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69 更新时间:2020-09-02

曲堤“刘家羊肉”新传

□海滨 翔鹰


        曲堤街道“刘家羊肉”是门老手艺,传到刘玉珍这一辈已是第四代了。最早刘玉珍的老爷爷有两手绝活,“煮羊肉”和“炸大虾”,是当时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小吃。这门手艺,她老爷爷是怎么学来的,已不得而知。她只是听说,当时还没有赶跑日本鬼子,老爷爷煮的羊肉有时被鬼子抢去吃了,吃完了他们还竖起大拇指,叽哩哇啦地喊“吆西”。
        后来,刘玉珍的大爷爷传承了炸大虾的手艺,而她的爷爷则学了煮羊肉的手艺。刘玉珍的大爷爷和爷爷兄弟俩就靠着这两门手艺做生意维持生活。那时白桥区有个“高团”,是当时的地方管理组织,规定凡赶集做生意者每次都得开证明。刘玉珍的两个爷爷,早起五更,挑着担子来到白桥按“戳子”,然后再急急忙忙往集上赶。
        刘玉珍的父亲叫刘丕森,他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煮羊肉,熟练地掌握了全部手艺。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不允许个人干买卖,但形势稍缓和下来的时候,刘丕森也偷偷地煮点羊肉,再偷偷地卖了以补贴家用,但一家人常常是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害怕让人知道了被“割尾巴”。
        “这集买、那集卖,一天赚上四五块,哪有心思学大寨?”“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公社要求全体社员鼓足干劲、你追我赶学大寨赶大寨。于是限制个人干买卖,并把本公社各地方的集市都集中到了同一天,这样人们就不能赶了这集赶那集了,买卖也被卡死了。这段时间,刘丕森被安排到公社食品站上宰羊。在给集体干活时,瞅机会他也跟公社、大队里疏通疏通关系,自己买上一只羊顺便煮了,再骑着车子到济阳城卖掉,能赚个仨核桃俩枣的。刘家羊肉这门手艺在刘丕森手里断断续续地干着,但总算没有荒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声春雷滋润祖国大地,各行各业像雨后春笋复苏而蓬勃。土地分到了户,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耕种,有手艺的人也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做生意了。从1981年开始,刘丕森施展家传的老手艺,专心经营起了刘家羊肉。
        都说“祖传的手艺传男不传女”,可“刘家羊肉”就打破了这一常规。刘丕森有六个子女,刘玉珍是老大,丈夫安华臣是邻村安家村人。安华臣自结婚后便在刘家跟随岳父煮羊肉。几年后,刘丕森感觉年事已高,其子还小,也正在上学读书,便将刘家羊肉的祖传秘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安华臣夫妇。1990年刘丕森去世后,安华臣夫妇继承了老人的羊肉店,一直在刘家村生产经营。到了2000年,安华臣在安家村东头路南盖起了五间楼房,并建起包括加工室、冷冻室、营业室、仓库等在内的羊肉加工基地,夫妇俩才从刘家搬回安家。从刘丕森到安华臣,刘家羊肉一直在刘家村经营了几十年,早已名声在外,所以安华臣把羊肉店搬迁至安家经营后,却仍然沿用“刘家羊肉店”的招牌,并很快得到了有关部门及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安华臣夫妇经刘丕森多年亲传亲授,从买羊到宰杀、再到加工,已熟练地掌握了这门绝活。刘家羊肉的取材,均用家庭散养的山羊。因为散养的山羊主要是肯食青草,不喂饲料及添加剂,肉内不含激素等有害物质,属纯天然绿色食品。所以刘家羊肉的肉质鲜美、味道纯正,极富营养。曾经有段时间当地山羊缺货源,他们便从外地进了内蒙羊,尽管用同样的方法来煮,但煮出来仍有一股青草芽子味,闻着一点香味也没有。赶集的时候,好多人买了都说“你这是羊肉吗?根本没点羊肉味”。“人家给提意见其实是好事,能帮助自己改进。”刘玉珍诚恳地告诉笔者,“后来就不敢再用内蒙羊了。”
        实践出真知。刘玉珍夫妇还发现,重量在30斤以下的本地羊,煮出来的味道最好。
        安华臣所煮的羊肉之所以出名,除采用纯山羊外,最为关键的是煮肉时所用的佐料。这才是独门绝活。几十种天然中草药,按比例适当搭配,再按所煮肉品的多少确定佐料用量,煮出的羊肉不膻不腻,味香可口,一闻便食欲大增,倍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他们是个体经营,又加上当地山羊都是家庭散养,存栏数量有限,肉源相当匮乏,到现在没有形成规模。他们“一个集空(五天)只煮一次”,平常去买,往往买不到。有限的羊肉,除供应济阳、曲堤等地各大饭店、酒楼、宾馆外,还常常接到外地的订单,真正带到集市上零售的则是少之又少了。所以安华臣的羊肉虽然价格不菲,但一到集市,一会儿便销售一空。
        “羊宰杀之后,羊肉不能见生水,一见生水,煮出来的羊肉就不是原来那个味了。因此新宰出来的羊肉必须直接往药锅里放。”在笔者的一再追问下,刘玉珍大姐微笑着透露了一点点“秘笈”。
        “现在济阳已成济南市区了,有没有考虑到市中心或者更大的城市去设点开店,去扩大经营?”
        “有时琢磨这个问题,还没想好,以后慢慢干着看吧。其实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搁在生意上也一样。”
        言谈话语间,安华臣夫妇的表情里,始终流露着对家乡济阳的一片深情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