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68 更新时间:2020-09-23

回河的清真寺

□ 何志书

        据传说,回河街道马营、申庄清真寺建成至今已600余年时间。该寺现有西大殿、北屋12间、南屋7间、影壁墙、大门等。整个寺院占地约为1.7公顷。
        该寺的西大殿建筑面积约为500平方米,座西朝东,殿内穹隆屋顶,宽敞明亮,门北侧墙上镶有光绪年间石碑一块,是记述马恩本等人捐地捐钱的功德碑。门南侧石碑刻立于光绪34年,主要记述了马营村家谱。殿外墙壁用青砖砌成,屋顶飞檐灰瓦,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两村村民每日五个时辰的礼拜都在大殿内进行。北屋为前出厦建筑,中间三间为教长(阿訇)等办公及接待客人的地方。室内张贴有教务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的名单,有“爱国爱教”等各项宗教活动规则。西边5间为沐浴所用,东边4间为教长所用(侍奉阿訇、教长所用)。7间南屋为廊檐式建筑,是专为教民学习阿拉伯文和礼拜用语的地方。6根柏木廊柱及廊檐下镶嵌的木雕花棂,据说是初建时就有的。北屋、南屋的屋顶用灰色瓿瓦铺就,山墙用翘檐装饰。寺内影壁墙背面镶有记载民国13年重修本寺有关情况的石碑,上刻有“道冠古今”四个大字,为马玉泰所题,上面记述了马玉泰带领众掌教、阿訇、父老乡亲等资助修建清真寺一事。
        该寺的大门为翘檐式建筑,门楣正中镶嵌的“清真寺”匾额,为清朝光绪丁未年间监察御史李春溥亲笔所题。“清真寺”三个大字端庄古朴、遒劲大方。         
        关于本匾的来历,在民间还流传有一个故事:相传李春溥为今回河镇店子街人,家庭出身较为贫寒。当年进京赶考,到京时已身无分文,流落街头。一伊斯兰教民见其虽蓬头垢面、衣冠不整,但看其相貌不凡,眉宇间透着一股灵气,遂领其到一清真饭馆吃饭。饭馆主人是今马营村马安龙之祖辈,见这一书生甚是可怜,不仅饭钱分文不要,而且为其沐浴更衣,并千方百计为其取来了进考场必需的入场签。李春溥一考得中,后为报答店主人的恩情,遂亲笔题写了“清真寺”三个大字。
        该寺最初为马营、申庄两村村民自行筹资所建,中间曾经过3次维修。有记载的,第一次是民国十三年;第二次是1974年维修。“文革”期间,该寺遭到严重破坏,2001年由村民自行出资重新进行维修建设,成为现在的形制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