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95 更新时间:2020-10-16

济阳戏剧舞台上的名角“小丫”

□ 鞠慧

张立云剧照

《白蛇传》剧照中白娘子扮演者“小丫”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济阳周围的几个县市,说起济阳县河北梆子剧团副团长张立云,知道的人并不是太多,但提起“小丫”,却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其实,“小丫”就是张立云。

初露锋芒

        时光倒回到1955年,在庆云县东朗坞乡菜张村,年仅九岁的张立云,随家里人,到离家八里地之外的菅家去看戏。自幼受到吹、拉、弹、唱样样都拿手的哥哥的影响,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小立云,年纪虽小,个子也比同龄的孩子矮了不少,可论唱戏,大人们也没法跟她比。
        经不住大人的鼓励和伙伴们善意的推搡,9岁的小立云,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登上了菅家村里刚搭起不久的高大宽敞的戏台。一曲《金水桥》,让台下的人们呆住了,这个看似并不起眼的俏丽女孩,不仅嗓音甜美,而且抬手投足,都挺像那么回事儿。台下的掌声,一阵阵地响起。台上的小立云,在掌声中则更是如鱼得水般唱着、舞着。
        在观众席里,一对中年夫妇,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台上的小立云。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对名叫姚富海、花惠兰的夫妇,用内行人的眼光,发现了这个先天条件好,又极其可塑性的小演员。原来,他们夫妇是济阳县剧团的演员,一同回家来过春节的。这无意之中的发现,使张立云迈进了济阳县剧团的大门。

不甘人后的小丫头

        告别泪流满面的母亲和兄嫂,她踏上了来济阳的路。
        在团里,她的个子是最小的,以至于演出时逢到有坐在椅子上的戏,都需要敲梆子的老师用力架一把,她才能上到椅子上。但是,天生倔强的性格和对戏剧的钟爱,使她格外地用功。她的演技,在不断地提高着。“九岁红”也便越叫越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股不可扼制的思乡之情,却越来越强烈地咬噬着她那颗幼小纯净的心。毕竟,她才只有9岁。在家,她排行最小,上面有四位兄长呵护着,生活起居有慈母照料着,她是家里的娇娇女。乍一离开,就来到离家几百里远的地方,咋能不让她思念母亲,思念兄嫂,思念小伙伴,思念那块养育过她的土地呢?
        用意志,用对戏剧艺术的爱,她的心,在同那股愈来愈烈的思乡之情争斗着,她拼命地练功,不让自己的思想有丝毫的闲暇。但是,思念始终不离她的左右,就连睡梦中,也是家乡的池塘,家乡的小路和母亲慈样的面孔。思念之情,前后左右地缠绕着她,让她几乎不能自拔。
        那时,她差不多就要“逃”回家了。脑海中,塞满了回归的梦。
        是一次野外吊嗓,让她改变了初衷。那天,同往常一样,她早早地便从似睡非睡的思乡梦中醒来,与同是来自庆云的张丽凤到野外去吊嗓。
        凛冽的北风凶猛地刮着,直吹得她们有些站立不稳。两个人并肩往前走着,谁都不说话,但是,彼此的心思,却是相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压在她们的心头。
        来到一棵小树下,她们同时站住了。“你想家吗?”一句话不曾问完,在眼眶中含了许久的泪,早已忍不住哗哗淌下来。“咱的家在哪?”“从这……往东北看,就是咱的家。”携手爬上一座坟顶,朝着东北的方向,两张小脸上的泪,不断线地往下跌落着。整整一个早晨,她们就这样哭着,望着,直到太阳升了起来,她们才相扶着走下坟头,慢慢往回走。
        哭泣过了,心里好受了许多,泪水,同脚下的这块土地融合在了一起。“咱要是回去了,可就没戏唱了。”“是啊,咱还是……不要回去了吧。”“哎,等过年的时候,放了假,咱再回。”
        对戏剧艺术的爱,最终让她留了下来。后来,她的老师姚富海、花惠兰离开县剧团回了原籍之后,她的哥哥又来陪她待了几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制力的增强,她的心渐渐安定下来,艺术水平,也极快地提高着。
        三年后,济阳剧团与临邑剧团合并,新的挑战又摆在了张立云的面前。临邑的同行们,相比来说经验要丰富些,演技也有所不同。怎么赶上并超过他们,一直困扰着张立云的心。思来想去,最后,她想通了,成功的路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不怕吃苦,才会有好的成绩。
        于是,她暗暗为自己制订了一套训练计划。每天天不亮,别的演员都还在甜梦中,她便悄悄地起了床。怕吵醒别人,她光着脚,用手提着棉鞋,待跑到大门外边,双脚已冻得又麻又痛。她一咬牙,穿上棉鞋就往外跑。孤零零一个人跑到野外,抱住一棵白杨树,她便认真地吊起嗓来。吊完嗓回来,顾不得梳洗,她便又在练功房滚爬跌打起来。练完功回到宿舍,别的演员才刚刚起床。
        在苦练的同时,她拜著名演员筱香水为师,专攻花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济阳剧团与临邑剧团合并的这三年时间里,张立云进步很快。她先后在《杨门女将》《画皮》等剧中饰演女主角,受到观众的好评。
        “小丫”的名字,在乐陵、庆云、惠民、临邑、齐河等县越来越响亮起来。

