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0 更新时间:2025-05-09

暗夜惊昙


——告诉您一个不一样的大隋王朝
◎杜吉民
污蔑高颎
北魏、北周政权是靠武力打下来的,维持政权也多是依靠武将,特别是关陇贵族中的武将,大隋建立的基础也是关陇集团的势力。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启用了一批资历较浅的能员干吏,原来的文臣武将、前朝贵勋、遗老遗少及扶持隋文帝矫诏上位的人,就觉得权力受到损害,开始攻击他们。
苏威弹劾案平息不久,这部分人赤膊上阵,将矛头对准了高颎。
“我们这些出生入死的人,不如一个独孤家的家奴。”
“我们一刀一枪拼杀,他倒坐享其成。”
“动动嘴皮子,就能坐上高位。”
“完全是裙带关系,没啥能耐。”
“有能耐骑马走上一圈。”
……。
有的甚至当着高颎的面冷言冷语。
这让尚书左仆射高颎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些话又不能跟隋文帝明说,怕增加隋文帝的负担。无奈之下,高颎就上表请求辞职,让位于其他贤能之人。隋文帝想成全他让贤的美名,就解除了他仆射的职务。可是,隋文帝左思右想觉得不对劲,再者,高颎辞职后,难有人担当此任。隋文帝就对群臣说:
“苏威在前朝隐居不仕,高颎举荐了他,这样的贤才,显示出了宽广的胸怀,是我们大隋之福也。朕听说举荐贤才的人应该得到最高的奖赏,怎么能让他去官离职呢?”
隋文帝命令高颎复位。高颎和苏威同心协力辅佐隋文帝,隋文帝无论大小政事都先和他们商议,然后才颁布实施。
五人辅政
太子左卢贲,在隋文帝辅政时,有拥立之功,是压服众臣、使隋文帝执掌朝政的关键人物。他自己觉得立下了不世之功,隋文帝登基后才给了个太子左庶子的官职心中不满。见高颎、苏威执掌朝政,出尽风头,心中愤愤不平。同时刘昉也是文帝顾托的关键人物,起初想弄个小丞相当当,结果只弄了个柱国,心中不服。因他散漫和轻浮,又被隋文帝猜忌、疏远。卢贲就暗地里鼓动刘昉,联合上柱国元谐、李询、华州刺史张宾等人密谋废黜高颎、苏威,由他们五人共同辅政。五人志同道合,一拍即合。卢贲因为晋王杨广正受到隋文帝的宠爱,认为有可乘之机,就私下和太子杨勇说:
“我本想常来看望您,但恐怕圣上知道了必定会遭到谴责,愿您明察我的一片诚心。”
这五人三天一小聚,五天凑一起,经常密谋。结果事情败露。隋文帝下令彻底追查。于是刘昉等三人把罪责全推到张宾和卢贲头上。
众大臣见卢贲、张宾大势已去,纷纷转向,上奏弹劾他们,说卢、张二人祸乱朝廷,按《开皇律》应处死刑。隋文帝因这两人都是他的心腹,不忍心将他们处死,就将他们除官为民。
王谊之死
大司徒郢国公王谊是隋文帝的亲家,在太学时的同学。周武帝时就被重用,是周武帝的托孤重臣。隋文帝做宰相时,司马消难随尉迟迥造反,隋文帝派王谊为行军元帅,率领四总管讨伐。王谊能征惯战,威名赫赫。率军到处,司马消难闻风丧胆,率军队投降了南陈。这时,北至商洛,南到江淮,东西二千里的广大地区,巴蛮多叛变,公推兰雒州为盟主,兰雒州自号河南王,南依司马消难,北面连结尉迟迥。王谊率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平息了叛乱。隋文帝奖励他,授予他大司徒的高官,并把第五个公主兰陵公主嫁给了王谊的儿子王奉孝。
隋文帝受禅后,对王谊的恩宠越加厚重,几次到王谊的府邸,与王谊筵宴聚会,两人相谈甚欢。
均田制施行后,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增长较快,而应分给百姓的田地不足。苏威就提议,减少功臣的田地以弥补民田不足。这时,隋文帝驾幸王谊府,把这事告诉了王谊,王谊感到事情重大:这是事关隋朝政局稳定的大事,处理不好就可能引起功臣巨勋们的不满,危及大隋。于是建议道:
“朝廷的百官,都是历代的功勋贤臣,立了功才得到爵位和田土。一旦给他们消减,恐引起动荡,挫伤其维护大隋政权、争相立功的积极性。依臣看来,我们忧虑的是朝臣们不能建功立业,而不应该是给百姓的田地足不足,百姓田地不足怕什么,开疆扩土还怕田地不足吗?”
