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61 更新时间:2020-09-29

读史有记

◎杜秀香

        百年光阴,逆旅一生。我们会追逐八千里路云和月,然后懂得月有阴晴圆缺;会追求三十功名尘与土,然后懂得荣辱沉浮不过黄粱一梦。学会放下,方得自在。

佳人绝代

        人类发展史在历经最初最原始的母系社会后进入父系社会,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任凭王朝兴衰改变,任凭战争风云四起,任凭社会制度变革,任凭四季流转轮回,男人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从未动摇,稳坐父系社会第一把交椅。
        翻开史书,历览前贤国与家,历数前人失与得,不禁慨然而叹:煌煌一部中国二十四史,主角竟只有一个,那就是男人。女人在历史上扮演的大多都是红颜祸水,祸国殃民等等不讨喜只讨骂的反面角色。孔子一句:“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更是推波助澜,成为古今女人们的原罪。
        史书上有一类女人堪称“背锅侠”。亡国的黑锅一背就是几千年。妺喜亡夏,妲己亡商,褒姒亡周,骊姬乱晋,夏姬不止亡陈还接连克死三夫一君一子,高票获得春秋战国“最佳祸水”称号。后来西施作为史上第一个女间谍不负众望,成功亡吴。汉朝赵飞燕,唐朝杨玉环,个个媚君惑主。明末陈圆圆惹得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亡了大明江山。众多的史书、传说将她们结结实实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常常被历朝历代的大儒们鄙夷一句:妖女。
        史上还有一类女人,堪称“女强人”。她们气场全开,霸气侧漏,手掌大权,睥睨天下,一众男儿莫不匍匐脚下。秦国芈月算一个,汉朝吕后算一个,唐朝的武则天更是逆天改命,临朝称帝,以中国史上唯一女皇的身份被大写特写,写得不是治国理政的千秋伟业,而是与男宠们不得不说的故事。宋朝程朱理学居功甚伟,把一众小女子们用礼教紧紧束缚,不得翻身,虽偶有女人入史毕竟没泛起巨浪。清初的孝庄太后算是政治女强人,清末的慈禧太后更是权欲熏天,垂帘听政,统治中国半个世纪之久。这些女人们要么自己影响历史,要么通过男人影响历史,但无论功绩如何,通常也会被历史定义为女人乱政,败家亡国。
        当然还有一类女人被史学家们稍稍青睐,那便是为数不多的才女们。卓文君《白头吟》里一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成为两千年后甄嬛娘娘的爱情宣言。班昭的《女戒》被后世的女子们奉为德行必修课的圣经,她的姑奶奶班婕妤一首《团扇歌》流传至今,引起多少失意女子共鸣。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心随琴转,意从曲出,唱出了她一生的悲苦遭遇,也唱出了与幼子生生别离的悲伤。十八拍,拍拍皆哀怨,句句断人肠,不仅使胡人闻之落泪沾边草,汉使听之亦是断肠对归客,薄命如斯,高才如斯,令人慨然叹息。作为魏晋风云人物谢安侄女的谢道韫虽没有作品流传于世,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却被无数人赞了又赞。大唐诗人群星璀璨,灿若星河,却鲜有女诗人问世,区区一个薛涛、鱼玄机难登大雅之堂。两宋的李清照横空出世,开创婉约词派,得以与辛弃疾比肩,成为一代词宗;其后的朱淑真虽也是一代才女,终究略逊一筹。近代史上,民国也是一个才人辈出,大师聚集的时代,才情与佳作兼具,传奇与逸事并行的张爱玲、林徽因皆留有才名。这些得以青史留名的才女们以其敏捷的才思,出众的才华如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照亮了属于自己的那个时代。
        还有一类女人,她们在史书上留下的名姓语焉不详,也不曾有事迹流传于世,她们本该如恒河沙数的女人们般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历史的一片云彩。但她们却恰逢于那个时代,在某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历史瞬间,走进历史,改变历史。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兵围邯郸。平原君赵胜修书求救自己的小舅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上书,魏王却震慑于秦国的威胁不同意出兵救赵。不得已信陵君恳请魏王宠爱的如姬盗取兵符,因信陵君之前对如姬有替父报仇之恩,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女子于是登上历史舞台,与信陵君一起上演了一出历史大戏——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使得赵国在战国的历史舞台上多待了三十多年。
        齐国孟尝君田文被困秦国不得脱身,一筹莫展之际,其门客献计使人求助于秦昭王的宠妃幸姬,幸姬心心念念价值千金的白狐裘,可白狐裘只有一件且送给了秦王。无奈之下,门客身披狗皮盗得白狐裘。得到白狐裘的幸姬一阵枕头风吹过,孟尝君得以被释。他仓惶逃亡至函谷关又上演了一出鸡鸣大戏方狼狈逃回齐国。由此,历史上有了著名的鸡鸣狗盗之语,也有了孟尝君归齐任相后短暂的安稳。
        秦国丞相张仪利用连横之术不止破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也使得楚怀王失信,失地,失利又失颜面。楚怀王以城易张仪入楚,恨不能杀之而后快。张仪胸有成竹,从容入楚,利用楚国大夫靳尚重金贿赂怀王宠妃郑袖。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郑袖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演下来,楚怀王乖乖地放张仪平安归秦,也才有了后来秦国的消灭六国,一统天下。
        汉初,汉高祖刘邦雄心勃勃出兵攻击匈奴,却被围白登山七天七夜不得出。兵尽粮绝,士气低迷,眼看已是穷途末路。幸亏陈平出奇谋,使人偷偷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几番枕头风吹下来,单于心有所动,暗暗放水,刘邦才终于突围而出,绝处逢生,随后的大汉帝国也才有了四百年的昌隆国运。
        纵使历史多是帝王将相史,这些朝代各异,命运各异,经历各异,处境各异的女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历史的洪流中,为历史书写了多姿多彩的一笔。试想,如果没有她们,历史该是何等的寂寞与单调。

