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41 更新时间:2024-11-22

中医常说的 “寒” 究竟是什么?冬季该如何养生防寒?


立冬已过,天气渐寒,自然界与人体的阳气开始潜藏。寒邪也开始蠢蠢欲动,多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时候乘虚而入,比如我们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或者没有及时添加衣物保暖时,给我们的健康带来诸多麻烦。所以民间常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脚起”等谚语。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中医里的 “寒”、“寒邪”,弄明白中医常说的“寒”究竟是什么,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哪些影响,同时也讲讲如何养生防寒。
一、中医的“寒”“寒邪” 是什么?
1.中医 “寒” 的概念
“寒” 最初的意思是“天气冷”,它的字形表现的是古人应对寒冷天气用众多草植构筑房屋的场景。而在中医里的“寒”引申出了丰富的内容,涵盖自然、人体、病证、治法、药性、调护等多个方面。
“寒”在病证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不论是医生还是民众,对寒导致疾病的情况都非常重视。如现代《中医大辞典》对“寒”的释义:“一:病因六淫之一。为冬令主气。属阴邪,易伤阳气。寒气侵人,阻滞气血活动,成为痛证的原因之一。二:八纲辨证之一。乃是病证的一种基本属性或类型,包括外寒、内寒等证型,后者多属机能衰退的病证。”
“寒起内外”,寒可从外侵入(外感寒邪),也可在体内产生(内生寒邪),会伤阳气、阻气血,致使我们出现怕冷、手脚冰凉、精神疲惫、疼痛等不适症状。
2.寒邪是何方神圣?
在中医学里,寒邪是一种病因概念,主要分为外寒和内寒。
外寒通常是由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客观因素来判定的,比如人在外面感受到寒冷,或者吃了太多生冷的东西。
而内寒是在疾病发展的时候,身体内部出现了 “化寒” 的病理变化,也就是 “寒从中生”。它是从身体内部产生的,是一种虚寒的病理状态,主要特点是又虚又寒,而且虚的表现更明显。
另外,广义的寒邪还包括其他一些情况。比如用药不当损伤阳气而导致寒邪内生,或者被寒性的疠气侵犯得了寒疫,还有先天潜伏于体内的寒。
二、寒邪导致疾病的病因病机
1.寒邪是如何造成健康问题的?
寒邪入侵人体就像小偷撬门一样,主要通过我们的皮肤、口鼻这些 “门窗” 偷偷溜进来。
当我们身体的正气强,像保安坚守岗位,寒邪这个 “小偷” 就很难得逞,我们可能就不会生病。但要是正气弱,比如我们连续熬夜后身体很疲惫,或者饮食不规律把脾胃搞坏了,寒邪就会大摇大摆地进入身体,引发各种问题。
外寒病通常在寒冷的季节或者突然降温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而且它还很喜欢拉着其他 “坏蛋”(如湿邪、风邪等)一起捣乱,让病情变得更加复杂。立冬之后,天气寒冷,寒邪更加活跃,我们稍有不慎就容易被它盯上。
内寒病常与生活作息不良、其他疾病或精神状态不佳等情况有关系,阳气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作息不规律、多静少动,或其他疾病而导致阳气在体内的流通不畅、分布失常,那么阴阳失衡会出现寒邪内生,影响脏腑经络的气血活动,发生局部怕冷、疼痛、皮肤色泽不佳等问题。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心理、精神、情绪等因素,如果长期情志不畅,也会导致阳气流通不畅,身体机能受抑制,而引发疲乏、睡眠障碍、健忘、畏寒、食欲差等问题。
寒邪致病的具体病机
阳气损伤:寒邪如大冰块,入侵便损伤阳气,致人体怕冷、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如同小火炉被冻,火力减弱,身体失去动力源泉。
气化失司:阳气像小魔法师管理水液代谢,寒邪伤阳后,水液代谢紊乱,痰湿等病理产物堆积,堵塞气血运行道路,让身体沉重、舌苔厚腻。
阴血凝滞:寒邪很“纠结”,它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使气血凝而不通、经络堵塞,引发疼痛,如心绞痛、关节痛等问题有时会在寒冷时加剧,而得热缓解。
浊邪内生:阳气受伤致气化失常,代谢产物堆积成浊邪(痰湿、瘀血等),阻碍经络,影响脏腑功能,使身体不适,进一步还会导致其他疾病。如浊邪影响血脉常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浊邪聚积,可能会导致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肠息肉等情况。
寒邪兼化:寒邪狡猾,既会损伤阳气,还会与湿、热等邪勾结,形成寒湿证、寒热错杂证或虚实夹杂证,让病情复杂。
三、寒邪会导致哪些常见的健康问题?
1.外寒病相关疾病与症状
感冒:寒邪入侵肌表,卫气抵抗,出现怕冷、发热、鼻塞等症状。
痹证(如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寒邪长期侵袭关节,致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热缓解,严重时关节畸形、活动受限。
头痛:寒邪侵犯头部经络,头部冷痛剧烈,遇寒加重,常伴颈项强痛、畏风怕冷等。
2.内寒病相关疾病与症状
胃脘痛(如慢性胃炎等):饮食、情志问题伤脾胃阳气,寒从中生,出现胃脘冷痛,食生冷加重,得温则减,还伴有腹胀、食欲不振等。
泄泻(如五更泻):肾阳不足,黎明前阴气盛时腹痛泄泻,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常伴腹部怕冷、腰膝酸软。
水肿:阳气不足致水液代谢失常,水肿从下肢起蔓延全身,按之凹陷,怕冷、乏力、小便短少。
3.常见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寒邪使血管收缩,心脏供血不足,心前区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寒冷刺激等情况下发作,疼痛如重物压胸,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
心律失常:寒邪影响心脏阳气,也可能使心跳不规律,心慌、心悸,严重时头晕、黑矇甚至昏厥。
慢性心功能不全:寒邪长期损伤心脏功能,患者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休息时也可能发作,伴下肢浮肿、乏力、食欲不振,身体陷入恶性循环。
四、养生防寒怎么做?
1.起居调养
保暖防寒是关键:立冬后保暖至关重要。出门穿戴暖和,睡前热水泡脚,像给身体加防护层与温暖源,抵御寒邪,助眠又保健,尤其老人小孩更要注意。
冬季早睡晚起养阳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晚起,让阳气充分休养补充,避免过早消耗,使身体各器官更好工作,增强抵抗力。
2.饮食调理
温热食物暖身心:饮食均衡,营养丰富,可以适当吃羊肉、桂圆等温热食物,身体像个小暖炉。少吃生冷食物,避免过饱过饥,保护脾胃阳气。
3.运动锻炼
适度运动强体质:身体活动起来,才能鼓舞气血更好地流通。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缓和运动,锻炼身心。注意运动不过度出汗,防止寒邪乘虚而入。
晒太阳补阳气:上午10点到下午3点间晒太阳,温暖后背和头顶这两个阳气汇聚之处,补充阳气,增强抵抗力。
4.情志调节
心情舒畅很重要:寒天易心情低落,要保持心情舒畅,可多与亲友交流、娱乐,避免情绪影响阳气运行。
避免焦虑和压力:学会调整心态,缓解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户外活动等方式放松身心,不让焦虑消耗正气,给寒邪可乘之机。
立冬后,我们要多留意寒邪,做好防治措施,让身体温暖过冬。如身体不适,及时就医调理。愿大家都健康顺遂,远离寒邪困扰。                      (摘自《人民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