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一线一新区
——济阳城市IP乘数效应赋能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今年,区委宣传部、区委政研室、区政府研究室、区融媒体中心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打造济阳城市IP 讲好济阳品牌故事”主题策划宣传推介工作,提炼打造全区城市IP,讲好济阳品牌故事,提高济阳城市影响力与美誉度。今天,《济南日报》聚焦我区城市IP“一河一线一新区”,在头版头条加2版整版刊登了文章《一河一线一新区:济阳城市IP乘数效应赋能高质量发展》,深度报道了我区立足禀赋优势和发展实际,充分聚合文化、历史、产业等资源,创新打造“一河一线一新区”城市IP的生动实践,各级权威媒体纷纷转载转发报道。
城市IP,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标识符号,不仅是城市内涵的集中表达,还是城市精神传承的具象化载体,更是城市能级跃升的助推器。近年来,济阳区立足禀赋优势和发展实际,充分聚合文化、历史、产业等资源,创新打造了“一河一线一新区”城市IP。这一独具特色的城市标识不仅彰显了济阳的历史文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济阳人民的奋斗梦想。如今,“一河一线一新区”已升华为济阳人民共同的价值认同。这一城市IP的打造,不仅提升了济阳的城市品牌和吸引力,也形成了将文化符号落地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在城市产业升级、生态建设、文化繁荣等各领域,持续激发着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济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跨越。九曲黄河奔流而来,又浩荡东行而去。
这条奔腾数千年的大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最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滋养了一方土地。
大河昼夜不舍、川流不息,在济南留下了183公里长的身躯,成就了这座天下泉城。
大河滔滔、扬波万里。济南北部的济阳,因济水而名,伴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变,依黄河而兴。
近年来,济阳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创新性打造“一河一线一新区”城市IP,以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为基底,以北纬37度黄金产业带为支撑,以济南北部新区建设为引擎,持续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驱动济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河”即黄河。黄河穿境而过,作为济南市黄河流经长度最长的区县,也是黄河下游地区唯一一个中心城区紧邻黄河的区县,千百年来拥河发展的自然文化积淀,塑造了济阳特色鲜明的生态基底与文化脉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一线”即北纬37度线。这条全球公认的黄金纬度线,横贯济阳,赋予济阳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与产业禀赋,曲堤黄瓜、仁风西瓜、垛石番茄等一镇一品特色农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需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新区”即济南北部新区。2018年撤县设区,2021年获批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力场”、新质生产力的聚集地,再造一个新济阳,一个彰显黄河气派、“北起”气势的济南北部中心城区雄姿初展。
一河: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下的新机遇
溯源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血脉,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一路浩荡,东归入海。济南北部的济阳,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与济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自西南而东北,在济阳过境长度达56.5公里。济阳中心城区依偎在黄河大堤雄伟的臂弯里,宛如母亲河怀抱中的明珠。
春天,黄河之畔的济阳葛店,柳条摇曳,桐花绽放,景明日丽。黄河金浪翻卷如龙,闪烁出琥珀色的光泽,裹挟着千年沧桑与新生勃发,向东奔流不息。人们聚集在公园里,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孩童放飞纸鸢,青年支起画板写生,游人穿梭花径,一派春光与人潮共舞景象。像葛店这样的河畔公园,在济阳沿河还有大柳树店、沟杨、张辛等多处。特别是济阳城区的黄河健身公园南北全长2600米,总面积35万平方米。在这里,既可以呼吸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亦可欣赏沿黄河大堤布局的“一轴两带、三节点、四广场”的美丽景观,领略“城市外滩”的绚丽多彩。
