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50 更新时间:2020-09-25

闻韶台背后的故事

        闻韶台,相传是孔圣人孔子听韶乐之处,它曾是济阳历史中最著名的古代文化景观,老济阳八景之首。《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这句俗语的典故正是由此而来。在济阳,“闻韶”二字高频率出现,像闻韶中学、闻韶社区,以闻韶命名的学校、企业、机关、门头比比皆是,济阳也被称作“闻韶圣地”。那么,“孔子闻韶”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韶乐”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闻韶台又经历了怎样的荣枯兴衰呢?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17年,那一年孔子35岁。当年9月,孔子所在的鲁国发生了一场内乱,国君鲁昭公被迫逃亡齐国,孔子也受到冲击。
        孔子与鲁昭公私交很好。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就赐鲤鱼以示祝贺,为此孔子给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另一方面,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信仰,对犯上作乱的行为很是反对,为了表示对此事件的不满,也是为了躲避动乱,孔子也投奔了齐国。孔子去齐国,是带着部分弟子边走边讲学而行的。相传当他来到济水下游,也就是现在济阳境内曲堤街道时,听到了韶乐,一时间激动不已,如痴如醉,留下一段“三月不知肉味”的佳话。
        据济阳博物馆馆长王邕介绍,韶乐,传说是上古时期舜帝研制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而是集音乐、舞蹈、歌唱为一体的大型表演形式。它主要是反映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而孔子所处的年代,恰恰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维护周礼,所以孔子一听到韶乐喜出望外,正好和自己的政治追求是一样的。
        为了纪念“孔子闻韶”这一圣事,后人便建起了闻韶台。这里是济阳区曲堤街道东街村,当地人都知道,在这条街路北这一片,就是当年闻韶台所在地。
        据地方志文献记载,闻韶台始建于汉唐时期,从宋金时期到鸦片战争时期900多年间,有过9次较大规模修葺,形成规模。
王邕介绍说,当时据记载的闻韶台,台底的面积是两千七八百平方米,台子顶上的面积是九百多平方米,大概是一亩半地吧。台顶上主要建有大成殿、文昌阁、魁星楼等三个主要建筑。全国有闻韶台的地方是非常多的,但是我们济阳的闻韶台是比较正宗的。原因有二:
        其一,从我们县志上看,流传有序、记载得非常准确,从金代开始一直到清代,历代官员一直在不断地修缮。每一次修缮,某某人修缮,出多少钱修缮,修缮的规模是怎么样的,都记得非常清楚。我们的县志,包括古代的县志,是非常严肃的。
其二,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北洋上将卢永祥(济阳人)修《济阳县志》的时候,专门拍了一张闻韶台的照片,非常清晰。
到了1937年日寇侵华的时候,还专门给我们留下了一张日寇侦察兵站在闻韶台上侦察济阳县城的照片,是高清图片,非常清晰地给我们展示了闻韶台的模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期间,闻韶台在“破四旧”运动中也未能幸免,才真正从曲堤消失,所以现在我们还有很多健在的人是见过闻韶台的。
        在曲堤街道刘台村西大约150米的地方,是刘台遗址,这是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台遗址也叫逄公墓,逄公是姜太公姜子牙的侄子。
        相传孔子之所以会途径曲堤闻韶,就是为了到这里来拜谒逄公墓。
        王馆长介绍,孔子为什么能在济阳这个地方听到韶乐呢?因为当时济阳这个地方是古逄国的封地。古逄国政治地位比较高,再加上古逄国和周王室有比较近的姻亲关系,所以周王室是有可能允许逄国演奏这场大型的综合表演。
        现在新建的济阳博物馆,向世人展出了刘台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包括铜、陶、玉、石、骨和蚌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的青铜器,明确标识了墓主人尊贵的地位和身份。
        1979年到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和我们济阳博物馆联合对刘台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其中光青铜器有33件,带铭文的就有14件。大多数14件当中,都带有一个“夆”字。王邕馆长介绍,那个“夆”,就是我们今天投降的“降”字,去掉搭耳旁、又加了个“走之”旁的汉字“逄”。我们今天仍然有姓逄的。
        其中还有一件青铜器,明确地写明了一位女士的名字,叫龏(long)姒(si)。这个龏姒,历史记载是周成王的孙女。结合这个“夆”字和龏姒的名字,我们考古学者推测,这个墓地应该是西周初年逄国的墓地。
        因为历史记载,这个逄国的国君娶了周成王的孙女龏姒。青铜器上明确出现了龏姒这个名字,就说明了这么一个问题。
        千百年来,孔子前往逄公墓、在曲堤闻韶的故事,一直在济阳当地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如今,闻韶台已在历史动荡中消失不在,但对于闻韶台的风貌及其相关的记忆,仍在当地群众中口耳相传。
        据曲堤街的老人们讲,想当年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当地老百姓去闻韶台上游玩,到台上以后看到雄伟的黄河。“韶台远眺”这个济阳古八景之一,就是这样由来的。有些当地的学生,要考学的时候也到闻韶台上去祭祀孔子,这也是我们当地的一个风俗。
        在曲堤街道北街村,有一座济水韶音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复建了这么一座闻韶书院。相传闻韶台下原本就有一座闻韶书院。元末明初之时,曲堤闻韶台下已有讲学之风,到了清康熙时期重修闻韶台,书院规模和设施进一步扩大和完善,逐步发展成为官方书院被正式认可。
        据济水韶音博物馆馆长郭怀福介绍,“我身后的这块福字碑,是闻韶台遗留下来的唯一一块福字碑”。郭怀福说,“闻韶书院是我们济阳历史上的第一座学府,曾出过许多文人志士、秀才举人。到了明末清初,经学大师张尔岐,也曾在我们这个学院讲过学”。
        据史料记载:张尔岐,字稷若,济阳人,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他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晚年精研《仪礼》《周礼》《礼记》三礼,深受著名学者顾炎武的推崇,称他为: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张尔岐的传说,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邕馆长表示,济阳还有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和闻韶书院相关,就是艾元徵。艾元徵早年时候跟随张尔岐先生在闻韶书院读书,后来在顺治二年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做过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两朝帝师,最后做到刑部尚书,是清朝至今接近270年以来,济南籍唯一的一个尚书,也就是我们济南人做到的清朝最高官员。
        闻韶台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的是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激励的是“三月不知肉味”孜孜以求的好学精神。我们相信,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闻韶文化和闻韶精神也势必会生机蓬勃,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