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甘露润民心 攻坚拔寨“断穷根”
仁风镇脱贫攻坚工作“多点开花”成效显
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打通了脱贫致富的“脉络”;
一个个扶贫大棚喜结硕果,拓宽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渠道;
一座座村庄摘掉“贫困”标签,让贫困户脸上溢满了笑容……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事业,以精准脱贫统揽社会发展。近年来,仁风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严格按照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狠抓推进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因地制宜 重点抓好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发力,重在产业扶贫,要想落实抓好精准扶贫的各项工作,抓好产业扶贫是关键。近年来,仁风镇因地制宜,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动贫困村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仁风镇素来以西瓜产业闻名,在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各基层党支部、广大瓜农近20年的坚守下,仁风西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因为有种植基础,再加上良好的自然条件,仁风镇党委政府在不少贫困村发展起了西瓜种植,像省定贫困村张染村借助“仁风西瓜”这一品牌优势,修建了5座高温西瓜大棚,发展富硒西瓜种植,做大做强做实了西瓜产业。累计收益约25万元,项目分红约2.1万元。省定贫困村李八村,在济南军区善后办的帮扶下,2017年共建了李八村扶贫蔬菜大棚,富硒西瓜、富硒番茄、富硒甜瓜等扶贫农产品为村内群众带来每年80万元收益,2018经过分析论证,李八村又建设了2个高标准富硒西瓜大棚,寿命更长,收益更多。在不懈努力下,现在的李八村是我区的扶贫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目前,李八村共有10个扶贫大棚种西瓜,仅春天一季西瓜销售额可达35万元。
西瓜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催生了仁风镇瓜菜嫁接行业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有效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仁风镇积极立足于瓜菜嫁接行业独特的优势,经过长期调研,反复论证,大胆提出了“瓜菜嫁接 +扶贫”的模式,即安排仁风镇西瓜协会负责免费培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然后与辖区内各“嫁接工头”联系对接,再由“嫁接工头”联系育苗单位协调就业 ,从而为贫困户搭建了瓜菜嫁接技术培训和就业平台,促进增收,实现脱贫。为了保障贫困户能够顺利就业,仁风镇西瓜协会加强了与“嫁接工头”、育苗单位的联系,及时通过微信群共同分享招工信息,根据育苗单位的嫁接工种、人数的需求量,采取了一种类似于订单式的“专项培训+就业”的模式,为贫困户找到了岗位,大部分贫困户加入了瓜菜嫁接专业村的打工队伍,他们走南闯北,有的已跨出国门,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老挝、越南等国的一些育苗场去从事嫁接工作或做技术指导。
精准发力 照亮群众致富路
按照上级精准扶贫相关要求,仁风镇利用太阳能光伏项目投产见效快、扶贫精准度高、收益长期稳定的特点,统筹资金,先后建成光伏发电项目3批21个,累计发电390.5万KW,实现收益400万元,实现了20个贫困村光伏项目全覆盖。按照收益不低于30%的比例分红,帮扶贫困户190户427人。工作过程既要制度化、规范化,也要灵活接地气,对于选择困难的村集体将“飞地经济”的工作思维运用到光伏项目建设上来,解决村子因为土地紧张而导致项目落地难的问题,保证项目及时落地、及时施工,实现两村或多村的合作共赢。为了使太阳能光伏项目落到实处,发挥效益,惠及贫困户,仁风镇多次召开镇主要领导干部、各贫困村包村“第一书记”、各管区及村“两委”相关责任人参加的光伏项目建设专题会议。项目建成后,仁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项目的维护管理工作,多次召开第一书记以及村主要负责人扶贫例会对光伏项目运行工作进行调度,将光伏发电项目纳入村级资产管理的范畴,并设置专门的光伏管护人员定期对光伏面板进行除尘、除垢,对项目场地及时进行除草、排水,对周边遮挡物进行清理,确保光伏面板不被遮挡、项目不被损坏,确保光伏发电收益最大化。
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作为一种特殊帮扶手段,不仅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更帮助他们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今年以来,仁风镇新修订了《村级公益性岗位管理实施方案》,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原有公益岗人员开展全面摸排,摸清户中劳动力情况、就业去向,严把聘选流程、明确上岗条件、做好人员选用。在公益性岗位人员调整中,原则上选择既有劳动能力又热衷公益事业的村民,同时兼顾家庭收入不稳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并经本人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测评、村“两委”集中考核、公示无异议等程序,经报上级审议通过再公示无异议后,纳入本村公益性岗位人员队伍。
同时,今年仁风镇还对原有公益岗工资进行提档,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50元—300元上升到每人每月300元—500元,在加大对贫困人员补贴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起公益岗的积极性,提振队伍干事做功精气神。截至目前,仁风镇根据申请扶贫公益岗贫困户的自身特点和劳动能力,设置光伏管理岗、环卫岗、助残岗、治安巡逻岗等各类公益性岗位309名(均已培训上岗),做到因事设岗、因人定岗。
党建引领 激发动力“拔穷根”
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更是群众的“主心骨”,只有让“主心骨”强起来、战斗堡垒硬起来,才能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工作中,仁风镇不断强化贫困村支部建设,建立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深入探索强村、富民的新思路新办法,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增收,实现以党建引领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的目标。强化党员干部的引领意识、廉政意识、宗旨意识和干事热情,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各贫困村第一书记以抓组织党建为切入点,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和“作风建设年”“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暨“环境建设年”“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纪律教育活动等活动为契机,通过上党课、重温入党誓词、党员亮身份、开展扶贫结对帮扶、落实村干部坐班制度等方式,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作风建设,使其树立起担当、实干、奉献、进取的意识。同时在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中央八项规定,认真执行“六项纪律”。所有项目均严格按照仁风镇合同监管项目竞标、农村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执行,保证产业扶贫项目在阳光下运行。严格按照“四议”程序召开会议集体研究贫困户的纳入、核查处理、脱贫,扶贫项目的立项、建设、发包及收益分红等事项,确保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文化扶智 提升贫困户“精气神”
扶贫扶智文化先行。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文化扶贫能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斗志,鼓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为进一步丰富省定贫困村张染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仁风镇加大资金投入,在该村建设了文体大院及5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设置了老年活动室、农村书屋、乒乓球室、党员学习活动室等场所。为进一步提高该村群众的精神面貌,仁风镇党委政府积极搭建文化扶贫平台,助力张染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张染村以蹲鼓表演为主要特点的鼓子秧歌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仁风镇党委政府以恢复建立鼓子秧歌队伍为突破点,来推动“文化扶贫”“智力扶贫”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群众一事一议,镇党委政府广泛筹集资金,购置配齐了大鼓、小鼓、笙箫、唢呐、大伞、彩扇、服装等演出道具,在村内重新组建鼓子秧歌队伍。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进行串村巡回演出,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张染村第一书记的积极协调下,该村积极开展“一村一场戏”“电影下乡”、广场舞演出、村民阅读、科技培训、红色文化传承等活动,逐渐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村容村貌,群众追求文化、热爱艺术在张染村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村内的治安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村庄形象也得到大幅提升,为全镇的移风易俗、美丽乡村、村级治理等工作的开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张染村也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和“市级文明村”。
弘扬孝文化,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仁风镇以“孝善扶贫”为抓手,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与助力脱贫攻坚相结合,探索实施“子女交纳赡养费+区镇两级财政补贴”的养老基金模式,为贫困老年人老有所养、脱贫脱困探索出了路子,同时,激发了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截至目前,仁风镇共收缴孝善敬老基础赡养金160万余元,区财政配套补助资金24万余元,贫困户户均增收达到了3000元以上。(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