站在黄河岸边,望着那汹涌澎湃的黄河水,翻滚的每一个浪花都是历史脚步的“回响”。
刘台遗址,静卧于济阳曲堤街道刘台村,宛如一位历史的守望者。西周古墓之中,青铜器上那一个个铸刻的“洚(逄)”字,见证此地曾为古逄国旧地。出土的精美玉器有4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曲堤闻韶台,承载着2500多年前的文化记忆。彼时,至圣孔子游历济阳,于此研修韶乐,留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佳话。那“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圣人赞誉,穿越时空,化为济阳“崇德向善、美美与共”的人文底色。
三官庙汉墓群,宛如一座地下的历史艺术宫殿。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画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连续5天播放其考古纪实,让这座汉墓群的魅力远播四方。
蒿庵祠,作为明清经学大师张稷若的祠堂,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承载着厚重的学术传承,诉说着济阳往昔的学术荣光。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杰;一方文化,铸一方精魂。 黄河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恢宏气势,义无反顾,汤汤东去,其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融入济阳人的血脉骨髓,塑造了济阳人善良勤劳、实诚忠孝、仁和宽容、自强不息的秉性。唐代著名书法家蔡有邻、明末清初经学大师张稷若、清廉尚书艾元徵、教育家时济云……济阳历代名士名人各领风骚,在他们的身上不仅可以发现济阳这片热土的内秀,更能烛照这座城市灿烂的历史。
鼓子秧歌,史渊名远;乔家高跷,绝巧奔放;刘家龙灯,献瑞呈祥;九连登大鼓,催人奋进……历史悠久的济阳黑陶、济阳钩绣、济阳泥塑、剪纸、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宛如一颗颗民间艺术明珠,充分展现了济阳人民非凡的文化创造力。
千百年来,济阳积淀了深厚和独特的黄河文化。这种黄河文化既是历史的根脉延续,更是时代创新的沃壤。近年来,济阳全力打造“济阳@黄河”品牌,围绕“地域历史文化挖掘研究推广、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销售体系搭建、‘济阳@黄河’主题文化论坛交流”三条主线,志在打造黄河文化“两创”的“输出地”“孵化器”“智力库”,深度推进文旅融合,以文化软实力撬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对内,济阳通过成立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携手山东大学共建儒学与黄河文化研学基地,开展系列主题文化创作活动,成立书法、音乐舞蹈、摄影、美术、文学创作、民间文艺六大协会等一系列扎实举措,将地域历史文化挖掘与传承推向新高度,让济阳历史文化瑰宝重焕生机。
对外,济阳秉持文旅深度融合理念,依托“一河”深厚文化内涵,匠心培育“闻韶圣地”“蒿庵故里”等文化品牌,成立研学联盟,发布6条精品“一日游”研学路线和12家精品研学旅游基地,为文化研学旅游注入灵魂。其中,重点打造的“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展示黑陶、刻瓷、柳编、老粗布等60个展览品种、300余件手造产品,成为文化“两创”最新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
大河滔滔,迈入新时代,黄河流域迎来重大发展契机。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开启了势不可挡的“大河时代”。济阳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谱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围绕“水安全保障、水循环畅通、水环境优良、水文化丰富、水景观优美”5个层面的工作目标,加快黄河战略精致城市建设,积极创建黄河济阳段国家级美丽河湖、省级水资源集约节约示范区,推进水生态城市建设取得实效。统筹推进四水同治与大气污染防治等综合治理行动,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保驾护航。依托生态优势赋能产业升级,全力把济阳建成兼具经济活力、生态魅力、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区。
滚滚大河奔腾向前,雄浑壮美、气势磅礴。作为济南黄河北岸关键支点,济阳做好做深“一河”文章,深化“济阳@黄河”品牌建设,以黄河文化提升涵养城市发展根脉,奋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奏响属于自己的激昂乐章。
一线:黄金纬度线上的新希望
北纬37度,被誉为“黄金线”的神奇纬度。它恰似一条隐秘的丝线,串联起了全球无数的绮丽瑰宝与璀璨文明,从中国海滨之城威海的旖旎风光,到济南古韵悠长的泉城水韵;自欧洲文明滥觞之地希腊雅典,到法国波尔多馥郁芬芳的葡萄园;再看韩国首尔的时尚律动与美国旧金山前沿科技碰撞出的激情火花……这条纬度线所经之处,无一不沉淀下厚重而绚烂的自然文化宝藏。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