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86 更新时间:2020-09-09

举人王:“王家才子卢家将”

□ 何志书

卢永祥

卢永祥书法

卢永祥旧居(修复前)

卢永祥旧居(修复后)

        在济阳城区以西、回河街道南部,有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举人王村。别看村子不大,只有王、卢两家,它却是济阳区远近闻名的名宦之乡。
        村中王家是文脉兴旺,才人辈出,最有名的是王良相一门出了六个大才子;而卢家,则是武运长久,武官继出,最有名的是卢永祥一家出了三个大将军。人们把这一现象赞誉为“王家才子卢家将”。
 

书香门第:王家“一门六才子”


        王家一门六才子的故事得从王良相开始说起。王良相生活在明末清初(1572年—1643年),字笃贞,别号珵白。祖籍山东莱阳。从其七世祖王善成始迁居今济南市济阳区回河街道举人王村。
        据村中老人传言,王良相小的时候非常聪明。8岁入学读书,不管是经传子史,都能过目不忘;写诗作文,才思敏捷,往往一挥而就。18岁的时候入县学读书,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因学习优秀而经常得奖励。明朝万历年间乡试中举。后来又几次进京应考。经考试,被朝廷任命为天津静海县县令。
        王良相在静海县当了两年县令,使静海县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受到了当时的巡按大人左光斗的高度褒奖,称其“露湛千门,欢腾万户”。因王良相政声人名俱佳,得到上级交相推荐,贤冠一时。不久,便被调到较为繁华富庶的东光任县令。静海百姓因崇拜他,而为之立碑建祠,以作纪念。王良相到东光后,如同治理静海那样,尽心竭力,公正执法,理政为民,兴利除弊,不几年就把东光治理得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深得百姓好评。因其政绩突出,朝廷欲调其任西安郡丞。当地百姓得知后,奔走相告,并多次上奏朝廷恳请留任。朝廷遂改任其为河间司马,接着又晋升其到中央审判机关大理寺任职(左评事)。大理寺卿非常信任和器重王良相,许多大案、要案都交给他审理。面对繁多复杂的案件,王良相执法如山,秉公审理,避免了冤假错案的发生。接着,又被提拔重用为大理寺副职,享受正职待遇(加卿衔)。由于王良相品行高洁,政绩突出,还得到了皇上的褒奖。皇帝钦拟制诰,褒奖王良相“英姿敏练”,授予他“文林郎”称号。
        王良相的第三子叫王言从。王言从,字俞之,恩贡生,官至莱州府教授。王言从为人心胸坦荡,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认命自适。故又号安寓居士。读书尤其喜好庄子、列传、陶渊明等,一切为人处世如同他们一样。喜欢吟诗作词,兴致所至,一往情深。后弃官回家,以饮酒作诗兴文终其一生。
        王言从作诗触物言情,滔滔不绝,不尽不止。他非常喜爱吴越的青山绿水,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到当地租住、往返达三年之久。其诗作主要有《学吟草》《游草》《变草》《漯阳草》《掖水草》等。后由著名经学家张稷若、莱阳赵海客等,选录其中56篇优秀作品辑订为《安寓诗》,王言从之诗作方得以流传于世。
        王良相的第四个儿子叫王视远,字明之,廪生出身。王视远聪明睿智,才思敏捷,崇尚实学,尤其善于写诗作赋。与其兄长王言从之才学不相上下,逝世时年三十九岁。才高命薄,时人无不惋惜。
        王良相的曾孙王乔年也是一位大才子。
        王乔年,字豫章。因为他向来不喜欢交际应酬,所以又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拙庵。童年的时候,王乔年就被选为县学的生员。按明清的科举制度,通过院试的童生才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王乔年熟读《大学·诚意》等经典篇章,能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并经常用以警醒自己。当时的县令和督学都非常称赞他笃志励学的精神。后来,因为王乔年文才出众,而被当时济阳的读书人称为“文坛领袖”。再后来,王乔年被选入国子监读书。几年后被选任夏津县训导,他以年老为由而辞任。
        王乔年以终生研读经书典籍为悦,至老不倦。教育子侄及晚辈很有方法,经常说:“逆耳之言即良师。”他育人无论贤愚,因材施教,悉心培养其成才,后来很多科考中第者,都是他的门生。
        王良相的第六世孙叫王介禧。王介禧,字绥甫,号澹亭。才貌出众,举止有度,性情专一,喜好读书,尤其善于写文章。当兴酣落笔,才思泉涌,洋洋千言,即时呵成。四面八方的文人学士,几乎天天有人载酒携礼登门求教。
        清乾隆庚午(1750)年,王介禧被选入国子监(国立大学)读书,壬申(1752)年考中举人,甲戌(1754)年又考中进士。
        王介禧一生著作很多,可惜多已散失,存世者可窥一斑而略知其全豹。
        王良相的七世孙叫王应轸,是王介禧的第四子。王应轸从小就聪颖过人,无愧于出身名门世家。少年时,因学习成绩优异而经常受到奖励。于乾隆丙午(1786)年考中举人,后被选任泰安县教谕。
        王应轸平生广交朋友,忠诚友谊,时常济人危难。其慷慨仗义之气,很受乡邻及朋友的敬重。又终日为奖励、劝勉后进而乐此不疲。以经学典籍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受到奖勉和被选拔到更高级的学校学习。
王应轸一生致力于深入研读经学典籍,其志老而弥笃。时人评论其无论是性情、学问,都可称得上是非常突出,承前启后,当之无愧。
 

武将之家:卢氏“一家三将军”


        在小小的举人王村,还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武将之家”,这就是卢永祥一家。
        卢永祥,原名卢振河,字子嘉。卢永祥幼家境贫寒,只读过三年私塾。1890年出外投军,两年后即由士兵升为哨长。1895年被派往山海关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被袁世凯聘为新军军官,在天津小站练兵,与段祺瑞、王士珍等成为密友,后来一同成了皖系军阀的骨干。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卢永祥任清军第三镇第五协协统,驻防天津。袁世凯窃居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委任卢永祥为第十师师长,后遣为淞沪护军使,并于1920年由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任命为浙江省军务督办。1924年,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军阀齐夑元、孙传芳联合攻击卢永祥,卢众叛亲离,惨遭失败,被迫下台,假道日本赴奉天投奔张作霖。不久,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溃败,曹锟被困,北洋政府大权落入段祺瑞、张作霖之手。张作霖大军南下,打败齐夑元,占领苏皖,卢永祥遂任苏皖宣抚使。12月间,孙传芳反攻苏皖,驱走奉军,卢乃在风雨飘摇中辞职,隐居天津,1933年病死,时年67岁。卢永祥在外40余年,极少回家,但乡土观念颇重,曾出资在县内修建水坝、学校、民刑看守所及印刷民国《济阳县志》等。
        卢永祥有个堂弟,名叫卢振源,字左之。卢振源职位不高,只当过北洋政府陆军第十师三十八团三营副营长。说他是将军不是因为他的官职,是因为他的名声。
        卢振源性情直爽,豪侠仗义,追随卢永祥转战南北,颇著勤劳。他为人谦逊,严以律己,从不居功自傲,军中有人把他比作东汉名将——“大树将军”冯异,从此他便有了“大树将军”的美称。他这个“将军”别有深意,是带引号的将军。
后来,卢振源在江浙战事中指挥部队英勇杀敌,不幸阵亡。了解他的人都感到非常惋惜。
        卢永祥的长子卢耀也是一名将军。卢耀,原名耀东,字筱嘉,陆军中将。历任考察欧美财政专使,安徽省政府委员,山东盐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