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俗
◎马德水
冬月的早晨,天空是蓝色的,看上去格外清澈明亮。寒冷的气息充斥着刺骨的空气,伴随着阵阵冷风吹过。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世界好像被一层银白的轻纱所笼罩,充满了神秘而迷人的诗意。当第一片雪花悠悠飘落,冬月的序幕便缓缓拉开。昔日繁荣的田野已被寂静所取代。绿油油的庄稼早已消失不见,树木们已脱去了翠绿的衣裳变得光秃秃的,它们的枝干在寒风中伸展着,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寒意浓浓,云霜遍野,大地苍茫,与天色融为一体。渐渐地,黄澄澄的太阳在东方含羞地露出头,它终于跳出了地平线,光芒四射,穿过云层,展露无与伦比的锋芒,穿透迷雾朦胧的乡村,晨雾不知不觉消失得无影无踪。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祥和温暖的气氛中,人们感知着万物的灵性,鸟儿与溪水共同歌唱,家乡是我梦中的天堂。冬天,同样也是美丽的。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独特的风俗,特殊而有趣。从我记事起,便一直喜欢这些独特的风俗。“十里不同风,三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方,我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习俗。
说到每年的冬至,这一天大约在12月22日左右,是最早制定的一个节气。在这一天大家都会早早睡觉,迎接寒冷的日子。冬至过后,白昼会越来越长,而黑夜会越来越短。冬至也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是一个有福的日子,应该庆贺。
冬至后就开始“数九”了。在我们家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叫《数九歌》:“一九二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望柳,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九九加一九,九十天之后天气回暖,春天就要到来了!冬至还有“三候”,分别是一候蚯蚓结,蚯蚓在这一天冻僵成了一团,像绳子。二候麋鹿解,什么意思呢?就是麋鹿的角向后长,冬至的时候开始回暖了,麋鹿感觉有些暖和了,就开始解角。三候冰溪动,溪水开始温热流动,地下的水开始冒热气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在周朝,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至被视为“岁首”,就像新年一样重要,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汉朝。到了西汉时期,冬至被称为“冬节”,据《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有事,官府会举行祝贺仪式,并且放假,官员不上班理政,商业停业,亲朋之间还会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魏晋时期,冬至这天要接受方国和百官的朝贺。唐朝时,冬至皇帝会举行礼会登殿,奏《昭和》,皇帝着盛装出席活动,老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时期,冬至在民间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年节。
古人认为,冬至这天日影最长,从这一天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唐代大诗人杜甫为冬至作诗:“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客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其意在年年到冬至这一天,诗人总是在他乡做客,神情恍恍惚惚,穷困和愁苦啊,简直都要折磨死人。诗人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他是独独衰老,而这万里天涯,一些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这在大雪纷纷之后,诗人拄着藜杖踱步到这满是丹枫红岩的荒山野壑,意不禁想到宫殿里边早朝刚散,那些文官武将们的身上响着佩玉,该也离开了紫宸殿的宫门。这时候,他仿佛此地已经折碎,不剩一寸,望着前路就心乱眼迷。请问,诗人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够看见那故国三秦?
宋代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词,便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冬至的景象,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快乐。即“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清昼永,佳眼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栾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词人以寒谷中的春意,熏叶的气息,玉筒吹谷的声音,描绘出冬至的景象。新阳过后,便迎来新岁的开始,吉云清穆,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这里的“寒谷春生”与“吉云清穆”,既描绘了冬至的景象,又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寓意着时节的轮回与更新。
词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劝人们不要将心情关在药裹之中,而是要在节日里增添诗轴,笑对人生。这里的“强颜”二字,既表达了词人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艰辛与困难,但我们要学会笑对人生,积极向上。
词人以娴熟的笔法描绘了冬至日白昼渐长,人们安睡熟睡的美好景象。门外的世事纷扰,何时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不如在这个团栾同社的日子里,大家欢聚一堂,笑歌相属,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这里的“团栾同社”与“笑歌相属”,既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也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紧承词人所希望与大家一起调制云露酿,一起检索梅花曲,共同庆祝,共度佳节。这里的“将醉作生涯”与“休拘束”,既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态度,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由追求的梦想。
