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48 更新时间:2019-08-21

日共创始人秘密领导“日本八路”

        今年年初,日本老人小林宽澄在东京去世,引起了中国各大媒体的关注,因为他是参加过抗战的日本籍老八路中最后离世的。抗击日本侵略的八路军队伍中,有过上千名小林宽澄这样的日本籍战士,他们被中国老百姓称为“日本八路”。而在成为“日本八路”前,他们曾是“鬼子兵”。

第一批“日本八路”有三个人

        1939年1月2日,3个日本青年人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冈田义雄,宣誓参加八路军。他们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俘虏政策感召下,产生的第一批“日本八路”。
        杉本一夫,原名前田光繁,曾参加日本海军,后因病退出现役。1937年6月,前田光繁来到中国东北,在满洲铁路公司下属基建公司当职员。1938年,前田光繁被派到顺德附近一个采石场做临时监工,被八路军游击队俘虏。前田光繁在八路军队伍里住了下来,逐渐开始认识到:日军的暴行是非正义的,中国人进行反抗是天经地义的。他决定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并和另两名日本俘虏小林武夫、冈田义雄一起提出了参加八路军的申请。

野坂参三接受中共中央建议

        参加八路军后,前田光繁等日本同志的身份是敌工部干事,主要工作是管理和教育新来的日本俘虏。1939年11月,在八路军的支持下,前田光繁在山西省辽县麻田镇创办了在华日人的第一个反战组织——觉醒联盟。短短数月,太行、冀南、冀鲁豫、山东和太岳军区相继成立觉醒联盟支部。
        无独有偶,在陕北延安,同样是从战俘成长为八路军的日本青年森健(原名吉积清),也于1940年7月7日创建了解放区第一个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支部。之后,又有14个反战同盟支部在华北、华中地区建立。“反战同盟”与“觉醒联明”(于1942年8月合并,发展为“日本人民解放联盟”)遥相呼行应,成了抗战战场上瓦解日军兵力的一股活跃力量。反战组织发展如此迅速,除了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俘虏政策的感召,还离不开一个日本人,他就是那时在延安工作的日本共产党党员野坂参三——在华日本人反战斗争的实际领导者。
        野坂参三是日本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31年,野坂参三被派往莫斯科,任日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野坂参三随周恩来一行抵达延安,改名林哲。因为战争,他回国的愿望迟迟无法实现。这时,中共中央建议:为了同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希望他能留在延安帮助做些重要事情,包括:调查研究日本的军事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前线日本士兵的宣传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亲自抓日军俘虏的教育工作。野坂参三兴奋地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建议。

主动投降的日本俘虏逐年增加

        投入新工作的野坂参三的第一个大动作,是计划在延安建立一所学校,把前线俘虏的日本士兵送进学校进行民主教育。这一建议与中共中央的想法完全一致。考虑到野坂参三的身份还没有正式公开,中共中央决定以八路军总政治部的名义建立一所学校,任命野坂参三为校长,八路军敌工干部赵安博为副校长。就这样野坂参三成了秘密领导日本战俘反战斗争的国际友人“林哲校长”。
        1940年10月,一所史无前例的敌军战俘学校在延安创立,即延安日本工农学校——1941年5月正式开学,学员有20多人。在学校完成一年的学习后,大部分日本学员会被送返抗日前线,对日军开展宣传瓦解工作。经过延安的学习和历练,他们成了日本当局口中“最需要警戒的”“国外共产主义分子”。反战同盟的力量日益壮大,主动投降的日本俘虏数量也逐年增加。截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反战同盟明员多达1000余人。据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统计,每年俘虏的日本士兵中,自动投降的人在1940年仅有7%,1942年增至18%,1943年则达到48%。

“日本八路”回国后境遇不太好

        反战宣传是反战同盟盟员的主要工作,但并非他们为中国抗战所做的所有工作。这些日本同志还发挥特长,承担了不少技术工作。比如,曾是日本飞行教官的筒井重雄,1946年到东北老航校担任飞行教官,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空军飞行员。而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共有35名日本反战同盟盟员在对日作战中牺性。
        日本投降后,各地反战同盟的盟员们迎来了归国的日子。1972年,参加过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日本归国人员成立了新组织——椰子会。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横行,他们四处演讲、作报告,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真相。很多日本八路回国后都被跟踪过,,找工作也不容易,所以他们的境遇通常都不太好。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惦记中国“乡亲”的生活。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