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灵岩寺
◎齐永山
阳气一收阴气便长,连着两场小小秋雨后,气温直降下好几度。这日天晴风微,趁周末做个百公里的短途旅游刚刚好。秋分前一天上午十时,我们一家人来到了泰山北麓的灵岩寺。这里植被丰富,满岩坡的秋景已绿到老透,山坳深幽,让人更觉清凉。
买了票,随游客检票进寺。灵岩寺的山门不大,叫金刚殿,进门抬头就瞧见了分列左右的哼哈二将。记得《封神榜》里就有哼哈二将,一个叫郑伦一个叫陈奇,好像是什么真人的徒弟。那应是道家人物啊,怎么被佛家请来看大门了呢?当然,也可能那是佛家门神去助了道家封神大业,总之佛道两家关系看来还不错。
过接引桥,进入第二道山门,也就是天王殿。进殿抬眼便撞见个熟人,只一眼都认出了居于殿中央的弥勒佛。他长相太喜庆了,提着布袋摸着肚皮笑口常开着,永远是副和气生财模样。弥勒佛在佛界地位很高,也早被大众熟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说的就是他。四大天王护持两侧。殿前有不少游客在进香,儿子也把在寺外买来的香点燃递给妈,当妈的把香又分给儿子、儿媳些,一起拜过后插入香炉,我给他们拍了照片。
天王殿东侧立着十几块碑刻,我们走过去观瞻。看碑文内容,唐宋以来历朝都有,它们是灵岩寺历史发展的见证。碑刻以北挨着钟楼,钟楼遥对着西边的鼓楼,有两个义工正在那边给鼓楼粉刷一种赭红涂料。
过了天王殿是寺院的主殿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着一尊十几米高的贴金释迦牟尼佛。佛身两边排列着蒲团,应是僧人日常讲经说法的地方。以我有限的佛学知识,很难猜度2500年前那个叫悉达多的王子,在菩提树下如何顿悟成佛而被尊为释迦牟尼的。“牟尼”与我们所说“圣人”差不多,“佛”在古印度语里意思是经过修炼觉悟了的人,佛教由此而诞生。觉悟的佛慈悲而充满智慧,既有普度众生之心,又有救度众生只能。比如我们最烦恼的事莫过有烦恼了,怎么对治?佛就教导我们说“起心动念皆是因”,每一个心念都会成为一种因果循环中的因,不想要烦恼,那就在产生烦恼一开始处不起动这个心念,便循环不出烦恼“果”了。一种外来思想,自公元前后传入中土,一脉相承至今,已成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股主流,可见佛家思想与我们的民族思想是高度契合的。
殿西鼓楼前有个卖小商品的布棚,棚柱上挂个牌,写着:内有摄像头,请保持微笑。刚看还以为是警示人不要偷东西的,看完才知道这店家也有佛家人的慈悲,劝人时时要有好心情。我看了心里高兴,督促家人买了条祈福带。旁边有三棵共生一处的树,两边矮的结满了待熟果子,东边那棵结着大柿子,西边那棵结着小柿子,就是我们称软枣的,中间高的是株外形酷似一柄如意的柏树。店家指着说,这叫大事(柿)小事(柿)都如意,也叫百(柏)事(柿)如意,来这里祈福很灵验的。我让儿子、儿媳把祈福带挂到了东边那棵上。
大雄宝殿后面是千佛殿,中央供奉着高大的“三身佛”,但更具艺术价值的,是周围堪称国宝的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这些塑于北宋时期站行坐卧皆如真人的罗汉,现在看上去还是那么神采奕奕。我们从左门进去绕看一周,从右门出来。千佛殿门口立着几块碑石,都是赞这些泥塑罗汉的,梁启超先生称其为“天下第一名塑”,刘海粟先生说它们是“有血有肉”的,贺敬之先生则赋诗说它们“个个唤起可谈心”。
在千佛殿东侧拾阶上行到一块更高平地上,我们近距离见到了那座宋代八角九层的辟支塔,这座塔历经六十年建成,高五十四米,是华北最大佛塔,也是灵岩寺标志性建筑。可能出于保护目的吧,现在已不对游客开放了。周围栏杆上也系满祈福带,我们按顺时针方向绕塔转了三圈,据说这样可以获得福报。我看到基座上布满了浮雕,刻着龙凤、天王力士、净瓶卷草等图案,指示牌上说,这是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故事。
离开辟支塔西行,沿途我们看到许多栖身岩壁的柏树,在不覆寸土的岩石上竟也能寻到缝扎下根。还见到有人拾小木棍支在山岩间,说是找“靠山”,我们入山随俗支了木棍继续走时,又听有游客说,在山岩间支一根木棍可以不腰疼。众人说说笑笑走了一段时间,便看到了慧崇塔。慧崇老和尚对于灵岩寺的建设和发展居功至伟,因此他的墓塔规格高,是亭阁式的。这座唐代墓塔极具艺术特色,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来到这里都不胜赞叹。它的东西门是假门,上有浮雕,东门雕着一个妇女破门而入,西门雕着这个妇女掩门而出。一进一出便是整个人生啊,若想知道一个生命在中间发生了什么,智者不在,恐怕都只能问问自己了。
