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岳大队插队的日子
□ 陈瑞雯
1974年高中毕业后,我们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积极报名投入火热的社会实践。于当年12月5日,中共济南市委在济南八一礼堂隆重举行大会,欢送全市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会后,我们敲锣打鼓到市区游行,所到之处市民夹道欢送。
12月9日这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我们济南染织厂的16名职工子女,冒着风雪,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雄心壮志,带着简单的行装,告别了父母和亲朋好友,坐着敞篷大卡车越过黄河,穿过一村又一村,一路颠簸着来到了鲁北大平原上的济阳县仁风公社。我们的此行,是由济南染织厂干部李以修同志带队。公社领导为我们知青召开了欢迎大会。在会上,公社领导给大家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我们热血沸腾,信心满怀,一致立下誓言:“扎根农村甘当小学生,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革命的再教育,在广阔天地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在公社食堂吃完午饭后,后岳大队领导已经冒着凛冽的寒风和漫天飘雪,赶着马车来到公社迎接我们。
一进村,我们受到了大队领导和社员群众的热烈欢迎。晚上,大家济济一堂,他们又用最好的饭菜和花生招待了我们。大队领导给我们安排了住处,从学习、生活和劳动各个方面,都做了周密的安排,给以无微不致的关怀和照顾,使全体知青深受感动。我们心潮澎湃,决心不辜负大队领导的期望,并向他们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志愿和心声:
不恋泉城风光美,
愿做后岳新农民。
广阔天地是战场,
艰苦磨练促成长。
贫下中农是榜样,
汗水冲刷旧思想。
努力学习勇实践,
甘以青春做贡献!
回顾四十三年前那段难忘的历史经历,现在心情仍然无比激动和感慨。记得刚到后岳大队时,正值寒冷的冬天,我们知青都分在老百姓家里住,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不习惯。外面天气再冷,屋门都是敞开的,窗户是用纸糊的,关上门屋里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开着门。屋子里没有炉灶,只有家里来客人时,才点着烧炕的炉灶烧点热水喝。在屋里穿着棉袄也冷,晚上睡觉盖两床被子,还得弄上暖水袋。夜晚没有电灯,每天晚上只能点小煤油灯,看书、学习和写日记都要趴在煤油灯下。院子里没有茅房,只能在猪圈里大小便,老百姓家里养着猪,吓得几个女知青嗷嗷大叫。由于没有什么可玩的娱乐场所,每当夜晚想家的时候,刘琦去村头吹口琴,杨国良吹笛子,还有的去老百姓家里聊天、拉家常。知青们没有房子住,大家都住在老百姓家里,虽然老百姓对知青照顾得很好,但是比起城市生活来,大家还是觉得各方面很不方便。
为了解决知青生活的实际困难,济南市领导为下乡知青拨付资金,带队干部李以修同志与大队党支部领导协商,大队书记肖安芬和民兵连长陈元秀(分管知青工作的)及其他大队干部,尽快安排施工人员,以最短的时间,很快给知青盖起了砖瓦到顶的新房子。他们周密安排我们的生活起居和知青们所需要的东西,解决我们的实际困难。这样,大家都集中住在了一起,白天下地干活,晚上集中开会学习,一切都很方便了。
我们知青点共有17人,新加入的一名叫刘善凤,是从天津回乡的。大家轮流做饭,每天两个人,半月轮一次。由于人多,大家对饭菜的口味也不一样,我们的两位司务长孙泽民、刘琦精打细算,尽量调整适合大家口味的饭菜,大家还是非常满意的。有个别不愿吃的,只能互相迁就照顾。有一次蒸大包子,我们知青组的陈玉伟一根筷子串起五个大包子,两只手就举着十个,吃得特别香。金宗意不会洗衣服,我们让他去水井挑水,我和潘莹帮着洗。其他知青都分在各个生产队参加劳动,组长李连成、杨志华带领大家开会学习,在生产劳动各方面都为知青们树立了榜样。时间长了,大家也慢慢地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知青们每天都过得非常开心快乐。
我们从小在城市长大,对所有农活和生产技术一点不懂,但是我们也和社员一起,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劳动。知青和生产队社员一样记工分,早上1分、上午3分、下午3分,每天全勤共7分。社员群众手把手地教我们栽地瓜、种花生、割麦子,知青们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不熟就练。在广大社员群众的帮助指教下,我们逐步地学会了很多农业生产技术,锄地、打药、施肥、灭茬等等。在锄地时,由于土地板结太硬,根本锄不动,但也要拼命干,我们一队的孙泰然、刘琦、金宗意、杨志华、陈瑞雯,手上磨起了老茧和血泡。栽地瓜时,插上秧苗,要用肩膀挑水,一棵一棵地浇,一天种上千棵地瓜秧苗,累得腰酸腿疼。但大家仍以顽强的毅力,一天挑几十担水,特别是杨志华个子高,在家没有挑过水,两个肩膀压红了、压肿了,从不叫苦叫累。回到知青点,我劝杨志华:“你挑不动就少挑点。”