冬至一阳复,万象尽更新。冬至作为古人观念的阳气之端节或年岁之首,其风俗特征在宋词中比较细致生动地呈现。冬至节俗拓展了宋词的体裁和内容,而作词本身也成为节日习俗活动之一。为冬至节增添了雅趣。随着时间推移,节俗逐渐淡化,但古人关于冬至的观念和记忆在宋词中得以承载。或许我们更好地重温历史经典词篇,从中更好地欣赏古人对冬至的诠释。
在我的家乡,冬至这一天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流传。所以,人们对冬至吃饺子有更深层次的讲究,多采用一些健脾补肾、益气补虚,主要食材羊肉、胡萝卜、葱白、生姜、花椒水、生抽、老抽、胡椒粉、食盐、芝麻油调制。俗话说得好:“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是中国北方传统的特色美食,逢年过节吃饺子,出门送行吃饺子,冬至节气吃饺子……,由此可见,饺子乃吉祥的食物。
饺子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资料记载,饺子原名叫“娇耳”,是我国古代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张仲景辞官,冬至这一天返乡,看见河南洛阳流行伤寒,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老百姓。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后人仿制,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记得,有一年冬至,我和妈妈走在街上,打量着一旁的各色小摊,我们在一家挂着九九消寒图的店铺前停下了脚步。这九九消寒图有两种:一种是双钩描红书法,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还有一种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个花瓣的梅花。最终,妈妈选了那幅九朵梅花的。回到家妈妈把那幅九九消寒图挂在了墙上,并且拿出一支毛笔蘸着曙红的颜料轻轻画在了一个花瓣上。画完后,我问妈妈:“数九这个习俗有什么寓意吗?为什么要这样呢?”妈妈笑着回答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九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节日,而且有特殊纪念意义。小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画的九九消寒图,有意思多了,不像现在,都是买的。妈妈少年时跟外婆学习过剪纸和绘画,所以画起梅花来十分顺手,先蘸上浓墨,调和适量的清水,在试笔纸上画了两下,见到色彩适宜,才放心地画起来。线条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浓墨重彩,当最后一瓣的那一勾完成时,我正忙着一笔一划地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我把九九消寒图铺在小饭桌上,下面用宣纸作衬垫,根据字体的轮廓用毛笔书写,笔画沉稳端正,墨迹遒劲浑厚,一气呵成。我和妈妈共画了六幅九九消寒图,家里六口人一人一幅。在那个严寒的冬至,每一笔深情用心,每一画精工巧手,或欣赏,或调侃,即其乐融融,展示出了人生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和向往。
冬至还承载人们对长辈的礼敬,其礼敬的习俗称为“履长”。《太平御览》引崔浩《妇仪》说:“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这是履长风俗最早的形式,表示为长辈添寿。献履袜的风俗在魏晋时期尤其盛行,才高八斗的诗人曹植写有《冬至献袜颂表》,其中都是“迎福践长”一类的语词,所取的也是吉祥平安之意。到了清代,顾?《清嘉录》卷十一说:“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似相揖,谓之‘拜冬’。”徐士宏《吴中竹技词》说:“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可见当时人们对尊拜礼仪的重视程度。
今又逢冬至,我带上孩子们乘车去老家祭祖。像往常一样,为祖先的墓除草、培土、烧香、祭拜。特别是站在父母的坟前,心中感慨无限。想想父母出生在解放前,因家境贫穷没有上过一天学,解放后靠扫盲识字班学习识字,斗大的字也识不了几筐,就是靠勤劳的双手,起早歇晚,把我们兄妹四人养大成人,并先后为我们兄弟三娶妻,为女儿出嫁,才有了后来以及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何等的不容易。我深知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亏欠二老的深情厚意。特别是在那个社会贫困,物资匮乏的年代,父母承担着养活我们的义务,受尽人间的艰难和困苦,坚守信念,奋力拼搏,一步一步拉扯着我们度过了灾荒年。我依然还清晰地记得,在我很小的一个农忙季节的傍晚,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我独自一人站在村口,等待收工回家的妈妈,当我看见母亲的脸上浮现出慈爱的笑容,全然没有一点疲惫的样子。我还记得母亲用她那沾满泥土的双手,把我从地上抱了起来,并用她那沾满灰尘和汗水的脸,贴到我的脸上,那时的我还不知什么叫幸福和感动。只知道好开心,好踏实。既不用自己走路却又可以借助妈妈的高度看到远处,仿佛自己一下子长高了。心里除了开心还是开心,这样的开心就像种子,洒在我的心里,一直到今天,沉淀着一种感动和感恩。每一次站在父母的坟前,我的泪水会像潮水一样涌出,久久不能停息,对父母亲的大恩大德永远铭刻在心里。
我在默默追寻着,隐隐约约中,一股淡淡的清流悄悄地、缓缓地流进心田,在我心间蔓延开来。这又是什么?是莫名的感动,亦或是满满的幸福!也许,无论是淡淡的冬至,还是默默的人间,这世间,都少不了对父母大人深深的爱。即便是路边最不起眼的野菊花,也依然默默地守住,一小片天地,静静地绽放着,淡淡地释放自己独一无二的美丽。
是的,冬至平淡而自然,清雅而素净,洁净而纯粹,似一股淡淡的清流,滋润心扉。让我们记住这个美丽的季节,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爱去拥抱它的温暖,让温暖的情谊在心中流淌。(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画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