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3 更新时间:2024-09-04

燕齐通衢垛石桥(一)

——垛石街道垛石村印记

◎范继国 柳 君

村庄概貌


        在济阳区北部垛石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有一条东西穿境的河流——徒骇河,骇河两岸春日杨柳嫩发,生机勃勃,绿树成廊;夏天河水清澈,虾腾鱼跃,草甸成片,呈现江南水乡景象;秋日枝头硕果累累,瓜果飘香,落叶铺地金黄;冬日厚雪覆盖茫原,银装素裹,一派迷人北国风光……作为垛石街道驻地的垛石桥村倚河发展,垛石桥村的人们勤劳质朴,醇厚温良,守望相助,躬身耕作,胸襟似徒骇河一样宽广,他们借助自身地理优势灵活经营,招商引资共谋发展,多业并举开拓销路,品牌效应享誉南北,经济发展稳步提升,牢固树立了济阳西北区的名镇形象。
        垛石桥村一直是公社、镇、街道办事处的驻地,距济阳县城15公里。村庄位于东经117.086°,北纬37.059°,村庄面积1500亩,村域面积3800亩,现有在籍人口1498人。其中男性人口603人,女性人口895人,中共党员48名,有杜、周、卢、冯、杨、栗、赵、张、王、黄十姓,后黄姓外迁,其中杜姓、卢姓、周姓人口居多。
        垛石桥村地处鲁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年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村庄水网密布,大小沟渠湾塘30余处,省道241线贯穿村子南部,交通便利。路面宽阔,四通八达。村子三面环水,北部为徒骇河,西部为垛石河,南部为齐济河,村中还有燕墩湾盘踞中央,此村址村貌在鲁北内陆地区十分难得。


村名由来


        据杜姓家堂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杜姓的先人杜京凉(垛石桥村杜姓的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至此地,另据杜姓村民杜吉辉祖传家谱记载:祖先落脚在支家河与王山河交汇入徒骇河口(现村西孙家涵洞)处以东定村,名为杜家水口,到明朝永乐年间本村又有卢姓、周姓、赵姓、黄姓、杨姓族人的加入,村居扩大,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经济贸易往来多,杜姓的四世祖杜献率村民在街巷中立了大集,又择院办起了私塾,后来杜献的长子杜诏(杜姓的五世祖)考中举人(明万历县志记 正德年间乙卯科),其次子杜诰为贡生,迁至济阳县城西北定居立小杜家村。村民杜吉辉家堂记载,清朝元年杜家水口改为垛石桥,清朝乾隆三十年县志记为垛石桥镇,沿用至今。
        关于村名的改换,1994年版《济阳县志》还记载了一则故事传说。
        相传,后楼村有个姓张的在山西做了大官,家乡的人都叫他张大人。张大人爱财如命,巧立名目对百姓层层盘剥,就连老太太使的纺车子也得敛税,几年下来,贪污了不老少的银子。他想把银子送回老家,可又怕碰上劫道的。后来想了个办法,就把散碎银子分装在花盆里,大块的银子打到土坯里,派人装了十好几大车,陆续送回在山东的老家。
        张大人的罪恶行径终于惹起了山西老百姓的众怒,他们纷纷向皇上告发,皇上知道后,马上派吏部天官刘墉把张大人缉拿归案。刘墉立即上朝,请皇上处置。皇帝说:“张犯须受一刀之苦”,那意思就是砍张大人的头。可刘墉本来和张大人都是山东老乡,又背地里拿了张大人的好处,就有庇护他的意思。刘墉心生一计,他对皇上说:“张犯罪过非浅,应受两刀之苦。”皇上一时没转过弯来,就答应了他,并命刘监刑,没想到张大人受了两刀之后,竟啥事也没有,原来这是刘墉巧辩皇命,一刀铡去了张大人的乌纱帽,再一刀铡去了他的官靴底。皇上知道后也不再去计较,又听了刘墉的鬼话,就下了一道圣旨,把张大人充军发配到黑风口。这黑风口乍一听跟在天边子上似的,实际上既不偏也不远,就在济阳县城北边不到三十里地的地方,离后楼不远。张大人做梦也没想到又回到了老家,自然高兴的不得了。后来皇帝知道又让刘墉哄骗了,只好再下一道圣旨,让张大人在当地修一座大桥,以利百姓,立功赎罪。
        张大人被贬回家后整天花天酒地地玩,无所事事,根本就不提修桥的事。皇上暗想:张犯之事,自始至终一直被刘墉哄骗,这一回张犯回家后肯定也不会痛痛快快地修桥,于是传旨山东巡抚调查。张大人从刘墉那里听到风声后知道再也拖不过去了,就马上张榜通告买石头,要在黑风口的徒骇河上修一座大石桥。可济阳一带没有山,一时间哪里能收集到那么多石头。张大人就通告说高价买,十二两银子一斤,压场用的碌碡也行。这一招还真灵,老百姓一听石头这么值钱,纷纷推着碌碡送往黑风口,但人们万没想到张大人的好诈之性一点也不改,那么大的碌碡竟没有一个超过十二两。原来是张大人又在秤上捣了鬼,老百姓只好自认倒霉,叫苦不叠。
        就这么着,在黑风口很快修起了一座碌碡结构的大石桥。这座桥是用石头垛起来的,故称为垛石桥。


