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07 更新时间:2020-08-12

冯玉祥在“九一八”事变前后

        “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疾呼“精诚团结,抗战救国”,眼看东三省沦陷,淞沪抗战妥协收场,在寻求救国之道的他愤然说:“我已看明南京决作不成一件好事,我应当走开。然走向哪里去呢?真是一腔热血无处可洒也。”

虚心接受共产党指导

        1930年中原大战,反蒋联合阵营失败,西北军几乎土崩瓦解,冯玉祥避居晋南汾阳峪道河,身边只剩下一个警卫团和西北军官学校部分教员、学生。他一面总结历次反蒋失败的经验教训,一面蓄积力量,等待东山再起。
        周围的人很快发现冯玉祥变了,以前是家长作风比较突出,现在是虚怀若谷,愿意接受意见。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冯玉祥取得了联系,派遣肖明、张吾唐前往峪道河开展工作。冯玉祥日记这样写道:“肖同志来谈发展党务,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到农工群众中去做工作,及如何作法,诚为有识之话。
        肖明接着又谈如何摸清敌方情况,分析对方动态;如何建立“党团”;如何组织复群众等诸多问题。冯玉祥在思想认识上触动很大,有一次同老部下孟完章说:“主义、理论、组织,为极要之事,因有此虽败亦胜;无此即胜亦败也。”
        为寻求救国之道,冯玉祥日以继夜地学习,认真攻读《资本论》等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开阔了他的视野,澄清了以往一些模糊认识,“努力革命事业,必须有正确的主张”;“共产党的主义光明正大”。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冯玉祥有了很大进步,他同意共产党在他所办的汾阳军校中发展组织,“他听说在上海的共产党中央缺乏通讯工具,又主动卖掉北京的一所房子,购了一部电台,交肖明同志转赠”。

呼吁精诚团结

        “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痛心疾首,日记满篇都是忧国忧民之情:“日人对我国正日事压迫,我因此心中焦急万分,吃、眠均难过。”
        对于蒋介石,冯玉祥没少痛骂,但又一再声明,“凡与我主张相同者,均是同志”,“不管过去个人的恩怨,我们现在是以就国家为前提,所以重在彼此的认识相同,办法一致”。冯玉祥提出“备战和鼓励军心”“恢复党的民主制”“保障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之自由”等十三项主张,尤其是其中的限购奢侈品、严征遗产税和公务员限薪、推广保险行业等,即便放在当下,观点也不陈旧。
        国难当头,国民党内部纷争不断,蒋介石被迫下野。1931年12月底,冯玉祥受邀到南京,到处呼吁“团结起来,消除隔阂,共同抗日,失地一定能收回,日本一定能打败”。他对行政院长孙科及李济深表示:“如国家有办法,大家真心救国,精诚团结,我愿继续干下去;不然,我决离开南京。
        然而,外交日急,财政日困,孙科政府莫展一筹,国民党内多数赞成蒋介石复出,与汪精卫合作,一起扭转大局。冯玉祥也是其中之一,表示“ 我们应当精诚团结,共赴国难。救亡是不分彼此、不分党派的,谁不团结,谁不抗战,谁即没有救亡的资格”。
        1932年1月26日,复出在即的蒋介石约冯谈话,“痛叙往事,各自深为惭愧”。不久,日军进攻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冯玉祥竭力声援:“真令人兴奋欲狂……政府应当尽量接济,并赶快派遣军队前往应战,以增强我方的战斗力,而予骄妄之敌以当头棒喝也”。其后,蒋介石调派中央军第87、88师等部驰援淞沪。
        “一二八”淞沪抗战,最终在英美等国调解下签订停战协定,蒋、汪选择有条件的妥协让步,冯玉祥十分不满,悄然离开南京,“隐居”山东泰安,他在日记中写道:“努力充实学问,看时局变化如何,再出耳!图报国耳!(摘自《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