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50 更新时间:2019-08-30

古槐之旅

——记参与“古村落、古街区、古树木等普查和保护利用工作”协商课题有感

        写在前面的话:2018年,济阳政协组织开展“古村落、古街区、古树木等普查和保护利用工作”,我有幸作为课题组的一员参与其中,见证了一段又一段动人的故事。
        从济阳出发,我们一路去曲堤,到了中心街口,司机师傅不知道往哪里拐,探出头去问道:老乡,咱这有颗老槐树,听说过吗?老人家热情的点头,并亲自带我们拐了几道弯送进了胡同,街坊四邻一点也不好奇我们的来意:你们是来看古槐的吧。一位大姐还笑着夸,他家的槐树太好了,你们快进去看看。
        古槐树在小院中央,郁郁葱葱的枝叶遮挡着太阳,阳光如繁星一般透过绿色洒在土地上,树干驼着但是粗大,仔细一看除了主干还有了壮实的分支。主人家一脸骄傲,你别看树心空了,可活得好着呢。他轻抚着树干,如数家珍,这是六十年前长出来的枝儿,你看多壮,这是十五年前长出来的,这是这两年冒出来的……
        我们一行人善意的笑着,您记得真清楚。
        他说,嗨!逢喜事儿大事儿就有新枝儿,我记得可明白了!
        古槐树像一个负重的老人,苍虬的树干盘绕在小院里,悬在红砖瓦的上空。它明是驼背的,村人却从不叫她驼背槐树,只称其为槐花树。背壳很宽阔,很厚实,而树心是空的,宽阔厚实的背可载七八个小孩子,肚里能穿过小孩的身躯。
        时光飞逝,古槐树印着和槐叶一样多的记忆。周围邻居告诉我们,这家老人很有福气,儿女孝顺。那些被古槐树背过的小孩子或已经成家立业,有的远走他乡,可无论到哪,却总是忘不了老家的古槐树。记忆从院子里琅琅的读书声传来,他们小时候在树下做过的功课听过的故事犹然在耳;记忆从树下的石桌上的饭香飘来,端着碗或坐或蹲,短豆角长豆角酸豆角看不到肉末也是回味无穷;记忆从槐花的甜蜜槐叶的清凉而来,没有零食的童年缺医少药的日子,因为槐树也仿佛有了色彩。
        好树孕育着好家风。有人问,古槐树为什么驼背?为什么空心?老人说,古槐树有近一千岁了,从植物的生长规律上说,枝干过粗,负重驼背,年老空心。但在我看来,古槐树驼背和空心,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古槐树年轻时腰杆挺直,枝繁叶茂,为家人遮蔽天日,老了驼背了,还意志顽强地活着,用它宽厚的身躯给予无私的爱。腰弯心空却仁慈宽厚,遮天蔽日但虚怀若谷。我们一行收获颇丰。
        早在活动之初,任道胜主席曾动情的讲过一番话,他说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我们这代人离开了,就真的不会有人知道了。他说,我们要照一张“全家福”。
        习总书记在《福州古厝》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题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核心内容是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展开的。
        全面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规划好、保护好“古村落、古街区、古树木”,实现守得住历史记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情乡愁。通过对济阳区乡村的文化遗产要素进行系统摸底、整理、研究,掌握村落的发展历史、遗产资源的保存状况,一方面为“乡村记忆”留下必要的历史见证,让更多乡村人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另一方面,结合不同村落的遗产资源,提出相应遗产要素保护、利用的针对性建议,更好发挥这些遗产要素的社会价值,为进一步开展的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夯实了基础,为相关政策、决议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之于地,善之于天,为之于人”,长期以来,我们把乡村看作各种问题的来源,给乡村贴上了落后的标签。重新认识乡村,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利用与农民的关系,处理好生产、生态与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我们调研的意义,也是我古槐之旅的感悟。(作者系十届区政协委员、济阳区公安分局张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