物产民生


        现垛石桥村,借助街道驻地为全街道经济、教育、卫生、工商税务、法律等服务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除了肉食加工业之外,已形成规模的工业产业园2处,园内主要有大理石加工业、服装加工业、酿造业等,木材加工厂园一处,主要是板条加工生产。现有规模经营的餐饮业13家,大型超市3家,其中杜仁武经营的“乐满家”超市,商品种类齐全,为当地百姓节假日及平时的购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垛石村驻地的农机、农资、小商品批发、服装鞋帽等行业的经营也在济阳西北区域独具特色。为了改变民生环境,垛石村在家经营或在外经商的村民爱乡情结浓厚,2017年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全体党员带头,带动在外工作人员,村里事业有成加之村里的五保户老人等各家各户慷慨捐资20多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260多平方的“垛石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全体村民提供了参与村级管理,决策村级大事,共谋村发展大业,为村里参军考学的村优秀青年进行表彰鼓励等一系列村级活动提供了便利场所。2021年村两委在上级政府支持下先后又投入50多万元建成建筑面积400多平方集餐饮、娱乐、休息为一体的老年幸福院,村里70岁以上的168位老人,每周一分组轮换来敬老院享受免费的幸福餐,聚餐时刻,老人们畅谈家乡变化,打鼓敲锣,下棋打牌,观家乡传统小戏,真正享受了党和政府的贴心关怀。近几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助力完成了户户通街巷硬化改造,地旱厕改造,天然气管道入户安装,冬季免费取暖,自来水及厨余垃圾排污管道铺设等施工较复杂的民生工程,极大改善了民生条件,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享受到国家好政策的垛石村的村民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2019年春季绿化家园植树节活动,全村老幼齐上阵,在村中央一日就栽植绿化苗木10000余株。此外,每年逢年过节,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方筹集资金。为村里老年人备好粮油米面送到每位老人家中,党员干部无私奉献,为群众贴心服务的热情温暖着全体村民的心,使得全村村民一心向党、向政府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营商环境