公子无双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翩翩浊世佳公子,富贵功名总等闲”、“茂才当时选,公子生人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贤人雅士都毫不吝啬把最美的词汇和诗句用以形容那些被称为“公子”的谦谦君子,翩翩少年。多少古装剧里,被莺歌燕舞们一口一个“公子”称呼的美少年也多是一袭长衫,星眸朗目,玉树临风。不得不说词亦如人,有的生来便遭人白眼,让人唾弃,唯恐避之不及,努力划清界限,比如猥琐,比如卑鄙;有的则清尘脱俗,自带光芒,例如纳兰,例如容若,而“公子”一词更是生来便带着目下无尘的贵气。
        据载,“公子”一词始见于《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想来,彼时的女人也是可以登堂入室的。后来,此称谓随王谢堂前燕飞入豪门世家,其子弟亦可称为“公子”。中国向来有排排坐的喜好,什么四大美女,四大才子,四大名著,四大天王等等,当然,也少不了风姿无双的四大公子。这个名号除了我们熟知的民国四公子,明末四公子,最闻名遐迩的当然还是“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他们身为贵族,位居卿相,豢养门客,操纵政治,改变着国家命运和天下局势,堪称战国时代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既是排排坐,总有先后。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四公子”各著有“列传”一篇,并在《太史公自序》中各有评介。我们不妨且按太史公之序一一道来。
        首先在《史记》中登场亮相的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齐国王族。其父田婴齐宣王时为齐相,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庶子。他为生存据理力争的一番说辞打动其父,力劝其父散财养士的聪敏远见又深得其父之心,从而在众多儿子中脱颖而出,不但继承了封邑薛地,同时继承了齐国的相位。随后便是我们熟知的孟尝君豢养门客三千人。这些门客不拘身份,不拘才学,文士、武士、策士、侠士、死士应有尽有,他来者不拒,且皆厚遇之。其中的冯谖和他一起上演了“焚劵市义”、“狡兔三窟”的典故,为他赢得太史公“好客喜士”的赞评。可其他门客上演的“鸡鸣狗盗”却被王安石诟病为欺世盗名之辈。为相数十年,他专权独断,以致天下人只知有孟尝君而不知有齐王;他采取远攻近交的错误军事路线,消耗国力,为后来齐国的灭亡埋下祸根;他被罢黜相位后,为自身利益先后在魏、秦为相,更过分地是他引五国联兵伐齐,齐国被连下七十二城,岌岌可危,他却破齐不救,又俨然诸侯国般保持中立。此举深为司马光所不耻,在《资治通鉴》里毫不留情地评价他“用国库之薪俸,树一己之私党,养士不分贤愚,只为沽名钓誉,实为奸雄。”与田文同时代的荀子更是不客气地称其为“篡臣。”
        格局决定结局,孟尝君狭小的格局注定了他一生蝇营狗苟只为权势私欲。《史记》研究专家韩琦先生说:“孟尝君一生活动都在谋求私利,维护其个人的富贵尊荣。”此语可谓一语中的。最后,孟尝君死在自己的封地薛邑,诸子争立,齐、魏两国趁机携手灭掉薛邑,孟尝君自此绝嗣无后。后世一句“为官莫学孟尝君”也为他的一生盖棺定论。
        随后登场的是被太史公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国平原君赵胜。其父为胡服骑射,威名远扬,最后却被饿死主父宫的赵武灵王。只是不知,赵武灵王被困主父宫时赵胜何在?后来,哥哥赵惠文王登基,他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
        作为王室贵族,他同样以养士数千人名扬诸国。他才能平平却胜在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为取信门客他杀笑躄者,这个笑躄者可是他的爱妾;为治理赋税他拔擢赵奢,赵奢可是为执法杀了他门下9人;为庇护朋友魏齐,他被秦昭王扣押在秦依然不为所迫,并说下那句名言:“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为解邯郸之围,他向魏求援,一封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书信打动信陵君窃符救赵;他与"毛遂自荐"的食客毛遂去楚国求援,订立盟约;楚、魏援军到来之前,他尽散家财,招募敢死之士三千人坚守城池,最终解了邯郸之围;后来,他重用邹衍,绌远公孙龙。被司马光评价为“辅臣”算是实至名归。
        除了这些闪光的事迹,他一生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贪图上党之利,导致了两年后的“长平之战”。这一战,秦国白起坑杀赵国将卒45万人,创造了史上最血腥、最不人道的一场战役;这一战,赵国再也没有了保家卫国的成年儿郎,从而彻底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和实力。最后,平原君平安终老,后代世袭封邑直到赵国为秦所灭,可算四公子中结局最好之人。
        后世评价平原君“三无”、“三有”。三无:无主见、无能力、无见识;三有:有担当、优雅量、有节操。也算中肯。
