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5 更新时间:2024-10-23

六代传承老味道,非遗香油匠心造

◎王良杰

        “济阳统战”公众号报道:2024年9月5日,济南市济阳区工商联(仁风镇商会、山东裕衡食品有限公司)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活动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城关镇西街社区开展。活动中,向西街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众发放了花生油、香油、芝麻酱、面粉等价值约7500元的生活物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经济困难。
        读到这则新闻,大家可能对山东裕衡食品有限公司觉得有些陌生,但是“济阳王楼老尹小磨香油”,这耳熟能详的产品,就是该公司的旗舰产品。济阳王楼老尹小磨香油,可谓济阳非遗界的佼佼者,六代传承小磨香油技艺,百年打造非遗良心品牌。这其中饱含着六代多人怎样勤奋而励志的无数感人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一盘石磨立基业


        王楼村位于济阳区新市镇西南,约600人,杂姓村庄,其中尹氏是该村的大姓。建村几百年来,尹姓家族以种庄稼为主业,以制作小磨香油为副业。该村小磨香油制作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据村内多位80多岁的老人们回忆,该项技艺至少传承有六代或更早了,据山东裕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晓的奶奶张秀英(83岁)回忆到,由尹学晓的爷爷尹守富上数三代,尹学晓的曾祖父尹同乙、高祖父尹诚甲等,都是做香油的高手。由于没有准确的史料记载等原因,我们无从查考王楼小磨香油第一代传承人的详情,只能根据老人们的回忆,暂且把尹诚甲当作第二代传承人,尹同乙作为第三代传承人,以此类推。尹氏祖先们为求生存,凭一双巧手、靠一盘石磨为王楼小磨香油立下百年基业。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盘石磨,磨出了好味道;一瓶香油,养活了一家人;一项技艺,传承了百年文化。
        古时,王楼传统小磨香油制作完全由人工操作,不仅选料纯正、工序严格,而且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方圆四五十里都享有良好的口碑。
        王楼小磨香油最主要的原料是芝麻,而用芝麻做香油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芝麻,又名脂麻、胡麻,是胡麻的籽种。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把芝麻引进中原地区。《本草纲目》中载,芝麻有补血生津、润肠、延缓细胞衰老之功效,可用于肾亏虚引起的头晕眼花、须发早白等症。在我国古代,芝麻被视为延年益寿食品,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曾说:“八谷之中,惟此为良,仙家作饭饵之,断谷长生。”
        王楼手艺人对香油原材料芝麻要求极为严苛,须精挑细选。他们不仅选用籽粒饱满的芝麻,还会用簸箕一下一下地簸去杂质,然后用凉水淘洗好,再晾干备用。正因选料纯正,无杂质,不掺假,王楼小磨香油才能做到“无风香三里,有风十里香”。
        据尹学晓的奶奶张秀英讲,王楼小磨香油的工序主要有:炒制、研磨、兑浆、搅拌、墩油、起油、过滤。
        炒芝麻是做香油的起始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技术含量极高。早晨天未亮,手艺人就要烧火在铁锅中炒芝麻,一锅大约能炒七八斤芝麻,炒到一定火候就要及时出锅。所以炒芝麻时,手艺人都会时不时地抓上一把,看看炒制的颜色,把握一下火候,这全凭手艺人眼、手、口等的多年经验。芝麻炒得嫩,出油不香;炒得老,芝麻就会焦糊;只有炒到恰当的火候,才能出油多,油品香。一锅一锅地炒,一直炒到下午两三点,大约能炒七八十斤芝麻。炒好的芝麻要反复倒晾,因为炒熟的芝麻温度很高,如果不及时倒晾,会自燃,影响香油的质量。
        芝麻炒好晾凉后,就可以把芝麻放到石磨上研磨了。磨制香油的石磨采用两整块青白石打造而成,青白石比较耐高温,长期作业下,石头也不会生热,从而能保留住芝麻的香气,研出的芝麻酱细腻,做出的香油味道浓郁,口感最佳。从前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手艺人只能用双手推动石磨一圈圈地研磨,而推磨的又大多是小脚女人,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就改用驴子拉磨,省去了部分劳力。
        磨完酱就要进行兑浆和搅拌了。他们先在干净的大锅里烧一锅井水,水开后把滚烫的开水倒入另一个盛着磨好酱的锅里,然后拿木棍开始搅拌。这全靠手工,一人搅浆,另一人同时往浆里加适量的开水,开水的蒸汽弥漫整个房间,真可谓热气腾腾,云雾满天。搅浆看似简单,但由于芝麻酱的粘稠特性,力气小的人还真搅不动,当然也需要一个巧劲。一锅酱加水搅下来,匠人们汗流浃背。经过一段时间的搅拌,高温热水加速了芝麻酱的溶解,一锅酱就会发生明显的物理变化,表面的香油慢慢渗出,热水都被油渣吸收缓慢沉底,油与水逐步分离,这就是传说中的“水代法”。
        接下来就是墩油和起油的环节。手艺人拿个马扎,坐在盛满油酱的大锅边,用特制的大葫芦瓢使劲反复在油锅里向下摁压,用力戳破油浆里的疙瘩,那里面都是香油啊,戳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用油葫芦从锅内慢慢舀取浮在表面的油脂,再倒进油桶里。把表面的多油起完后,就开始墩锅,然后再戳表面的疙瘩泡,反复转锅,最后的油更难出,全靠手工晃锅转锅,手艺人们的手常常因转锅转得被锅边硌破。取油后倒进油桶里的香油,再经过几天的过滤,就可以走街串巷售卖了。当然,这种古老的传统制作方法,一天最多只能生产40斤香油。
        制作传统的小磨香油需要手艺人多年积累的高超技艺,且费时、费力、费心。时间上,从早晨天不亮开始炒芝麻,到晚上起完油,一天至少需要十几个小时。工序上,完整走完这一整套工序,手艺人们体力消耗之多、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技术上,整个香油制作过程,需要手艺人们全身心地投入,不能有任何环节一丝一毫的马虎大意、投机取巧,工匠精神由此可知。王楼尹家几代人就是凭借着如此的艰辛和勤奋,代代延续,不断传承着千百年的小磨香油技艺与智慧,为后人留下纯真的香油味道与乡愁印记。
尹诚甲、尹同乙、尹守富祖孙三人就是王楼历代小磨香油技艺传承的杰出代表。根据准确的史料,第二代传承人尹诚甲于1911年开始做香油,利用人工炒芝麻,人工拉磨研磨,人工搅拌墩油。第三代传承人尹同乙于1938年开始跟随父亲尹诚甲做香油,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家的油坊成为方圆几十里最著名的香油作坊,口碑极佳。第四代传承人尹守富,1941年7月出生,于1963年开始生产加工香油,串巷、赶集,为当地百姓提供优质的香油。
        他们祖孙三代人不仅选用上等芝麻,严格按照工序制作,在销售上也是诚信为本,赢得了方圆几十里人们的信任。从前,农民在田地里干活劳作,早晨常常要送饭到地头。尹诚甲、尹同乙、尹守富三代人,几十年来,无论是谁,只要遇到送饭的,都会主动从油篓里舀出点香油,滴到干活人的饭菜上,从不收取任何报酬。走街串巷时,他们遇到贫穷的顾客,也会免费给顾客一些芝麻酱(麻汁)。他们的善心、善行,赢得了方圆几十里无数食客的赞誉,为王楼香油打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王楼香油的无形资产。
 

