屋内挂在墙上的灶王爷纸取下来,连同新买的灶王中一张画着马的纸片,一起烧掉,有“打发灶王爷上天”的说法,让灶王爷骑着马上天去禀报一年来各家的善恶事。人们趁着这一天灶王爷不在人间,开始打扫家中卫生,为干干净净过春节做准备。


风俗习惯


        解放前,男女婚嫁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结婚年龄较早,一般在十几岁就结婚。解放后,国家颁布了新的婚姻法,青年男女结婚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媒人介绍,二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一般情况下,媒人介绍的要经过“小见面”“大见面”等程序,才能确定婚姻关系。所谓“小见面”就是经媒人的介绍,男女双方当事人再加一两名至亲第一次见面,男方要给女方少量现金或物品。双方继续了解一段时间后,商定“大见面”时间和相关事宜,“大见面”时,女方和自家几名至亲来到男方家中,男方邀请本家家人和至亲、邻近街坊在家设宴伺候,男方需送给女方一定数量的现金和礼品。
        “大见面”后,男女双方选定日期“换号”,古时有“下柬”的说法,将男女双方老人的名或号写在纸上进行交换,正式确定男女两家为亲戚关系。选定结婚日期后,男方委托媒人到女方家送彩礼,之前有的还需送棉絮,用于女方缝制被褥。
        20世纪90年代以前,女方要提前准备家具、被褥、衣服等嫁妆,并在婚礼当天组织人员和车辆送至男方家中,叫“送艳枋”,男方要管饭或发红包以表感谢。随着时代发展,结婚用家具直接由男方购买,提前布置在新房内。结婚前一周左右,男方家要提前请人写喜帖和喜联,喜帖分为请帖和谢帖,请帖写有“台光”和具体结婚日期,新郎拿喜帖到亲戚家叫亲戚,并发送喜帖,直接给钱的再送谢帖。结婚前一两天,一般选择双日,新郎家开始有街坊四邻帮忙扎棚、贴喜联、挂喜帐、盘锅灶、买菜、借桌凳、安喇叭等准备工作,喇叭音乐一响,村里人就可以到新郎家送礼钱祝贺。村干部全程参与结婚所有事宜,并安排专人记账,新郎家人根据关系远近确定陪客和坐席人员,并做好提前通知及其他协调保障事宜。结婚前一天要到祖坟去烧纸,并把已经去世的先祖请到家中来,新郎要面对祖先牌位磕头致谢。临近傍晚,村内有行家礼的习俗,新郎穿戴齐整,在别人敲着铜锣、打着红旗引领下,绕全村走一圈,意为感谢全村父老乡亲的祝福。
        结婚当天一大早,新郎在男方5-6人陪伴下到女方家上门娶亲,解放前都是骑马或坐轿,后来改为坐自行车,再后来发展成坐豪华汽车。娶亲队伍最前面安排打旗和敲锣人员,女方家听到锣声后先把大门关上,等到锣响三遍后,再开门迎亲。娶亲来到男方家后,进门前要燃放鞭炮,进门瞬间在大门上合砖并撒喜糖、枣、栗子、花生等物品,回到家中在院子内,由家中长辈主持扣拜天地、高堂及夫妻对拜仪式,尔后新娘进入新房,亲朋好友入席喝酒。2010年后,新娘娶回来后仅在家中短暂停留,就前往酒店由司仪主持婚礼,婚礼结束后在酒店就餐。结婚第二天新郎、新娘和男方一名同辈大哥及年龄较轻的长辈到女方家回门,女方家人设宴省亲,女方亲戚朋友、街坊四邻参加。
        1990年以前,杨家村老人去世后都实行土葬。老人去世前,家人大都根据其身体情况,提前为其准备好寿衣。确认老人去世以后,家人迅速告知村干部,并找当家或距离较近的邻居为老人穿戴寿衣,将尸体停放在堂屋并用黄纸蒙住脸部,男姓去世要剃头、剃须。一般在当天要等去世老人关系较为直接的亲人到来后,到村内较为宽敞的路口“烧斜斜”(音),孝家要烧纸痛哭,意为让逝者带钱上路,同时通过哭声告知村内其他人员有人去世。本村内街坊邻居(一般为女性)听到后会及时赶到逝者家中“吊亡”(意为悼念)。村里柜上(后称“红白理事会”)负责安排整个丧事期间的扎棚、送信、购买物品等相关事宜。丧事期间,每晚村干部会安排5-6个村内人员守夜,孝家临走前要来到逝者跟前告别痛哭,叫“封灵”。