        垛石大集 明朝时期,杜姓的四世祖杜献根据家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及各类商贸往来渐成气候的先决条件,联合村民在街巷中立了大集。每月农历逢五排十是农贸市场交易日,700多年来垛石大集,一直是当地及周边村镇最主要的农产品的批发、零散购销的重要市场,不仅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性,更有利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自然也成了地方乡镇政府的落脚地,垛石桥这个传统大集,传统味道很浓,每年最热闹的是临近春节的年集,其次是元宵节、中秋节,这两个集日。最初的集日市场是在垛石桥的老街,以老槐树以西的十字街巷为中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垛石公社的工业、供销、粮所、税务等部门都集中建在这个区域,所以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这个区域的商贸活动是比较活跃的,饭馆、茶馆、包子铺、小旅店等每逢集日生意是格外红火,特别是年集,赶集置办年货的人很多,垛石桥紧靠徒骇河,冬天河里的冰结的很厚,河北岸来赶集的人们都是背着布鞑子,挎着竹篮子,推着独轮木车在河冰上来往穿行赶集置货,由于当时集市场的街巷比较窄,赶集的人又很多,整个集市场真可谓是摩肩接踵,主街上,小巷里来往穿梭的人络绎不绝。年集最热闹的市场就是鞭炮销售市场,出于安全的考虑,鞭炮市场设置在割去芦苇的燕墩湾(又称燕子湾)里,因为家家户户都很注重用鞭炮声营造过年的气氛,所以,鞭炮的供需量是很大的,每户不下十几挂,有家境好的,购得自然就多,而且要个响声大的,用布袋往家运鞭炮。自腊月十五大集开始,这个设在湾里的鞭炮销售市场便开始吸引人们开始光顾了,那时的鞭炮加工都是人工生产的,由于市场大的原因,每年到此来卖鞭炮的经营商很多,有当地的,也有河北省的一些大商户,说起鞭炮市场的热闹,是这些商户,为了吸引顾客,有的站在笨重的大桌子上,有的站在大木轱辘车帮上,用高高的竹竿挑着长长的鞭炮,比着劲儿的鸣放。嘴里也不停地扯着嗓子高声宣传自家的鞭炮多么多么肯响,一时间,整个湾区,硝烟弥漫,噼噼啪啪的响声引来想买鞭炮或来看热闹的围观的人,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有,人自然很多,大家站在燕子湾的四周,怕响声刺耳的,用双手捂住耳朵,把个鞭炮市场围了个水泄不通,起初人们都是在静观商家们的宣传,一旦有哪家的鞭炮响声格外高,大家就一哄而上围住摊点抢购,个大肯响的价格自然就高一些,有些不差钱的,一买就是几十挂,而也有些以年岁小的孩子为主要消费对象生产像“窜天猴”这样的鞭炮加工户,自然也有自己的销售策略,他们用手捏着小型“二踢脚”之类的小鞭炮大胆燃放,自然也会吸引的孩子们扯着大人的衣角嚷着让大人去满足他们的过年放鞭炮过过瘾的愿望。几个年集下来,燕子湾里会留积厚厚的鞭炮碎纸屑,等湾区里的响声消失啦,年也就到啦!
        后来垛石桥村作为镇府驻地,进行街道规划提升,垛石大集迁出了狭窄的街巷,市场以镇政府驻地为中心拓宽了交易市场,再后来由于商业街的建成,垛石集贸市场又进行了东移。但不论怎么变换,垛石大集始终是济阳西北的商贸中心。
        垛石村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自古就是商贾的聚集交易地,而垛石街村的村民仗义豪爽,待客热情,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特别是逢五排十的垛石农贸大集,周边县市前来赶集卖货的商贩很多,有的商贩赶来市场交易时,需要桌凳,因为路远,携带不便。来垛石赶集交易往往都有固定的场地,家居市场近的村民,便热心地为这些商贩,做些简易而又牢固的桌凳为商贩们提供一些便利。并且每逢集日提前为客商在固定的交易位置摆放好。为了答谢他们,商贩们自然也都有所表示。无论做什么生意,不管是摆摊点,还是租赁门店,垛石街的村民都能心胸宽广地接纳外来客商,凡有新来的生意同行,在有的地方是有嫉恨和排斥心理的。但来垛石街落地经营,当地的同行只能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提升自己,吸纳客源,这种公平竞争的文明交易,经营氛围,使得垛石各行各业生意都做的红红火火。  (待 续)
          作者系城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