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09 更新时间:2019-08-21

一首蕴含政治潜台词的“和诗”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多首是同友人的“和诗”,均有极强的政治性和哲理性。《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作)就是这样一首代表作。
        我们来看全诗: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大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1号。
        这首诗是新中国建立前夕,1949年4月29日对柳亚子3月28日写的《七律·感事呈毛主席》的和诗。长期以来,人们对这首“和诗”的赏析,仅仅从诗人个人之间的友好情谊的赠答奉和这个角度去解,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其政治意义。
        柳亚子是同盟会的老会员、国民党左派的元老。他是清末著名的文学社团“南社”的领军人物,其诗词名贯一时,他也自比苏(东坡)、辛(弃疾)。大革命时期,他曾任孙中山的秘书长,国共合作时期,曾在广州同毛泽东共事。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柳亚子因公开反对蒋介石曾被“通缉”流亡日本。虽然他同毛泽东以后十多年没有见面,但他十分敬仰毛泽东。早在1930年前后,就多次写诗赞扬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湘南赤帜正纵横”“并世支那两列宁”“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时期,他积极拥护共产党的和平主张,当时他向毛泽东“赠诗”和“索诗”曾为一时的佳话。因柳亚子“索诗”毛泽东赠诗,柳亚子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公诸于世,在重庆文化界和政界引起一场“地震”,让人们更加了解共产党和毛泽东。
        1949年2月,在香港的柳亚子同其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应邀赴北平参加即将成立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建立新中国。3月18日到达北平。此时他的身份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3月25日晚,刚刚到达北平的毛泽东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柳亚子等人,柳亚子十分高兴,即席赋诗三首并录呈毛泽东,诗中热情地回顾同毛泽东二十多年的友谊、歌颂毛泽东、讴歌中国革命的胜利。
        可是时隔不久,在3月28日夜他又写了《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谖。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一诗,并呈毛泽东。诗中连用了六个典故,从诗中流露的情绪可知,他是自恃才学很高,而又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其实当时新政府还没有成立,都没有具体安排他们的工作,无非是有几次要车没有之华类的招待不周罢了)委婉地表达了事不随意的苦闷和退隐之意。
        毛泽东读诗后,很重视此事,他理解柳亚子这类人的心境,立即派人妥善地安排他的生活,让他在4月20日迁人颐和园居住。在百忙中毛泽东又于4月29日写成这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
        这首“和诗”的关键是后四句。这是一个老朋友对老朋友的真心规劝、开导和希望。同样,这背后代表的则是共产党人对民主人士的一种争取、团结的态度。诗的颈联,针对柳亚子诗中流露的情绪,说出一句极具哲理的话:“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句作为诗的“诗眼”,是针对柳亚子思想态度的婉转含蓄和善意的提醒劝导。
        诗中的最后两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是对柳亚子诗中的“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的直接回应,柳诗中是说自己想像东汉严子凌那样“退归林下”,而毛泽东沿用柳诗中的典故,柳亚子当时居住在颐和园,于是以“昆明湖”对应“子凌滩”,这真是妙手丹青,浑然天成,意在挽留柳亚子在北京参政、议政,共建新中国。诗中“观鱼”“池水浅”二词极为精妙,含蓄而多意:是“观鱼”不是打鱼或钓鱼,意即民主人士,是参政议政,而非是执政,因此是“池水浅”,含有极深的政治潜台词。当时正值忙于渡江作战和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关键时候,当时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齐聚北京。招待任务甚多甚重,工作有疏漏在所难免。柳亚子此时因何流露出“退隐”之念,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这种情绪,恐怕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个别现象”,很可能是有代表性的。
        毛泽东长期同民主人士交流、交友,深知他们的心理状态。柳亚子在民主人士中又是有影响的人物,做好他的工作,也就显得很重要,有利于团结绝大多数的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建立新中国。因此,毛泽东急于写“和诗”,就是通过“和诗”这种适合柳亚子身份的特殊方式,做其工作。“和诗”是写给柳亚子的,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写给其他的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  (摘自《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