但他第二天还是一直坚持挑。不向困难低头,锻炼了我们的坚强意志。在劳动中,我们不怕风吹日晒,勤学苦练。夏天冒着炎炎酷暑,在玉米地里拔草,手划破了;整个玉米地里一丝风也没有,热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冬天迎着刺骨的寒风,到东坡地里翻地、挖沟、修渠坝,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虽然天气寒冷,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我们第一生产队每天派人往地里送饭,在野外吃,其他生产队的知青也同样如此,和社员们一起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拼命干,谁也不甘心落后。社员们说:你们知青真是好样的。
我们在田间种玉米、小麦,都要用太平车(即独轮车)往地里推粪。这对于我们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从没干过这样的活,车子掌握不好平衡就会歪倒,推的粪撒落一地。可我们都是尽最大努力不让它歪倒,没用几天,我们就推得很好了。在种花生的时候,要蹲着,一粒粒地种,很长时间才能种一垄地,腿都蹲麻木了,干一会儿就得起来活动活动,然后再继续种。我们种的地瓜长势旺盛,瓜秧满地乱爬。这时节,我们又用木杆把瓜蔓挑起,一一理顺,让它一垄一垄地长,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尤其在三夏、三秋大忙季节,大家经常挑灯夜战。在当时那个年代,各个生产队里一样机械化的设备都没有,收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都是用太平车,一车车地往回推。
知青的日子有苦也有乐。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分了玉米、花生、地瓜煮着吃,各生产队夏天分了西瓜、甜瓜,大家都拿回来吃,真是开心。我们采摘着劳动的果实,真正尝到了丰收的喜悦。虽然晒黑了皮肤,压肿了肩膀,干活苦点累点,可学到了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他们那种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精神,是我们永远也学不完的,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培养了我们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并和广大社员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通过学习和劳动锻炼,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1975年7月29日先进知青评选中,经后岳大队党支部研究决定,共选出六名先进知青:李连成、孙泽民、刘琦、魏成、陈瑞雯、潘莹。1975年9月18日,李连成、孙泽民、魏成、陈瑞雯,参加了济阳县先进知青代表大会。会上,县委副书记致开幕词,然后红小兵代表为知青模范献词:
你们是穿云的海燕,
你们是大海的蛟龙。
看吧!大庆红旗将插遍工矿企业。
看吧!大寨红花将开遍祖国的原野。
我们虽不知道你们的名字,
你们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我们虽不知道你们的事迹,
你们是各条战线的英雄!
会上,我们知青队的李连成、孙泽民、魏成,分别作了大会发言。李连成发言的题目是:铺下身子干革命,扎根农村志不移。孙泽民发言的题目是:认真改造世界观,甘当人民勤务员。魏成发言的题目是:誓做工农好后代,扎根农村志不移。
会议结束后,我们全体代表共同合影留念。(照片中,后排中为孙泽民,右五为李连成,右六为魏成;中排左二为陈瑞雯)
同年11月9日,李连成、陈瑞雯又出席了德州地区青年、妇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农业学大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会上,我们受到了德州地委、行署的表彰和奖励。(合影中,最后排右一为李连成,三排右一为陈瑞雯)
知识青年下乡来,广阔天地展风采。一年来,在后岳大队的知青点上,大家都像一株株栽在地里的树苗,很少回家与亲人团聚,大部分都是家人来看望我们。这些艰苦的岁月,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故事,我们也越来越怀念那段知青生活的经历。那时,我们刚从学校毕业,年龄都不到20岁,潘莹最小才16岁,也是我们全组的小妹妹。现在大家都60多岁了,潘莹明年也60岁了,有的儿孙满堂,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间,至今已过去整整四十三个春秋。那段青春的经历让我们永远难以忘怀,它是我们后岳知青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后来,很多知青留在了济阳继续工作。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给了济阳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