县剧团的台柱子

        1961年9月,济阳县与临邑县各自恢复建制,张立云又回到了济阳县。名气大了,但她并没有丝毫地放松自己。几年如一日,她除去演戏,便是苦练。拿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练惯了,乍一闲下来,浑身都不舒服。她的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带动了大批年轻的演员。
        几年间,她先后在《穆桂英挂帅》《白蛇传》《五女兴唐传》等剧中扮演女主角。凭着深厚的功力和对演示的认真、细致,她的表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好评。
        为了弥补她身材矮小的缺陷,以利于她把县剧团女主角的大梁扛好,县剧团领导经过认真研究之后,专门为她订做了适合舞台演出的高底靴。捧着那双特制的靴子,她热泪盈眶。对演好每一个角色,更充满了信心。
        1975年,县剧团随山东省慰问团到北海舰队访向演出。作为主力演员,她随队走了近20个岛屿,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广大官兵的欢迎和赞誉。
        在努力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她带出了一批演技过硬的徒弟。有时,为了一句唱腔,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她都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示范,直到满意为止。

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好母亲

        “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好母亲……”说这话时,张立云的双目中含满了泪水。
        好母亲和好演员,确是不能兼顾。为了她一生所挚爱的戏曲事业,放弃了做一个好母亲而选择了做一个好演员的人生之路。
        1964年,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一个男孩。初为人母的张立云,对儿子的那份情和爱,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可是,为了工作,没等孩子满月,她便又上了台。第一场演出是在平原县,她在《杨门女将》中扮演穆桂英。前台,随着每一个武打动作,她的双乳胀痛得难耐,奶水顺着戏装一滴滴洒落到临时搭起的土台上。她咬牙忍着,一招一式一如从前般认真、到位;后台,外婆怀中尚未满月的儿子文艺,因饥渴而连声地嚎哭着。焦急的汗水和心疼的泪水,在外婆的脸上流淌。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她回到了后台,望着母亲和儿子脸上的泪,她的心在流血,来不及脱掉戏装,她便将儿子紧紧地搂在了怀里,泪水,滴滴落在孩子的小脸上。那刻,她真想就这样抱紧着儿子,再也不离开他。可是,当面对着观众那一双双渴望的目光时,她的心中不由一阵阵热浪滚过,我是党和国家培养起来的演员,观众喜欢我,我也离不开观众。
        就这样,每次到外地演出,她便和同在县剧团工作的爱人一起,用小推车推着母亲和儿子,辗转走过了济阳的各个公社,以及临邑、章丘、齐河、乐陵等县。孩子长到七个月上,她咬咬牙,给孩子断了奶,送到了农村老家。
        对儿子的思念,让她寝食难安。那种飘忽不定而又痛彻心腑的感受,时近时远,时急时缓地牵扯着她的心,那种疼痛,无着无落而又清醒无比。
        她更加拼命地工作着,让劳累和忙碌来填充那颗因儿子不在身边而显得有些空的心。
        女儿文英出生后不久,她便把孩子送到了远在惠民的奶奶家。
        那回,她和爱人骑自行车去惠民老家看孩子,回济阳的路上遇上了大顶风,行一步都不知要费多少气力。实在走不动了,她和爱人只好步行到了不远处的一个亲戚家。这时,天已完全黑透了,想起临别时在奶奶怀中拼命啼哭的女儿,她的心碎了。既然回不了单位,不如转回家再看一看女儿。女儿流泪的小脸,在她眼前不停地晃动着。水没喝一口,她便执意要回去。亲戚看实在劝不住,只好由她去。
        摸着黑,在狂风中,她和爱人用双脚一步步走过了坑坑洼洼的小路,回到了家。
        待地推开房门,怀抱着孩子的婆婆一下子呆住了,四目相对,泪水淌满了两张写满母爱的脸。婆婆喜极而泣,流着泪只是不停地念叨着一句话:“俺英她妈又回来了,俺英她妈又回来了……”一把抱过还在睡梦中抽泣的女儿,她鸣咽着,却说不出一句话。
        为了演艺事业,张立云不得不把亲情推到了次要的位置上。忍受着别离,忍受着伤痛。用心之笔,她描绘着自己昂扬、奋进的人生。
        长期的舞台实践,使张立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天生的聪慧,她试着编起了节目。1958年,她自编自演的现代戏《夫妻锄地》和《姊妹玉米》,参加了在淄博市举办的山东省戏剧汇演,受到广泛的好评。
        1980年,张立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着鲜红的党旗,她的热泪止不住夺眶而出,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不久,组织上又任命她为副团长。肩上的担子重了,但她却并没有放弃挚爱的戏剧和热爱着她的观众。同往常一样,她依然是天不亮就起来吊嗓,依然是滚爬跌打,毫不松懈地练着武功,也依然是与年轻演员们一同下乡,一同登台演出。
1972年,张立云被省剧协吸收为会员;1975年,《山东画报》对其作了专题报道;她被推选为政协济阳县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有一分耕耘,就会多一分收获。靠着对戏剧那份执著的情和爱,张立云不懈地努力着,追求着。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了观众的拥护和爱戴。那每一个赞许的眼神,那每声发自内心的掌声,不是对她最好的奖赏和肯定吗?在这目光和掌声中,她的人生轨迹,在不断地完善着……
        如今,张立云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也早已告别了她心爱的戏剧舞台。但人们每每提及当年济阳县河北梆子剧团的盛况,总是感叹岁月的脚步太过匆匆,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让我们一睹久违了的“小丫”的风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