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97 更新时间:2019-02-20

毛泽东任用干部的艺术

        毛泽东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千秋伟业。这与毛泽东正确的用人策略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毕生重于揽才,明于识才,长于育才,善于用才,可以说,他的用人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慧眼识才 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能从平凡中发现英才,从人才未显山露水时慧眼识珠。
        1927年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刚从学校出来的大学生罗荣桓也在队伍中。罗荣桓是个老实人,兼任管账先生,在率领农民自卫军参加秋收起义的转战途中,竟被两个痞子兵把钱箱都骗走了。
        然而,就在这时,毛泽东注意到了这位革命意志坚定的“书生”,任命他为特务连党代表。后来,毛泽东任命罗荣桓为红四军代理政委,与林彪搭档。林彪长于打仗,但性格内向、怪癖,不大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而罗荣桓政治上很强,善于做人的工作,他长期与林彪搭档,所向披靡。
        知人善任 毛泽东运用人才时善于长短搭配,力图组织最佳的人才结构。
        著名的“刘邓大军”,刘伯承的风格是“举轻若重”,谨慎、周全、万无一失;邓小平的风格是“举重若轻”,大刀阔斧、气魄雄伟敢于冒险。毛泽东将这两位不同类型的领导人放在一起,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陈毅是威望很高的老革命家,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数十万官兵,没有不服陈老总的。但毛泽东又明确指示:军事上要粟裕多负责任。这是因为粟裕长于作战,他领导的苏中七战七捷歼敌5万;他具体指挥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皆获大捷。陈毅和栗裕配合,打遍华东无敌手。
        任人唯贤 新中国刚建立时,毛泽东家乡的亲戚和朋友纷纷给他写信,要求给个人安排工作或要特殊照顾,毛泽东都一一婉拒,避免了任人唯亲。
        毛泽东曾经说,我们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山头宗派。从抗日战争初期他就强调,对于各地区、部队、各民族、各党派以及各种出身的干部,要一视同仁。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任人唯贤。
        用人之长 毛泽东善于用人之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抗战初期,山东地区日寇、伪军、土匪犬牙交错,大大小小的“司令”有七十多个。毛泽东点将许世友,打开山东局面。许世友一踏上山东土地就说:“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他以独有的威猛凌厉,迅速荡平了山东。不久,齐鲁大地上只剩下一个“司令”,那就是许世友。
        上海解放后,一些资本家和不法商人相互勾结,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毛泽东派深谙经济规律和经济斗争策略的陈云到上海,协助陈毅指挥了经济战线的“淞沪大战”,几个回合下来,将资本家和不法商人打得一败涂地。
        不拘一格 清朝龚自珍有句名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毛泽东十分喜爱,在用人方面正是这样做的。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30多岁的粟裕已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毛泽东相信:这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领,有能力指挥四五十万人的军队。抗战结束后,粟裕即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百战百胜的优秀将领。
        毛泽东在选人用人时反对论资排辈,坚持破格提拔年轻的杰出人才。他曾说:“赤壁之战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古时代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破格提拔?”
        宽宏大量 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不能“一棍子打死”,毛泽东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1937年盛夏的一天,毛泽东接见了历尽艰难困苦回到延安的原红军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当时,西路军的失败使徐向前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毛泽东懂得,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西路军的失败也是因为许多复杂的情况造成的,不能将责任归到徐向前头上。毛泽东爽朗地对徐向前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了鸡何愁没蛋呢?”这一句寓意深刻的话,使徐向前感动得热泪盈眶。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率六万余人,横扫晋中,歼灭阎锡山精锐部队十万人。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选准了,就要信任他,这样才能使人才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对于骁勇善战的彭德怀,毛泽东在任用他时,总是充分信任的。
        1947年3月,胡宗南以23万兵力进政陕北解放区,身为军委总参谋长的彭德怀主动提出:在军区司令员贺龙未回延安前,由他指挥西北野战军两万多人的部队作战。毛泽东欣然应允。在与敌周旋的战斗中,彭德怀大胆指挥,有时不免与毛泽东的意见不一致。但毛泽东相信彭德怀的指挥能力,允许他独断专行。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扭转了西北战局。(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