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36 更新时间:2024-11-15

从5亩地到15亿大品牌,曲堤三代人的黄瓜奋斗史

 “品牌价值达14.91亿元”“远销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北京市场上,7根黄瓜中至少有1根来自曲堤街道”……11月2日上午,第十三届中国·济南曲堤黄瓜文化节在济南市济阳区曲堤街道黄瓜批发市场开幕。自2012年创办以来,曲堤黄瓜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十二届了,曲堤黄瓜也成为济南农业的金字招牌,先后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绿博会“金奖”、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品牌农产品等多项荣誉。
 如今,要问济阳人哪里的老百姓最富?肯定有人提名曲堤:“曲堤的老百姓种黄瓜大棚都发了家。”据说,如今曲堤八成以上的黄瓜种植户都过上了“城里有房、家里有车”的生活。但在三十多年前,这里的老百姓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种粮食勉强养家糊口。
 从一根小小的黄瓜,到价值15亿的大品牌,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曲堤人的奋斗。
“种植第一人”
掀开曲堤黄瓜第一页
 谈起年轻时的创业经历,81岁的张立宝老人总是眉飞色舞。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张立宝到济阳区曲堤街道盛家村任党支部书记,当时他抱着为大家伙儿办点事的心,先后带领盛家村的村民们在棉花地里种圆葱、搞养殖、办面粉厂,一门心思地带领村民寻求一条致富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路子”走不通了,只能再寻出路。转机出现在1989年,在一次乡里组织的外出参观活动中,张立宝发现天津这样的大城市蔬菜需求量极大。他敏锐洞察到了蔬菜大棚种植前景广阔,回到家后他就研究起了“过冬大棚”,并一次次奔赴山东省农科院咨询请教。
 据悉,第一次试验,张立宝协调村里拿出了5亩地来搞黄瓜大棚,在当时,一个棚投入了5000元。
 “那会儿,我和村民都不懂技术,建棚、选膜、嫁接、控温都是难题,只能自己摸索。”他回忆起最初的日子,为了保证黄瓜发芽,把种子时刻揣在身上,以保持37摄氏度的温度,但由于种植时间的失误,一直到过年,5个大棚都没有长出1个黄瓜。直到正月过后,气温回升,才开始慢慢长出黄瓜,张立宝才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当年的5个大棚黄瓜出棚上市,全部收回投资,每棚净赚2000元。张立宝说:“自1990年起,大家看到黄瓜大棚能快速致富后,也开始大规模种植,积极发展黄瓜大棚,越来越多的周边村庄加入这个行列中,曲堤开始朝黄瓜大棚基地的方向发展。”
“棚二代”接力奋斗
大棚后继有人
 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张立宝”们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希望的种子。随后的日子里,黄瓜大棚如同星星之火一样,迅速发展起来。
 “玩棚”很辛苦,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都是待在棚里。随着年轻一代逐渐长大,“棚二代”逐渐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为曲堤大棚种植注入新的活力。
 见到大家口中勤劳的董孟合时,他正在蔬菜大棚里忙得热火朝天,“盘秧”“打虚”这些活一气呵成,尽显熟练。
 多年前,董孟合看到了种大棚的前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自家的大棚:“种地虽然辛苦,但心里踏实,能顾上家,收入也不错,这还有啥说的?”
 对他而言,扩大种植规模、提高黄瓜质量,是他们这代人的使命。“种植技术是父母那一辈人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为搞好大棚,他通过智能手机,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种植技术,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让曲堤黄瓜走上了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
 “以前大棚规模不小,但效率不高。”董孟合告诉记者,以前种植周期是9月到来年的5月,有4个月的空闲期。这些年,他们学习、引进了冬暖式大棚“换茬轮作”模式和大拱棚种植技术,实现了全年种植、全年销售。
 后来他又在政府号召下改造了旧棚。黄瓜从50米的土墙大棚,搬到了260米的物联网大棚。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智能轨道机器人等系统,大大减轻了人工劳作的工作量。“现在我的两个棚能收入30万元,比20年前的收入翻了五番。”
“黄三代”上网乘云
曲堤黄瓜漂洋过海
 在两代曲堤人的接力下,2016年,黄瓜种植面积就迅速扩张到5万多亩,占到了曲堤耕地的70%。但曲堤并没有满足于“全国最大的优质黄瓜种植基地”。
 从专业的黄瓜批发市场,到互联网市场,曲堤人又将目光放在了“把黄瓜卖好”的攻坚战上。
 据悉,为扩大市场规模,曲堤街道投入7000余万元用于蔬菜市场的建设和提升,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新媒体营销、绿色蔬菜新技术推广、蔬菜交易结算和农村产权交易等“五大中心”。
 依托该市场,曲堤成立了蔬菜联合党支部,成立济南闻韶红蔬菜经营有限公司,按照“党支部+市场+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技术服务队、市场服务队、质量监管服务队等党员先锋服务队,为种植户提供物资、技术方面的服务,也帮助他们跑市场、找销路、打品牌。
 镇党委书记出去跑蔬菜市场,班子成员一家一家去见客商,全体党员干部全员上阵当起了黄瓜的“代言人”“推销员”。大家走南闯北跑遍了全国30多个大型批发市场,引来了100多家大型批发客商。
 早上5点钟,工作人员扫描菜农的一卡通,录入黄瓜的种植户、品种、检验指标、价格等信息;货车“取票”过磅进入院内,身后的显示屏上立刻提示货品信息。这样热闹非凡却又井然有序的一幕,每天都在曲堤黄瓜批发市场上演。
 如今,曲堤黄瓜销往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的50多个城市,市场蔬菜年交易量达11亿斤,成交额超过17亿元。当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黄瓜专业批发市场”后,他们又瞄准了国际市场。要想出口黄瓜,首先得有自己的商标,“曲堤牌”商标在国内早已注册,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但在国外还名声不显。于是他们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都申请注册了商标,拿到了进军欧洲、中亚等市场的许可证,曲堤黄瓜从此正式走出了国门,现在国内外客商都竞相争购曲堤黄瓜。
 “我们不仅要漂洋过海,还要上网乘‘云’。”新一代曲堤黄瓜人李鑫正在探索利用互联网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直接对接。未来的日子里,曲堤黄瓜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