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63 更新时间:2019-04-24

乾隆为抗清死难者平反

        1766年夏天,乾隆颁布谕旨下达两个指示:第一,官方史书今后在叙述南明诸王及他们的几个“小朝廷”时,不再需要冠以“伪”的前缀;第二,对于抗清的明朝大臣,也不应因为他们的反清政治立场而视他们为“叛逆”。
        乾隆此次政治表态,正式结束清朝官方对南明史长达100年的否定立场。但由于所涉领域过于敏感,直到1775年底乾隆才再有大动作宣布表彰南明殉国者的忠节。数月后,清廷正式宣布纂修《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乾隆在文化政策上向来不开明,之所以有这次政治突破,是因为清政权的性质已发生深刻转变。顺治与康熙时代的清政权可能更具有“革命”色彩。而到了乾隆时代,清帝的政治角色已完全转向“执政者”的定位。对乾隆来说,他更需要的是强烈的忠君观念。只有褒奖忠臣,宣扬忠君价值观,大清方才具备了与后世鼎革者斗法的理论储备与政治基础。
        在褒奖忠臣价值观的同时,乾隆还埋下了两根暗线,以免伤及清政权的鼎革合法性。首先,乾隆下令扩大表彰前明忠臣的范围,其中包括对李自成起义军进行抵抗的殉难者。由此,淡化了《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的抗清色彩,让它成为“宣扬忠臣价值观”更为集中的读物。其次,乾隆在大肆表彰明末殉国忠臣的同时,继续查禁反清文字,大多数受褒奖的反清忠臣的文集都没逃脱被查禁的厄运。(摘自《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