二次传承创品牌


        尹文忠,男,1964年3月出生,王楼小磨香油第五代传承人。尹文忠出生于一个世代做香油的家庭,耳濡目染,不仅熟练掌握传统小磨香油的制作流程,而且对传统小磨香油技艺有着浓厚的文化情怀。1987年,尹文忠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后,开始接手父亲尹守富的香油生意,从此又开启了王楼小磨香油非遗技艺的新一代传承与发展。
        周围村的一些老年人好久没见尹守富走街串巷来卖香油,看到尹文忠这个年轻小伙儿,主动搭讪,大家这才知道尹文忠是尹守富的儿子,王楼小磨香油已传承给了新人。这些常年的顾客于是主动诚恳地邀请尹文忠到家中聊天吃饭,老一辈手艺人与王楼香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多年后,农村经济基础有了丰厚的积累,再加上农村机械化的不断推广,让尹文忠有了想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工具进行改造提升的想法。于是他尝试着用煤炭生火,采用半机械化炒芝麻,半机械化搅拌、墩油等。经过无数次的不断改进,原先的驴拉磨、手搅拌、手墩油终于变成了半机械化的操作,不仅解放了部分劳动力,而且大大提高了香油的产量,满足了周围乡镇群众吃纯香油的迫切愿望。
        油香也怕巷子深。1996年,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扩大销售渠道,尹文忠夫妇把香油坊从新市乡王楼村搬到了新市乡政府驻地的集市街道,竖起了“保真香油”的商店牌子。由此,尹文忠的小磨香油生意越做越大。但他们夫妇仍不忘初心,坚持做无掺假的传统小磨香油。为增加家庭收入,尹文忠经常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去卖货。而尹文忠的妻子贺玉娥则开着摩托三轮车去赶周边乡镇大集。假期或周末,孩子们经常帮着大人刷瓶子(盛香油的)、看摊子。大姑娘尹学晓因为天寒地冻,长久地刷瓶子、看摊子,手脚、耳朵等都冻出了冻疮。
        回头客是最好的宣传员。有一次,贺玉娥在一个乡镇大集上摆摊赶集,一位中年男子主动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向过往的赶集人宣讲王楼香油是保真香油。贺玉娥不认识该男子,通过简短的询问,贺玉娥才知道该男子常年购买集市上另一家的香油,因一次意外的小事,该男子对常年购买的那家香油有了一点点意见,然后购买了王楼香油品尝,吃过后他觉得王楼香油口味纯正,质量上乘,于是他主动向过往行人宣传王楼香油,并决定以后会成为王楼香油的常客。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能吃上纯正的王楼小磨香油,1999年,尹文忠在济阳县城蔬菜大棚市场租赁了个店铺,干起了油坊加工与销售。尹文忠坚守传统小磨香油的品质与味道,坚信传统小磨香油的魅力与文化,但终因自己的香油成本太高,无法与市场上的杂牌香油进行价格争战,该油坊只维持了一年就又撤回了新市。这次巨大的战略投资虽然失败了,但仍未能撼动尹文忠夫妇坚持制作传统小磨香油的初心与使命,仍没丢掉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小磨香油技艺与文化,其品质可贵,精神可嘉。