        2004年之前,孝家要披麻戴孝,儿子带五花帽,耳朵旁边要戴一朵棉花瓣,一个亲人去世戴一个,两位亲人去世戴两个,着白色孝衣,腰缠麻绳,手拿哀杖,跪在灵棚之内,随时迎接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灵棚内有两名执客主持丧礼,亲戚朋友根据关系远近佩戴不同孝帽进棚吊唁。女性则在灵棚后侧守着棺材或骨灰盒,迎接女性亲戚朋友吊唁。前后两侧用门帘分开。正式出殡前一天傍晚有“辞灵”的习俗,全村之内关系较好的一般以家族为单位,每家一个代表,由男姓年龄或辈分较大人员用传盘托着三碗面琪子和一叠烧纸,执客将物品放置到灵桌前,辞灵人员进灵棚叩拜,孝家在执客的指挥下痛哭陪灵。
        出殡当天,灵棚外一般在一块门板上用白纸书写门牌,文字为古式竖行排列,内容为:不孝男xx罪深不殒,祸延先(显)考(妣)x府(太)君不幸痛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内)寝,距生于x年x月x日吉时,享年x十有x岁。不孝男亲奉在侧,含泪成殓,卜于x月x日遵礼成服,晨时开丧,午时受吊,末时发引,有不孝男扶柩xx安(合)葬于村x新(老)茔地,祖兆之次,哀恳戚世街友届时早临送行永别。xx孤(哀)子×××泣血泪丧,期服×泣稽丧,功服泣稽首,小功服泣泪拜。农年x月x日。
        出殡当天一大早,刨坟人员在孝家长子的指引下,来到坟地确认坟墓位置开始刨坟。之前用棺材下葬时,既要刨出两轮地排车下棺的马道,还要刨出放棺的空间,劳动量较大。使用骨灰盒后,刨出适当空间后,四周用红砖垒起来,最后水泥盖板盖住即可。2017年拆迁以后,村内去世人员直接在殡仪馆存放,省去了很多环节。
        出殡当日用人较多,村内大多数人主动前来帮忙。孝家根据经济条件大都雇鼓乐班,并购买纸人、纸马(牛)、纸轿等扎彩,关系直接的亲戚还需准备菜祭和果子祭等不同祭品。出殡当日午饭后,先由执客引领孝家到本家族家中行礼,本家族中老人需在家中迎接并作揖回礼,行礼完毕回到灵棚内由儿女携带去世老人牌位上路,前来帮忙的街坊邻居将纸人、纸马等扎彩一同带走至村内较为宽敞的路口,按逝者直接亲戚到一般亲戚的顺序由执客呼名进行祭拜,亲戚祭拜完毕后村内本家族和关系较好的街坊邻居进行,尔后所有孝家与亲戚朋友绕纸质扎彩逆时针、顺时针各绕三圈。同时由一人大声宣读路单(类似证明信),内容为:xx老太(君)公,农历公元xx年xx月xx日仙逝。亡人一生勤俭持家,抚儿育女,为人善良,品德高尚。为报答慈父(慈母)养育之恩,不孝男xx出银钱xx万两,购买白马一匹(耕牛一头),轿车一套、车夫一名,仆从两人,供其驱使。另有生活物资数件,金银财宝若干,供其使用。上述物品均属亡人所有,他人不得侵夺。敬请冥府对亡人财产予以保护。如有强神、恶鬼、不法者抢夺霸占,请冥府有关部门及时严厉遣责拘押,交酆都城问罪。幽冥有凭,立票为证。路单宣读完毕,点燃后连同烧纸塞入纸轿内,引燃纸马(牛)后,用较长木棍向后挑翻,孝家放声大哭。执客引领孝家到灵棚内,摔破灵桌上摆放的瓷碗后起灵抬棺前往坟墓。棺材用地排车顺着马道稳妥放到坟内后,长子要进入坟内用孝帽抹棺,所有陪灵人员将哀杖放入坟内,脱下孝衣后返回家中。第一位老人去世,女性家人不去坟上,第二位老人去世女性家人才去坟上。
        后来孝衣、孝帽由白色胸花代替,扎彩和菜祭等均已取消。丧事后每七日一祭,家人需拿祭品到坟上祭奠,直至五七,晚辈们要穿素衣白鞋,“持服”三年。其中三七或五七上坟时,孝子、孝女要准备金山银山、聚宝盆或摇钱树等纸制品,拿到坟上祭奠焚烧,意为让逝去的老人在阴间不缺钱花。
        2018年下半年前,一般实行三天丧(小孩或父母健在的年轻人去世实行一天或两天丧),如有远方亲人难以赶到,则实行五天丧。一般情况下,三天丧事时,第一天家中停灵,第二天火化和扎灵棚,第三天出殡。后来,政府要求移风易俗厚养薄葬,丧事一切从简,改为两天,省去了很多繁文缛节。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济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