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24 更新时间:2019-04-18

闻韶清风

张尔岐:节操高尚的经学大师

        张尔岐(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济阳张稷若村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年六十六岁。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辞海》、《辞源》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均有简介条目。
        张尔岐的父亲张行素,平生推崇儒家学说,所生四子,张尔岐居长,二弟双目失明,三弟尔徵,四弟尔崇皆好儒学。张尔岐幼时拜陈苍屏为师,熟读四书及诗、书、易各经。十五岁拜师董之有,后又从师董之朋,学习老子及先秦诸子学说。十六岁考入县学,品学兼优,深受师友们器重和赞赏。他惜时如金,勤苦攻读,特别喜好写“日记”,把每天学习的心得体会不间断地记录下来,常年不疲不怠。
        明崇祯戊寅年(1638)冬,清兵进犯济阳平棚店一带,张行素率乡民与清兵奋战而被杀害。三弟尔徵在战乱中迷失,四弟尔崇有幸死里逃生。从此,赡养母亲、照顾幼弟的重任就落在张尔岐的肩上。他一面耕种田园,一面教授乡里,把自己破旧简陋的居室题名为“蒿庵”。教学之余,农事闲遐,便潜心探究古籍奥妙,深入研习学术精微,求博大而精深。张尔岐曾先后在济阳白杨店、曲堤闻韶书院、济阳县城和济南按察司街等地教书讲学。清代刑部尚书艾元徵便是他在闻韶书院教学时的得意门生。
        张尔岐把主要精力都倾注到对学问研读上。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穷究程朱理学、深研宋学义理,从事汉学考据。他长于经学,邃于《周易》,精于“三礼”,对《仪礼》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勤于写作,著述丰富。刊行于世或见诸志书记载的有如《仪礼郑注句读》、《周易说略》、《诗经说略》、《老子说略》、《春秋传仪》、《夏小正传注》、《弟子职注》、《蒿庵闲话》、《蒿庵集》、《天道论》《中庸论》、《谨俗论》、《新济艺文》、《济阳县志》等专著。张尔岐最主要的著作是《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仪礼》即礼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前人为礼经所作的传、注、疏很多,因年湮代久,经文多有脱漏,而且传与注也有许多混淆之处,致使后人难以读懂。张尔岐经苦心研读,除将传、注分清外,还删削了疏中繁琐附会的文字,并重新进行断句,纂成《仪礼郑注句读》一书,历时近三十年,耗费了半生的心血,至他五十九岁才完成其书。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刻在石碑立于太学中)《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张尔岐于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顾炎武读了这部著作说:“《仪礼郑注句读》一书根本先儒,出言简当,其书可传”。顾炎武在谈论师道时还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张尔岐曾应邀参加了《山东通志》的编修工作。晚年,他带病撰写《春秋传义》一书,未成而卒。
        张尔岐品德高尚,为时人所称颂。明末应科举考试,有人送他制艺(八股范文)作备考捷径,他不予理会。张尔岐一生寒素,耿介自持。其门人艾元徵时为康熙刑部尚书,每有重礼馈赠,必婉言谢绝,平时更无所干求。曾应与修《山东通志》,事毕不受酬礼而归。事亲至孝,因老母多病而研习医道,术成后乡领纷至求诊,必细心施治,不惮劳烦。与两弟分居,自择劣等田产;其二弟残疾(盲人),甘愿代其承担赋役30余年,临终还嘱咐儿子们为叔父代承赋役。张尔岐的家庭、出身、经历、个性,决定了他一生交游的范围和层次根本不能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如顾炎武、李二曲等人相比。他在顺治十三年四十五岁以前,交游的圈子基本不出济阳县,论学质疑的对象也只能是同县的几个师友;顺治十四年,他与顾炎武定交后,交游的局面始有改观,论学质疑,有了一个良师益友,人品学问始为外界所知;康熙十二年至十四年,张尔岐受聘参与山东省志修纂,交游为之日广,局面为之日廓,朝夕相处切磋学问者除顾炎武外,还有薛凤祚、李焕章、刘孔怀等饱学之士。张尔岐与人交游,除了基于地缘、机缘的因素外,更基于相同或相近的身世、遭遇、思想和感情。
        张尔岐为学,走的是经学、理学的路子。经学、理学并重,由经学人,而落脚于理学,两方面皆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研治经学,采用汉人治经的方法,从句读开始,首先读懂经书,然后思索其理。这是后来清代汉学家的方法。然而,当时并无汉学之名,与张尔岐晚年订交的顾炎武是清代汉学的开山祖,故他对张尔岐的句读学大加赞赏。但是,张尔岐并不以此自限,他要进一步追寻经书中内含的那个天人性命之理,他认为程朱理学仿佛得之,于是他对程朱理学三致其意,拳拳服膺,从而张尔岐之为学又具备了宋学的特点。汉学重实事求是,宋学重理论思维,张尔岐兼备两者之长。比较而言,张尔岐博闻多识不及顾炎武,而抽象思维能力又高于顾炎武。可以说,既有汉学的细密工夫,又擅长宋学的理论思维,这是张尔岐为学的基本特点。张尔岐认可并提倡为己之学,认为为学的目的在于充实自己的学养,成就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是沽名钓誉,以博学炫耀于人,以多闻夸示于人。他为学注重心性修养,讲究切合实际,反对无病呻吟,更反对人云亦云,喜欢创新,敢于创新。即使在从事科举、习作八股文的时候,他也不肯袭用他人成说,而是独立思考,自出新意。每临考试,不改初衷,“胜负得失,一不介于怀,唯以深思独喻为愉快而已。”(张尔岐《自订〈书义〉序》)无怪乎其屡试不中。
        张尔岐博学多识,节操高尚,品行端方,世人敬仰他,崇拜他,甚至以神相尊。清康熙四十年(1701),济阳阖学生员,全县官绅,公举张尔岐崇祀乡贤祠;乾隆四十年(1736),济南在按察司迤东建蒿庵书院,以表纪念。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城内建立蒿庵祠一处。一九五六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将张尔岐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文根据钱明月所著《济阳前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