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75 更新时间:2019-04-26

聚力优化营商环境 推进“容缺办理”、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增加自助设施……

区行政审批局深化审批改革提高服务效率

        本报讯 为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开创审批工作新局面,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行政审批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着力点,创新服务流程,突出“五化”引领,争当全区优化营商环境“排头兵”。
 

紧盯“一次办成”,实现审批流程最优化
 

         推行“全链条”审批服务模式。以“体验式”的方法,选取与办事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办理量大的业务进行专题研究,试点推行“一份服务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一次完成一件事情多项审批服务”的“全链条”审批服务模式,打造“事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的营商环境。推进“容缺受理”。在去年出台《济阳县行政审批容缺受理制度(试行)》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可容缺办理事项的数量,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探索建立容缺受理责任追究、台账管理等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统筹管理,使其更加规范、有效。实施综合窗口无差别受理。对综合窗口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变“多头受理”为“一窗受理”,使所有办理窗口都可平行受理所有事项,实现前台受理人员从“专科受理”向“全科受理”转变,建立起“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
 

推行“集成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便民化
 

         纳入更多服务事项。充分调研了解民意,按照“应进必进、方便快捷”的原则,充实纳入自来水缴费、天然气缴费、有线电视办理等便民服务窗口,强化政务服务大厅集成服务,打造“一站通办”。充分利用政务服务大厅LED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单位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宣传便民服务事项,扩大政策知晓率。增加自助设施。积极协调公安、交警、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计划在大厅增加自助设备,缓解窗口压力,减少市民排队等候时间,提升群众办事体验,实现“便民服务在身边”。打造“济(即)时办”服务品牌。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动产权查询、(有)无房证明、残疾证办理等立等可取的事项整合至综合窗口,在“泉城办”的基础上,打造我区“济(即)时办”服务品牌。
 

推动“同城通办”,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
 

         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以区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为基础,积极与上级对接,进一步细化、梳理服务事项,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及其要素的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上下游业务之间“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推动行政许可事项“同城通办”。充实完善网上办理事项。将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充实纳入省政务服务网,完善政务服务平台材料申请、办理时限等要素,积极引导和帮助办事企业和群众通过省政务服务网办理业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利用大数据和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与区大数据局进行对接,整合政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及相关要素。推动“实体大厅”向“网上大厅”迁移,“电脑大厅”向“口袋大厅”延伸,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水平,力争8月底前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80%。
 

当好“店小二”,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
 

         树立“店小二”理念,以“店小二”姿态当好群众和企业的服务生。优化政务服务大厅布局,设立4个咨询导办台,安排5名导服人员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引导服务。推行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设置党员先锋示范岗,党员干部职工佩戴党徽上岗,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制定《政务服务大厅工作流程》,明确全流程20条服务标准和“十个禁止”,推行标准化、精细化服务,打造“五星级济阳政务服务标准”。
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政务管理制度化
         修改完善《政务服务工作者管理规定》《政务服务大厅考核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内控制度》《机关工作规范》《文明导询规范》,积极构建工作推进、督查巡查、考核问责、综合协调等制度体系。周一至周五实行领导班子带班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对发现的问题立说立改,定期进行内部通报曝光。进一步明确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村、居)便民服务站点工作职责,加强业务指导,推行“一窗受理”。在社区(村、居)便民服务点推行代办员制度,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水平和能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刘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