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0 更新时间:2024-11-22

从《春江花月夜》到《枫桥夜泊》

——漫谈以景抒情化写作

◎潘美冬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写的一首七言歌行体长诗,该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以其深邃的长远意识和哲学思考,通过描写春、江、花、月、夜等五种形态,抒发了作者对未来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深沉、寥廓、宁静、致远的境界以及对时光和生命的感悟。此诗被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赞誉为“孤篇盖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670年——730年,江苏扬州人,咸亨元年(唐高宗李治)曾任山东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流传至今的除了这首《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代答闺梦还》,虽说产量不高,可他的诗以文词俊秀,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趣闻名,但受到六朝柔糜诗风的影响,诗风中难免有人生无常等低迷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作意境上达观洒脱,逻辑哲理化,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作者受当时吴地音乐的影响,在他的诗里能读出韵律来。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组,四句三韵,四句一换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平仄韵交替,高低相间,转承启合,既回复往返,又层出不穷。很有音乐的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另外诗中还运用了明喻、借喻、拟人、对此、对仗、映衬、叠字、设问、象征等写作手法,使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用抒情的文字,写出如此有节奏感的诗文,怪不得这首长诗能“孤篇盖全唐”,也是实至名归。
        后人以这首长诗为蓝本,谱了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让我们从悠悠的古筝曲中领略到了诗文的博大和悠远。
        每当读到《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我就会不由得想起另一位唐朝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湖北襄阳人,约715年——779年。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喜欢与别人探讨,对治理国家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考中进士,可在铨选中落第,怅然回乡。762年唐军于安史之乱中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再后提升为检校郎中,后为盐铁判官分管财赋于洪洲,仅一年多病逝于任上。
        这首《枫桥夜泊》也运用了叙事、对比、拟人等写作手法,首句用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用桥、树、水、寺、钟、船等景物,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使整首诗得到了升华,读完此诗,我们闭目冥想,在一个月落鸦鸣的深秋之夜,江上飘着的渔船上灯火点点,远处寺庙里的钟声,幽幽地传到了船上,好一副淡雅悠然的江南水乡夜景图,也成就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意境悠远,文字简练,廖廖四句话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江南水乡的水墨山水画,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叙事运用和灵活的写作手法。
        由这首名诗谱写的歌曲《涛声依旧》也在春晚上被毛宁唱火,记得当时的舞台、灯光、舞美等都恰当的契合了原诗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增添了恋人的聚首、分离、欣喜、惆怅,加上唯美的曲调,上口的歌词,这么多年了到现在还有流传度。                       作者系城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