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11 更新时间:2020-08-12

唐山地震后怎样防住了瘟疫

        7月12日6时38分,河北唐山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1976年7 月28日凌晨3点多,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24万多人丧生,16万余人重伤。都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1976年唐山却安然度过了灾后的传染病暴发期,传染病发病率比常年还低。当年在大地震后,唐山是如何成功避开瘟疫的?

形势告急
大量人员感染肠炎痢疾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灾区满目疮痍,房倒屋塌,道路损毁,污水横流,尸体被埋在废墟之下,或者被挖出后草草掩埋在路边、村边。正值盛夏,又赶上阴雨连绵,这样的环境极易造成瘟疫暴发。由于地震破坏了饮水设施,人们暂时只能喝被污染的池塘坑洼游泳池里的水。水中的大肠杆菌超标成百上千倍,再加上不卫生的食物,造成大量人员感染肠炎痢疾。在震后一周,此类疾病患病率在市区达到10%-20%,农村达到20%一30%。由于没有住处,很多人,包括伤病员都拥挤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中。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历史上几乎不变的规律。比如1556年陕西渭南大地震造成了十几万人死亡,但随后而至的饥饿瘟疫又夺去了70多万人的生命。1931年长江流域发生洪灾,造成30多万人丧命,随之而来的饥饿、霍乱痢疾、疟疾又使300多万人丧生。而此时的唐山也正面临大灾之后大疫的严重威胁。

全国支援
调集21个防疫队共1300人

        面对可能爆发大疫的威胁,河北省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成立防疫领导小组,领导各级防疫人员开展防疫工作。同时,中央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采取了紧急对策。据文件记载,当时从全国调集21个防疫队共1300人,调来喷药飞机4架。同时,31台军用防化消洒车、1900台机动喷雾器、5万多件小型喷雾器、400多吨防疫药品和100万份疫苗也从四面八方陆续运抵灾区。
        防疫人员陆续到位后,同人民群众紧密配合,对疫情开展了全方位的阻击。
        水源消毒。为保证饮水卫生,固定水源地都由军队、民兵看守,卫生防疫人员定时消毒。送水车由专人跟随及时消毒,并对每家的水桶、水缸进行消毒。
        杀灭蚊蝇。4架喷药飞机在空中进行药物喷酒,飞机作业达141架次,喷洒面积42万余亩。带有蒜味的马拉硫磷、敌敌畏,从空中飘落。地面上,东方红18型机动弥雾机防化喷洒车、群英式背负喷雾器和圆桶形压缩喷雾器起开动。夜晚,废墟上升起了一堆堆火,“六六六”的烟雾飘向各个角落……那些日子,据北京军区抗震救灾“前指”统计:唐山地区的蚊蝇密度比往年都低。
        整治环境。唐山市区出动了100万人次、4万多台次车辆,清运垃圾90多万吨。
        治疗接种。震后到灾区的医疗队、防疫队对所有的伤病员一律进行免费救治。同时给灾区人民接种伤寒疫苗380万人份、乙脑疫苗40万人份、流感疫苗400万人份等。

全面阻击
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常年

        特别值得提的是清理尸体。震后的灾区,由于污染、闷热、阴雨因素等,清尸工作紧迫而艰巨,此项工作主要由军队和民兵承担。
        灾后初期,所有的埋尸部队都处于无防护状态。士兵们冒着扑鼻的尸臭,赤身露臂挖掘尸体。1976年8月1日后,开始有防护用品运到。北京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向所属部队发出指示:“挖掘尸体要注意,因为是夏天,部队要轮流作业,要有防毒面具防毒手套,要组织好。”
        北京军区某师对埋尸的士兵做出几条规定。一是防止尸体腐臭的刺激。工作人员要佩戴防毒口罩。二是防止尸液的污染。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橡皮手套,穿高筒防护靴。三是对于尸体处理要做好喷、包、捆、运、埋。
        士兵们对每具尸体进刨挖、消毒、包裹、装袋、运送、深埋,并撒上石灰。由于气味难闻,许多人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晕倒。当时一共清理尸体十八九万具。
        1976年入冬后,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唐山进行了一次“遗体再清理”一将所有掩埋深度不够的遗体重新挖出,或火化,或深埋。
        这些重大措施使震后唐山不但没有发生大疫,而且流感、流脑比常年同期分别下降95%和71%,各种传染病比常年同期下降46.85%,死亡人数下降了78.32%。(摘自《共产党员》《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