三年申遗再扬帆


        尹学晓,女,1986年11月出生,王楼小磨香油第六代传承人。从小跟随爷爷尹守富观摩学习香油制作技艺,从小对小磨香油的制作流程、工序烂熟于心。2005年至2009年,尹学晓在南阳师范学院学习艺术设计,为后期香油的包装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期间,她参加河南省大学生设计大赛还荣获了二等奖。假期间隙,尹学晓主动认真地学习芝麻的洗炒,拉磨技术以及香油的兑浆、搅拌等传统工艺。2021年,尹学晓跟随父亲尹文忠深入学习了香油的制作技艺,并探讨传统技艺的效率提升问题。
        2022年8月1日,尹学晓租赁了济北街道汇鑫路陈家居的一个门店,成立济阳区王楼老尹香油作坊,开始了王楼小磨香油更新一代的传承与发展。因为初步接手生意,眼界思路没有打开,而且父亲说刚开始干投资别太大,买点二手设备就行,于是她购买了二手老设备,老石磨、老油壶、老式墩油机,完全是半人工半机械化生产。初期香油的生产量不大,每天只能生产40斤的香油,因为货真价实,质量上乘,中秋节还未到,她的香油就销售一空。为此,她又紧急从外地调入1000斤香油准备投入市场。为了不砸掉百年王楼小磨香油的老品牌,绝不售品质平平的香油,尹学晓通过望、闻、尝等方法对这批外来产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鉴别,但是产品最终没能经得起考验,最终她决定把这批货退回原厂。尹学晓说:我宁可少赚一笔钱,也绝不变了自己的品质。
        2022年5月31日,济阳区文旅局正式公布了济阳王楼老尹小磨香油顺利通过区级申遗的评审结果。尹学晓还为油坊成功办理了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她的油坊也由原来的40平米扩大到140平米,又购买了大型的墩油机与3个不锈钢油罐,并加长了工作时间,加大了生产效能,香油产量也由日产40斤提高到160斤。尹学晓的香油坊虽然规模扩大了,但她在进一步发扬非遗技艺的前提下,仍坚持工匠精神,严把质量关,争做放心食品。因为非遗的加持,几个月来生产的6000斤香油,春节前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临近春节的销售旺季,尹学晓的香油却无货可卖了,这也促使她必须为王楼老尹小磨香油筹划更长远的产业规划。
        经过精心的谋划,2023年8月,尹学晓成立了山东裕衡食品有限公司,王楼老尹小磨香油正式进入规模化市场化运营,实现了非遗的双创发展。同年11月,尹学晓又开始筹备更大的小磨香油生产厂。同年12月,济阳王楼老尹小磨香油顺利通过了济南市市级非遗的评审。2024年,尹学晓在济阳区智造小镇着手进行现代化生产模式的厂房建设。该大楼一楼设置了无菌化生产车间,安装了可供参观和研学观摩的透明走廊;二楼的一部分用来当作仓库,剩余100平方米用来做成一个可容纳50-80人的展厅,通过实物、音频、视频等形式讲述王楼老尹小磨香油100余年的发展历程和对未来的展望。同年4月,王楼老尹小磨香油新厂正式投产。为符合环保要求,节省人力物力,尹学晓创新采用纯电动化芝麻清洗和炒制设备,但仍然保留石磨研磨工序和水代法兑浆制油,通过采取离心过滤法和流水线机器灌装,将日产量由40斤提高到1000斤。如今,新厂不仅能生产传统白芝麻香油,还能生产黑芝麻香油,日产2000斤花生油。2024年3月至9月,山东裕衡食品有限公司营业额已达到了200多万元,让非遗产品真正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
        尹学晓的创业之路非常辛苦,但是她怀有一颗善良之心,时刻不忘自己回馈社会的初心使命,经常参加各类爱心捐赠等公益事业。2024年2月3日,济阳区“同心济阳·新智聚济”关爱孤困春节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在山东龙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举办,为孤困儿童捐赠物资,山东裕衡食品有限公司被授予“爱心企业”荣誉称号。
        一粒粒小小的芝麻,遵循传统工艺的“加工密码”,只因与旋转的磨盘结缘,化作醇正浓郁的香油,香飘万家。一代代勤奋的手艺人,传承百年技艺的“匠心精神”,只因与时间的磨合,造就一项传统技艺的非遗,流芳百年。未来,济阳王楼老尹小磨香油仍将坚守非遗传统工艺,传承老味道,把小磨香油事业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为山东手造系列添加一道充满文化底蕴的靓丽风景。           作者单位:澄波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