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33 更新时间:2019-09-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历史渊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救亡图存”思潮推动下,建立“新中国”成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们思考的主题。

从“中华联邦共和国”到
“苏维埃工农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处在军阀割据混战的乱世。为此,党的二大指出:“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真正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中华联邦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的历史起点。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不能准确判断、分析中国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这一构想在国民党右派分裂下很快夭折。
        1927年5月,中共五大宣言提出要“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及反叛的资产阶级的反革命联盟”,建立“新的自由的中国”。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反对军阀战争宣言》明确提出:“统一中国,造成新中国——工农兵劳动贫民代表会议(苏维埃)的中国。”这是“新中国”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囿于当时的情境,中共对“新中国”的构想还停留在移植苏联模式层面上,提出了“苏维埃共和国”口号。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表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民主共和国,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
        “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的第一次独立尝试,但由于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在来不及对中国国情作深入分析的背景下,不顾中国国情地移植模仿,其最终流产。

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到
“民主共和国”

        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该决议指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扩大了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但是,“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种称谓没有从根本上放弃“苏维埃”的主张,所以很快就被搁置。
        1936年8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中共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
        “民主共和国”的提出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民族抗战背景的形势,但是,“民主共和国”没有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民主目标:到底是新民主,还是旧民主?另外,“民主共和国”在20世纪30年代末,即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时候,受到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破坏。同时,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建政实践也推动着新的口号的提出。

从“民主共和国”到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在“民主共和国”受到多方挑战的背景下,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报告中指出“民主共和国”的国体:“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所要造成的民主共和国,一定要是一个工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其中占一定地位起一定作用的民主共和国。换言之,即是一个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反帝反封建分子的革命联盟的民主共和国。这种共和国的彻底完成,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才有可能。”这就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形成的“民主共和国”与一般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的区别。“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提出的基本建国方略。

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6年6月,蒋介石最终撕毁停战协定,挑起了内战。客观形势迫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不得不以战争为手段来解决“新中国”的问题。1947年7月,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号召“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新中国”。
        为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中共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在政协筹备会上进行了比较和选择,大多数代表倾向于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名称,最终提交了政协会议并获得通过。至此,中国共产党“新中国”话语体系经过不断演变和扬弃,最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以“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为目标得以确立。(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