        以绝世之姿粉墨登场的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是四公子中唯一口碑、史评俱佳之人,位列四公子之首位。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云:“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能之。”又借平原君之口给了信陵君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公子天下无双”;除此之外,司马迁写四公子列传唯独写信陵君时,不直接称呼他的封号,而名为《魏公子列传》,文中称“公子”也有一百四十七次。足可见太史公对其推崇备至。
        如此盛名之下,是他谦和低调的仁而下士,是他礼遇门客的不耻下交。与其他公子一样,他也养士数千人,与其他公子养士为己不同,他养士为国。其时,魏国历经马陵惨败之后,国事衰微,江河日下,他延揽人才,秘密筹谋,“门客解魏”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也足见其临危不乱,运筹帷幄的大家风范。他尊礼守门小吏侯生,结交市井屠户朱亥,正是他们成就他偷盗兵符、矫杀晋鄙、解围邯郸、败秦存赵的千古传奇。此后,信陵君留赵十年,推却赵王封赏,结交民间贤士毛公与薛公,此举引来他的姐夫平原君非议,因为这两个贤士一为博徒,一为卖浆者,皆市井下贱之人。恰恰就是这两人,在秦伐魏时力劝信陵君归魏,与魏王冰释前嫌。信陵君不负众望,以其威名,一呼百应,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国,致使此后几年秦国不敢出函谷关,而他又一次以“却秦存魏”的功业威震天下,名动七国,更以一部《魏公子兵法》留存于世。
        自古功高震主不藏锋芒者向来难有善终,信陵君也不例外。因为秦国的离间,招来魏王的猜忌与防范。不得已,信陵君只得以病为由,不朝魏王,日夜以酒色自娱,四年后抑郁而死。二十年后魏国为秦所灭,一切恩怨情仇随风而逝,都成为历史烟云。不过,信陵君最后的人生也为历史贡献了一个“醇酒妇人”的典故,更为后世功高盖主的权贵们趟出了一条避祸保身的全身之道。
        《史记》载:汉高祖刘邦少时,也数闻公子贤。当皇帝后,每过大梁,常祭祀信陵君。汉高祖十二年,更为信陵君置守冢五家,年年四时举致祭。李白亦有诗云:“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历史,终究给了这个“举世无双”的公子一个最圆满的答案。
        在太史公笔下最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是四公子中唯一不是王族之人。他游学拜师,见识广博,辩才出众,却一生毁誉参半,后世褒贬不一,司马光更是将他置于四公子之末位。细读之下就会发现他的前半生、后半生反差极大,几乎是分裂的一生。
        前半生,他“上书却秦”,无形中消弭了秦伐楚国的危机,完美演绎了一次成功外交的典范,可谓明智忠信。随后,他作为太子师傅“受命赴秦”,陪太子在秦为质十年;后他又以身殉君,冒死派人偷偷护送太子归楚,得以继承王位,避免了楚国内部之乱,他也得以归楚为相,辅政专权25年。
        为楚相后他开启了自己饱受非议的后半生。他招揽门客,巩固权势,门客人数高居四公子之首,且与平原君的门客斗富完胜。他治国理政,畏强凌弱,伐兵灭鲁,却对秦割地求和。他利用权势之利苦心经营自己的封邑十年,虽被诟病不顾国家之弱,只为一己之私,却泽及后世,奠定了苏州城几千年的城市格局。今天苏州、上海等地都把春申君作为建城始祖。浙江吴兴的黄浦、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都是因春申君而得名。上海规模宏大的城隍庙,也是为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而修建。只是,他一生尊荣,最后却利令智昏,妄图“移花接木”,终致棘门被刺,身死族灭,成为四公子中结局最悲惨的一个。读其一生,怎不令人可惜可叹,可悲可哀。后世费伯雄游黄山之际,为春申悲,作黄山之歌:“君未生兮山已在兮。君既往兮,山犹存兮。谁终谁始,君兮山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20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那样风华绝代的四个人,在烽火四起,七国称雄,兵革互兴,枕戈寝甲的战国时代,以其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才气纵横搅动着历史的惊涛骇浪,以其别样的人生演绎了别样的精彩,为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留下无尽的争议与幽思。
        七百年前文天祥叹息:“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四百多年前黄宗羲叹息:“一部‘二十一史’从何处说起?”如今,我们则幸福地烦恼着:“一部‘二十四史’又该从何说起?
        从何说起?不妨就从《读史有记》说起……(下)作者单位: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