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46 更新时间:2020-04-08

杜甫笔下的瘟疫

        杜甫出生后不久,母亲去世,父亲续娶卢氏。开元二年,三岁的杜甫,被寄养在位于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的姑母家中。姑母对他视为己出,疼爱有加。姑母的孩子年龄略大,是为表兄,与杜甫作伴,一家人其乐融融。可惜好景不长,时疫横行洛阳,杜甫与表兄双双染病。姑母寻方问药,心急如焚,后来有巫医指点,靠房柱东南侧睡觉就可能痊愈。姑母念及侄子可怜,便将原本睡在房柱东南侧的儿子与杜甫调换。时隔不久,杜甫奇迹般地奎愈,而姑母的亲生儿子却在瘟疫中不幸死去。长大成人后的杜甫,每念及此事,都情不能已。瘟疫、病痛,幼时的这些经历,让杜甫的一辈子刻骨铭心;慈爱、侧隐, 更为他的诗歌打上了一层厚厚的人文主义底色。
        杜甫生活的中唐时期,瘟疫十分频繁。仅从他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衡阳一带的瘟疫致使河湖污染:“衡岳江湖大,蒸池疫疠偏”;长江流域的瘟疫让他困于疟疾年复一年:“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江南瘟疫肆虐之下被流放的老友李白可还安好:“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南方大部的瘟疫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南方瘴疠地,罹此农事苦”……
        乾元二年初冬,杜甫流落同谷,生计惨淡。有《同谷七歌》组诗,尽写穷愁绝境:“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天寒地冻之时,可怜食不果腹;“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面对妻儿染病,茅屋四壁皆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兄弟离乱孔分散,姊妹骨内难亲;“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纵使彻夜难眠,徒自空留浩叹!
        其实,杜甫流落同谷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一个多三月。但就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里,他们仍然遭遇了瘟疫。儿子的病重,更让本就潦倒无靠的生活雪上加霜。寻求医无果之际,杜甫想起附近清冽的玉绳泉水,或可救命,果然汲水煮药给儿子喝了后,病马上就好了。杜甫迅速将事情告知附近村民,好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十里八乡,妇孺皆知。从那以后,很多人遇到家中小孩病重,都会跑来玉绳泉接水,为孩子煮药治病。这件事,在今天看来,杜甫儿子的瘟疫,应该就是饮用水被污染所致。一且换成干净的水来饮用,瘟疫自然就被阻断了。(摘自《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