隋文帝感到他讲得十分有道理,消减功臣的田地,谁还会为大隋拼命呢?就否决了苏威的建议。王谊是个颇具政治眼光的将军。
开皇初年,隋文帝将要西行巡幸,王谊谏道:
“陛下刚刚执掌乾坤,政局未稳,人心浮动,您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时候出巡呢?”
隋文帝开玩笑说:
“朕过去与您等平起平坐,不分高低。现在你们对我屈节称臣,有的人可能觉得羞愧。这次出行就是耀武扬威,以此来使你们这些人心服口服。”
说完哈哈大笑。王谊也心领神会,笑着退出殿阁。王谊是隋文帝的政治知己。
不久王谊出使突厥,处置得当,甚合隋文帝旨意,隋文帝将其进为郢国公。
老同学、新亲家、战友情,隋文帝和王谊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交往频繁,互信程度越来越高。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是十分美好的。可正在这时,王谊的儿子王奉孝生病去世了。最钟爱的儿子去世对戎马一生的王谊打击巨大,整个人老了不少。隋文帝除了安慰自己的女儿外,对王谊也是多加抚慰、开导。
兰陵公主自嫁到王家后,并没有公主的架子,知书达理,夫妻恩爱,对公婆孝敬,颇受公婆的喜爱。王谊想着儿子去世,小小年纪的儿媳整天缟衣素服为儿子守孝,心中十分不忍。儿子死后一年后,就给隋文帝上表,请给公主除服。这下被御史大夫杨素捉住了把柄,弹劾王谊。说他不尊人伦,陷公主于不义,请求治王谊的罪。
隋文帝就对王谊有所不满,是否厌烦了我的女儿?我的孩子已经够不幸了,难道你还要增加她的不幸吗?隋文帝思前想后,最后怜其孤老,下诏不治王谊的罪,但不能除服。从此以后,对王谊的恩宠礼遇就大不如从前了。王谊就心存怨念,说隋文帝忘恩负义,不念旧情,无父女之谊的坏话。有的朝臣见有机可乘,就落井下石,告发王谊谋反,说得有鼻子有眼。隋文帝命有司调查这件事情。经过调查,有司奏说王谊是有不恭敬的言论,但确实没有造反的证据。隋文帝就赐酒给王谊,给他压惊,这事也就过去了。
这事刚完,风波又起。这时上柱国元谐亦是颇为失意。他作为能征惯战的将军,为大隋立下汗马功劳,却没有什么实权,就满腹牢骚。上次虽因废黜高颎、苏威案侥幸躲过隋文帝的处罚,但也没得到什么好处,更加不被重用,怨气冲天,管不住自己的嘴,到处胡说八道。王谊因境遇和元谐相似,经常聚在一起,说些隋文帝的坏话,隔墙有耳,时不时传入隋文帝的耳朵里。    
王谊这个人还有个特点,就是爱好卜筮、相面、图谶之类的东西,他不仅请汉族的术士,还请胡僧卜筮、算卦。有个胡僧给王谊相面说,他应图谶,有帝王之相;他还告诉王谊说,辰巳三年,当兴帝王之业。给王谊算完命后,胡僧非常害怕,怕王谊造反牵连到自己。离开王谊家后,就马上状告王谊,并把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安到王谊头上。隋文帝听后十分震怒,就派人调查,王谊确认确实请过胡僧,也确实说过这些话。公卿大臣们纷纷上书状告王谊犯了大逆不道之罪。不久,隋文帝下令赐死王谊,由大理寺卿赵绰执行。
赵绰对王谊说道:
“你的时运不济,命运如此,也是没办法的事,老兄你一路走好吧!”
然后,就把王谊赐死在家中。王谊才刚刚过完四十六岁生日。一代名将撒手人寰。
元谐因没有谋反的证据,又及时的向隋文帝作检讨,主动揭发王谊的罪恶,被隋文帝赦免。
            (待续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