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名江南
张稷若先生虽然学识渊博,却不爱张扬,很少出门远游。一生当中出门参与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参与了山东通志的编修。因此先生在外地一些地方名气并不很大,特别是在江南,许多人并不了解张稷若。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却使稷若先生名满江南,令江南才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传说是在顺治年间吧,有一天,张稷若在京城做大司寇的学生艾元徵和同门师兄崔二虎来到了老师家里。原来,他们二人是奉了皇命到江南任主考官的,这回来见老师有两个原因。一则是顺路来看望恩师,二则是来向老师讨教应付江南才子们刁难的办法。其实先生早已料定二人会来,还知道他们为啥而来,因此早就为他们想好了办法。还没等二人说明来意,稷若先生已经拿出了两封信递到艾元徵手上,嘱咐道:“我料定,你们此次南下,必遇两难。到时候拆开信一看,难题自解。看完以后,切勿扔掉,还有后用。”二人盘桓半日,揣起信拜谢恩师而去。
二人来到江南,落轿在余杭县城,就在馆驿住下。考试完了,晚上,知县在县衙设宴招待考官,许多名门世家的考生也出席作陪。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以后,一个考生突然问艾元徵:“主考大人是北方人吧?”艾元徵答道:“山东济阳。”那考生一听主考是北方人,脸上显出不屑之色,又说:“今日得见主考大人,不胜荣幸之至。学生斗胆,想和大人做属联之戏以助酒兴,并求教于大人,不知大人意下如何?”艾元徵知道是江南的才子们即将发难,但想起老师的嘱咐,心中沉稳了许多。只见他矜持地微微颔首,说声“请吧。”那考生见崔二虎长相粗豪,不像是有学问的样子,就说“就请崔大人出个上联吧。”崔二虎一愣,正在为难,就觉得艾元徵踩了自己一脚,低头一看,艾元徵手里拿着一张纸,老师在上面已写好了一副对联,就朗朗念出了上联:架起栏杆三五根,围住河北一头牛。江南才子们一听上联如此低俗,不由得大笑起来。但笑过之后,一个个沉思良久,却没有一人对得出来。崔二虎一看,大为高兴,说,“这么容易的对子也对不上来呀?还江南才子呢!”然后得意地念出了下联:推开锦屏七八扇,压盖江南八百州。众才子一听,更是大吃一惊!上联如此之俗,下联如此之雅,且气魄如此之大,非大才不能如此!一个个低下头来。
这时,还有一个不服气的站起来说:“我出个上联,请艾大人对。上联是:江南千山万水万才子。艾元徵偷偷拿出第二封信一看,老师早已将下联写在纸上。只见他缓缓站起,抑扬顿挫地说出了下联: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众才子一听,顿时目瞪口呆,这下联对得绝了!特别是那气魄,简直是冠盖天下,雄视古今啊。你江南有千山,不如山东一座泰山,五岳独尊么;你江南有万水,不如山东一条黄河,华夏文明发源地么;你江南有万才子,哪个不是孔圣人的学生呢?
次日,知县和众才子们陪主考大人出游天目山。一行人出余杭西北六十里许,便到了天目山北峰——径山脚下。只见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葱郁,风景宜人。不远处,有一樵夫正在砍柴。见此情景,知县不由得想出一个上联。他对艾元徵说:“适才下官望见远处有一樵夫正在砍柴,偶得一联,‘山石岩下,此木是柴’。但下官愚钝,实在想不出下联,还望大人指教。”这是一个拆字联,两字连拆,而且语义连贯,又符合当时情景,确实难对。艾元徵正在为难之际,忽觉怀中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下意识地一摸,原来是老师的信。掏出来一看,却见信封背面有三个字:往西看!艾元徵不由自主地扭头往西一看,却见一妙龄女子正在泉水边浣纱,心中灵机一动,忽地想出了下联。他故作沉吟,良久才说出下联:“白水泉边,少女为妙。”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原来他们也一直在想下联,可越想越觉得难对。没想到主考大人这么快就对上下联,而且对得如此精妙!一个个不由得更加肃然起敬。
可艾元徵却高兴不起来,心中老觉得隐隐有些遗憾。仔细一想,忽然明白了:原来自从到了余杭,光是他们难为我们!不行,也得难为难为他们!但想来想去,没想出一个难对的上联。这时,艾元徵又想起了老师。他无意间又掏出了信封,却见信封上又有了五个字:三光日月星。艾元徵知是老师又在帮他,可又觉得这个上联未免太简单。仔细又一想,这个上联看似简单,实际极难。难就难在它过于简单,过于朴实无华。它前面是数词三,后面是三个并列的名词。按着规矩,下联前面也必须是数词,可又不能重复使用三;而后面只有三个字,又必须是三个并列的名词!这才叫看似寻常最奇峭,诚如容易却艰辛。回到县衙,艾元徵写了一个有奖征集下联的告示贴在了县衙的告示墙上,当时就难倒了所有的江南才子。几百年来,虽有一两个人勉强对上过下联,但都不尽人意,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据说,到现在这还是个绝对。
这件事过后,江南的才子们一打听,敢情艾崔二位大人是张稷若的高足。这位张稷若先生竟是当朝“三儒”之一的顾炎武倍加推崇的人物!从那以后,江南也知道了张稷若的大名。 (摘自《回河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