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44 更新时间:2019-05-20

永恒的家园

◎李沃桦

        也许真是人到中年思乡切的缘故,今年五一,回故乡的老屋住了足足五天。虽然北京离家乡并不算远,但回想起来,自参加工作后,回老家的时日还真是寥寥可数,这一次算是给自己在精神上彻底放了一个长假。
        在老家的日子,最喜欢的事,莫过于在村里的巷子中到处走走,寻找年少时的印迹,在那些老房、老树前追忆流逝的光阴,再就是到村外的田野里徜徉,一望无际的青油油的麦田,无处不在的馥郁的土壤气息,还有鄢渡河在微风中泛起的粼粼波光,能让人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这在其它地方,哪怕景致再美,也难以做到如此的沉迷,这就是故土的魅力了。在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上,曾有多少祖辈耕作生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最后长睡在这片沃土之下——其中也包括我深深怀念的父亲。想到这里,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便油然而生,家园就在此处,心灵从未远离。我想不仅是我,我的孩子虽在外地出生长大,但多少年后回到这里这种情愫一样会有,树高千丈难忘其根,根是什么,根是虽远隔千山也割舍不断的血脉传承!现在这片土地正经历着历史性巨变,青田绿水,越变越美,但作为离乡在外者灵魂牵挂与精神家园的属性将是永恒不变的。
        这次在老家期间,幸运地赶上几场家族后生为幼子举办的满月宴,人丁兴旺,皆大欢喜,作为长辈自是欣然赴席。老家习俗,生娃待客也算一件大事,乡里乡亲只要不是脱不开身,都是要参加的,所以就有机会见到更多的亲朋故友,感受乡情。席间畅聊叙旧,远闻近况的侃,满桌朴实无华的家乡话,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里不管说什么,或对或错,都不用担心被计较,话里话外的乡情,是最为和谐的音符。言及之处,都先是一番岁月不饶人的感慨,诚然,童年的玩伴一样的步入中年,印象中的青壮年都已满头华发儿孙绕膝了。酒后便会话题转换,各自讲述自己的“成绩”——或是自己种的蔬菜大棚喜逢黄瓜价格大涨;或是家里又买了新车宽敞又省油;或是在城里买的新房离公园近便,并建议我在县城也买套房,以后回来住,比北京强……尽情倾吐着发自内心的收获感和满足感。天道酬勤,这些勤劳的人们抛洒了汗水,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都是他们应得的。而且我深知幸福绝不会止步于此,家乡已由县变区,成为省城真正的组成部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所以无论如何想象未来的图景有多更绚丽都不为过。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眼中透出的期冀,还有身上那种无以复加的自信,不正是未来美好生活的预言吗!已迁居县城的亲属也建议我到县城去,看看那里的变化。
        其实我对县城的变化有着更切身的感受。我1994年到1997年在济阳一中读高中,记得高中毕业时,济阳老城从东到西走路快点,也就是20分钟,县城西缘距当时的220国道尚有不小距离,那时的“市中心”就是著名的第二百货,最繁华的地方就是靠近电影院的商业街,那时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出去溜达一圈,对县城的大街小巷是再熟悉不过了。之后高中毕业就去了外地上学、工作,直到2014年才再一次去县城。也就是那次,突然就见识了县城所发生的巨变,想不到短短十几年时间,再回母校时,驾车从已经西移的新220国道一路往东,到济阳一中,居然用了近半个小时,沿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各种大都市气息的现代商业比比皆是,原来济阳没有的公交车、出租车络绎于路,私家车更是汇聚成流,最后居然差点没有认出生活了三年之久的母校,此时的校园周围也已是楼宇林立,原来唯一的感觉非常高大宏伟的教学楼,在新建的楼从之中,已显不出从前的王者风范——这哪里还是记忆中的济阳县城,这分明是一座新兴城市,内心被这种想象与现实间的巨大反差深深震撼了,济阳无疑是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曾有一次在京遇到家乡一位领导,谈起济阳的巨变,他说再过五年,济阳将有更大变化。五年过去了,他的说法成为现实,济阳真就变的更大,更加难以辨认了。看来,的确人的梦想有多大,脚步就能走多远。千年古城已迎来黄河时代,乘“携河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之东风,一座瑰丽多姿的现代化新城不久后将要伫立于黄河北岸,这是济阳人的济阳梦,也是济阳籍游子们的心愿!
        习总书记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济阳的新篇章终究要靠济阳人的奋斗去实现,这是所有济阳人的共同使命。正如济阳区委统战部领导所倡导的,在外济阳人,也都应积极参与到这一创造历史的洪流中,要做创造的参与者,而不是创造的旁观者!济阳这片土地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张稷若先生“挪村不挪县,围着济阳转”的谶语犹响彻耳畔,闻韶台处孔子沉浸于韶乐废寝忘食的身影似历历在目。今人终究胜先贤,今天遍布于各地的济阳籍游子,或为官,或为商,人才辈出,业绩不俗,家乡的大地抚育了他们,他们也必将反哺家乡、奉献家乡——毕竟,只有这里,才是永恒的家园。作者系济阳区曲堤镇霍家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