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五庄”到“四合村”
□ 张怀成
仁风镇四合村原是黄河以南的村庄,村名叫联五庄,是由孙家、肖家、张博、郭寺、方家五个自然村组成,隶属于齐东县管辖。
金天会年间(1123年—1137年),在大清河南岸的赵岩口设立齐东镇(今山东省邹平市台子镇),隶属于邹平县。元宪宗二年(1252年),将齐东镇改设齐东县,隶属济南路。至元二年(1265年),齐东县划归河间路(治所位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管辖。明洪武九年(1376年),齐东县隶属济南府。清代因之。1913年隶岱北道,1914年隶济南道。1927年废道制,齐东县直属山东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齐东县属惠民专区。1956年3月,齐东县、高青县合并为齐东县(驻地为高青县田镇)。1958年11月,撤销齐东县。
在清代,联五庄隶属于齐东县管辖。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道入海,使联五庄背靠的大清河转瞬变为黄河。
原来的大清河水流量较小,而改成黄河后水量却增大。因此,改道后的黄河,多次在济阳县东北部的韩纸、后王圈、张辛、老桑渡等村决堤开口子。光绪十三年(1887年),沿黄的仁风一带又发生洪水告急,情势异常危险。为保住黄河北大堤,人们从时圈、马圈村南开挖了一条引河,黄河借取直的引河里从联五庄南流经。一夜之间,联五庄被黄河分离开来,有四个自然村成了北岸的村庄,即孙家、肖家、郭寺、张博。后来,联五庄改称为四合村。
自从引河形成黄河主河道后,四合村南原有的土地被占用,而北面的老河道退水后则成了处女地。四合村以及马圈、张辛、老桑渡的村民,只好去复垦耕种这些退水地。因为官府对退水地没有及时确权,所以由村民自由开垦,长期耕种。久而久之,上述村开始出现争夺土地现象,经常发生纠纷和冲突。由于四合村仍属齐东县管辖,而马圈、张辛、老桑渡等村却一直隶属于济阳县,所以两个县的村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四合村的理由是,他们的土地已被改道的黄河吞噬,现在垦种闲置的老河道天经地义,对方无权阻拦。而马圈等村则以“你们是齐东县的人,没有权利来我们济阳县抢地种”为由,据理力争。双方互不相让,所在县衙也只能各管各方,却是“摁下葫芦飘起来”,事态管控“治了皮治不了瓤”,不能从根本上奏效,导致矛盾纠纷久拖不决。
那时的马圈村有个马五先生,名叫马朝文,是清朝六品顶戴翰林院侍从。他出面去了济南,把四合村一状告到了官府。这事竟然闹大,齐东县知县被革职。济南府派来了一位五品官员,全权处理村民纠纷。
这位五品官员率领一众随从来到了争议现场。他亲自骑上马在前面走,随从拿铁锨跟在马后头,以马蹄踏过的路线为界,培起一条半米高、一米宽的小长堤。此堤从马圈村起始,一直培到老桑渡村与惠民县相邻的地界上。五品官员当机立断,小长堤以南的土地,归四合村所有;小长堤以北的,由张辛、马圈、老桑渡的村民耕种。从此,双方土地纠纷得以彻底了断,相互之间终于平安无事。
新中国成立后,那条小长堤才被夷为平地。
四合村后来由齐东县划归至济阳县管辖,一直是闻名全县的农业生产先进单位。1970年代,四合村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庆元当选为县委委员,大队团支部书记张尊来当选为团县委委员。直到现在,四合村也保持着“先进单位”的称号。
如今,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四合村已完成整体拆迁,村民们统一搬入了仁风镇首个新农村社区;沿袭千年的农民身份终于华丽转身,变为王让社区的新型居民。