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明家风:小节中感悟周总理的大义
◎王宗勇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的“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总理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堪称为民务实清廉的党风楷模、治国的典范。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周总理不仅深明大义,而且深悉小节,也是治家的榜样,其家风如潺潺流水,清澈透明。他坚守正确纯洁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高尚的共产主义品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丰富和发展了家规的内容,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典范。这十条家规,就是周恩来用以律己治家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十条家规,成就了党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成就了周总理白璧无瑕、光辉伟岸的一生。
“于细微处见精神”,周总理深谙这个道理。他经常教导亲属晚辈说,单独从事隐蔽之事的行为,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对待细微之事的态度,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周总理最看不惯假公济私的行为,他要求家属自觉地克己奉公,他一再叮嘱身边人员:“我的任何亲属来京都不派车。”他淮安老家唯一的长者、他的八婶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两次进京去探望他,身边工作人员想派车接一下,他断然制止。无论情况多么特殊,他也决不允许亲属中的任何成员动用公车去办私事。
周恩来用自己的言行,自觉履行家庭道德规范到最后一刻。他在生命之火行将熄灭之际,嘱咐邓颖超说:“……希望亲属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不到北京来,这才是真正的悼念。如果一定要来北京,应该自己花路费,一分钱也不要政府开支……”此情此景,令听者无不动容。周总理要求亲属凡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自觉做好别人容易忽视而又难于做到的每一件小事。对不符合家规、不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任何一点儿苗头,都要坚决克服或加以制止。
2018年3月5日,在周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周总理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风家规。周总理的十条家规,不仅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是培养干部家风的极好教材。它像一面镜子,告诫所有党员干部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
人们常说,亲情是一道越不过去的坎。反观,有多少领导干部因为不注重家风家规,认为不拘泥于小节而丢失了大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众多落马的贪官中,大都是跟家人扯上关系,家族式腐败屡见不鲜。一些官员家属打着领导旗号大肆收受贿赂,承包工程;有的领导亲属吃饭讲排场,穿着讲高档;有的领导利用职务之便为家人朋友安排工作;有的领导家属外出游玩购物,最后都由公家买单……凡此种种,一步步走入泥潭。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吸取腐败案件的教训,严肃对待亲情,把好“亲情关”,更要从老一辈革命家崇高风范和先进典型中接受教育、汲取力量,任何时候都要公私分明、秉公用权、依法用权,用坚定的党性和高尚的人格影响和带动家人,树立良好的家风,为廉洁从政建造坚固的家庭“堡垒”。
最后,用广大人民祭奠周总理的诗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敬爱您
不仅爱您伟岸的身躯
也爱您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告慰您
不仅以“今日盛世,如您所愿”
也以一个更好的中国!
作者单位:城市更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