从慧崇塔前方踏阶而下十几米,便是墓塔林。塔葬是僧人的一种丧葬形式,这里的石塔墓葬元明时期的居多,最早是北魏的,共167座,莲花宝座托着,上有墓志铭记载了历朝高僧生平。最近这座墓塔林有点火,听说有款很火的《黑神话》游戏在这取的景,游客中因而多了许多年轻人。可能建造年代不同吧,这些墓塔形制各样,尤其是塔身,众人指点着议论纷纷。儿子在前引路,他回头说,塔身钟形的是早晨圆寂的僧人墓,塔身鼓形的是傍晚圆寂的僧人墓,还有其它样式,圆寂时辰不同塔身就不同。有道理,晨钟暮鼓嘛!生时天天钟鼓声里保持警觉,死后也要醒悟着。人生意义何在,这个世界真相如何?他们生生死死都在参。在这寂静深山里,一群得道高僧,最后宣一声佛号,已就地入定了千百年。
出了墓塔林继续下行,又绕回千佛殿以东,我们拾阶上行去看御书阁,这是寺院为供奉唐太宗以来历代皇帝手敕而建,现在只剩空阁,御书早焚于兵火了。灵岩寺建寺久远,保存着好多古建筑遗迹,出御书阁见到的五花殿残骸便是。而在这里,有些生命似乎比石头还坚硬耐活。再走几步我们看到几株活成了古香古色样子的檀树,裸露的根虬曲若卷云。我们从这里顺阶下行时,看到还有株古檀,像只彩凤在岩墙上盘旋着。
东行中见到一株汉柏,旁有明万历年间立的《汉柏纪》。这棵高大的柏树久居佛地,大概亦有了佛性,看上去慈眉善目的。再走下去我们来到了地藏殿,大殿里供奉的是地藏菩萨,就是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那位。接待香客的僧人正给信众做着开示:施主许愿,要许大愿,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要把自己看作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得长久福报。都说来到灵岩,事事灵验,在天王殿、大雄宝殿还有这里,都有不少烧香拜佛的人。这些内心有所求有所愿,又斩不断烦恼丝的,都在虔诚膜拜着,不过出了山门又是如我一样的世俗人了。佛家了无挂碍的境界,凡尘间能有几人达到?
还是登山看景去吧。灵岩寺四周环山,有泉是自然的事,在这里可以五步看三泉,还能看到乾隆帝手书的“白露泉”字样。出了地藏殿我们继续往前走,脚下的路不平坦起来,那些贪看美景的,脚下常打个趔趄。人心中有了欲望,行动就拘束,姿态便不好把控了。行在佛门净地,更要放低重心才行。这里除了柏树就是柿树多了,路上碰到几株老柿树,树身下半段和上半段截然不同,游人都觉不可思议。
我们上到一处平坡,准备登山的游客正在这里小歇。再往上走,可以看看可公床、白云洞、红门、一线天、朗公石等景点,在上面也可远眺泰山玉皇顶、俯瞰灵岩寺全景。这里还分出一条旁路,指示游客也可由此直接去看一线天,那里曾是电视剧《武松打虎》的取景地。天已过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商量着只去看看一线天便返程。儿媳一直与婆婆形影不离的,这时放开婆婆手臂,说想在这里歇歇,让我们去看。还是婆婆够意思,才走出一二里路便不放心起来,几次说要回去陪儿媳。我摆摆手让她自回,然后和儿子继续往上攀。
愈攀山势愈陡,腿脚也沉重起来。我们看到有对母女也可能是婆媳,迎面下来,我问她们看到一线天了吗,我们再走多长时间能到?她们说看到了,你们再走半小时吧。心里计算一下,觉得这长时间有点耽误不起。抬头见儿子正坐在前头石阶上望着我,似在征询我的意见。我朝山上看了看,心里不再执着,就说了声:“回!”回到山下我高兴地对家里人说:“你们谁也别遗憾了,我们也没看到,大家都平等了。”
灵岩寺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帝王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像杜甫、苏轼、曾巩、辛弃疾、郭沫若他们都曾来过这里。但当下热闹景点多,像这种藏在深山少有商业气息的胜地,已少有现代人关注。看看那些碑塔、岩柏、古檀……件件都是真实不虚的,都在心静如水地抵抗着千年尘蚀。出山门前的沿途还有几处可观的景点,像袈裟泉等,处处透着无尽禅意。
灵岩寺历史悠久,是一个连山水草木都浸足了佛性的地方。人总爱落脚繁华处,但人在世上活,或为生计或为理想拼杀,忧虑与焦躁常伤及人的身心,这就需要一个清净处歇歇身养养心,于是有人便来这儿了。当我们一家人出了山门,下了山道,回首看看,远近还如来时一样的秋景满岩坡。
作者单位:姜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