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6 更新时间:2024-11-13

趣谈济南道路的经纬之谜

◎潘美冬

        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南倚东岳泰山,北靠黄河,是一个有4600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被泉水围绕着的城市。济南东西交融,南北通衢,是齐鲁文化的核心,是鲁菜的发祥地,龙山文化,大舜文化,齐鲁文化在这里发源,传承,融合。
        去过济南的人或许都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别的城市里的道路命名都是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唯独济南反着来,东西为经,南北为纬,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说一下济南的近代发展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山东省成为了德国的势力范围,1904年,随着胶济铁路的通车,外国资本纷纷涌入济南,济南有了经济提升的契机,当时晚清政府又大力推行新政,号召“提携工商”,也促成了济南商埠的形成。最初济南的商埠设在胶济铁路以南,东起十王殿(现纬一路北),西至北大槐树(现纬十二路),南到长清大道(现经七路),东西五里,南北不到三里。这也是老济南城区继1867年设立圩子以后的又一次展扩。
        上世纪30年代,经二路至经三路,纬二路至纬四路的交叉范围,形成了现代商埠的繁华商业区。该地区南有大观园,北有火车站,东有新市场,西有万紫巷和中山公园,电影院和戏园分布很多,老商号、新店面鳞次栉比,那时星期天节假日去逛二大马路纬四路是济南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初建时的商埠,并不是按照经纬命名,直到1916年,才有经一路、经二路,以及纬一路至纬五路。到1921年才向西扩展至纬十路,向南扩展至经七路。当时就有很多人好奇,济南的道路为何不与其他地方一样,而是东西为经,南北为纬?这里面有几个民间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与韩复榘有关,传说韩复榘主政山东时,当时的道路也是和其他城市一样东西为纬,南北为经,他下去视察民情,拍马屁者故意将经纬方向倒置,这样吹捧寓意韩复榘的才能可使地球倒转,扭转乾坤。还有一个版本是韩复榘刚主政山东时,下边的幕僚请韩复榘给济南的道路命名,当时他面前的办公桌上正好有一个地球仪,他随口就说东西为经几路,南北为纬几路。此传说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韩复榘主政山东,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是1930年,那时的济南道路经纬名称已出现十多年了。
        第二个传说,济南因为位于千佛山之北,山北为阴,黄河之南,水南也为阴,从八卦风水和地理位置上来说阴气比较重,因此在道路命名的时候,将经纬颠倒就是为了抵消阴气。
        第三个传说,济南开了商埠以后,当时的手工业中,数纺织业最为发达,比较出名的有1862年创建的瑞蚨祥和1930年创建的东元盛(前几年热播的,由侯勇主演的电视剧《大染坊》里的主人公陈寿亭,就是以东元盛的创始人张启垣为原型)。正是由于纺织业的发达,在给道路命名上,也有纺织的影子,因为织布机上纵向长的线叫经线,梭子里短的线叫纬线。济南的城市布局东西长,南北短,又加上当时的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通车,东西走向的,距离很长,于是就模仿织布机上的线,把长的东西向的道路称作经几路,短的南北向的道路称作纬几路,于是从火车站往南开始,第一条东西走向的路称作经一路,向南依次排列,从十王殿开始的第一条南北走向的路称作纬一路,依次向西排列,而经纬之间的短的南北走向的路称作小纬路,短的东西走向的路称作小经路,现在仍有小纬二路和小纬六路,这样为当时商埠向南、向西发展预留了扩展空间。
        在当时老济南人习惯把经几路叫几大马路,纬几路叫纬几路,某某路口就会说几大马路纬几路。之所以把经几路称作几大马路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马路都会很长,当时建成通车的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就是很长,因此就把经几路习惯叫做几大马路。
        正是解放前的济南有雄厚的纺织业基础,以至于建国后,济南市的纺织业在全国省会城市里也是最好的,1919年济南成立了鲁丰纱厂,解放后公私合营,变成了济南国棉一厂。国棉三厂是解放前的仁丰纱厂,国棉四厂是解放前的成通纱厂,这四个国棉厂是当时济南棉纺织行业的“四朵金花”。在鼎盛时期,济南市有棉纺织厂14家,国棉一厂到国棉六厂都是国有企业。
        济南这纵横阡陌的经纬路,见证了济南的城市发展变迁,也见证了济南的开埠史。沧海桑田,岁月更迭,这些故事被记载进了济南的历史,也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它们。  作者系城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